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經理人的操作能力表現在基金之績效上可分為擇時能力和選股能力。 突破傳統只以基金淨值報酬率和市場報酬率之關係來評估基金的表現,本 研究更進一步根據Elton and Gruber傳統定義模型、新定義模型以及 Grinblatt and Titman模型,利用民國82年 6月至民國83年12月每月個股 持股比率及每週產業持股比率來評估16個國內封閉型共同基金之擇時能力 與選股能力,並將研究期間以83年 6月為界分為前後二期,用以檢定基金 績效持續性,最後以基金持股比率的變動,分析基金經理人之投資策略。 本研究得到下列幾點結論: (1) 在未考慮交易成本的情況下,確實有幾 家基金之經理人能夠發揮其專業能力,在股市中運籌惟幄,為投資人賺取 顯著的超額報酬; (2) 有關擇時能力和選股能力,因模型的不同與週資 料、月資料的差異,使得評估的結果並不盡相同; (3) 舊投信所屬之基 金並未因歷史悠久,累積較多之投資管理經驗,而有優於新投信公司之表 現。 (4) 以各基金績效指標和前一至四期之績效的關係檢定短期持續性 ,發現投資者無法利用該週(月)之績效來預測基金下一週(月)之表現。但 是共同基金之績效前後期具一致性,投資者可根據過去一段期間的表現挑 選較有機會在往後表現較優之基金。 (5) 觀察不同持股變動類型之股票 累積平均超額報酬之趨勢,發現基金經理人根據個別股票過去之表現來改 變投資策略,意即買進最近有高報酬之股票,而賣出表現差者。可是一旦 持股比率公佈後,投資人並無法利用公佈之資訊獲得超額報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