本研究以碳熱還原法並利用熱重分析反應系統,分別對二氧化矽/碳粉及 熱解後稻殼顆粒,探討各項操作變數對氮化反應的影響。文中並進行反應 動力學之研究、動力模式的建立及反應機構的探討等。在純二氧化矽/碳 粉的氮化反應系統中,增加氮氣流率、C/SiO2 莫耳數比、氮化反應溫度 及減少顆粒直徑、二氧化矽和碳粉之粉粒大小均可增加轉化率。產物的獲 得主要為氮化矽結晶絲。在化學反應控制區內,反應的活化能為448 kJ/ mol。研究中亦針對本反應系統推導一合理假設之動力模式,發現非常吻 合實驗所得之結果。在稻殼之熱解反應實驗中,本研究所使用的稻殼經酸 洗及熱解程序處理後,可得一高純度之C/SiO2混合物,並可做為製造氮化 矽的起始原料。結果中發現,稻殼之酸洗程序以鹽酸效果最好;而提高熱 解溫度,可以有效將稻殼幾乎完全熱解。在實驗之所有熱解溫度條件下, 發現熱解後所得的稻殼全是屬於非晶型的物質。在熱解後稻殼的氮化反應 系統中,發現增加氣體流率、氮化反應溫度及減少顆粒直徑均可增加轉化 率。但造粒壓力和粉粒直徑對稻殼之氮化反應性並無顯著的影響。實驗所 得反應之活化能為115 kJ/mol。熱解後稻殼的氮化反應量遠高於純二氧化 矽/碳粉系統,但反應會受限於氮化矽產物層生成的影響。本研究以考慮 產物層的質傳阻力來推導一動力學模式,發現用此模式來描述整個熱解後 稻殼之氮化系統可得良好的結果。在氮化反應機構的探討方面,根據本實 驗之研究結果可知,在氮化反應的初期為二氧化矽和碳粉先生成一氧化矽 。到了反應後期二氧化矽會繼續與一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矽,然後再與過剩 的碳或一氧化碳及氮氣生成氮化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