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氫化非晶矽薄膜已被成功廣泛地應用於大面積的微電子元件,例 如太陽能電池,影像感測器,以及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 (TFT-LCDs)。 但是,由於其缺乏長序(long-range-order)結構 晶矽膜在穩定性暨電子 場效移動性上存有難以克服的問題,所以限制了元件的性能。這個缺點可 由改善其結構來減小其影響,意即製作微晶(microcrystalline Si:H)與 複晶矽(polycrystalline Si:H)傳統上,複晶矽是由沉積在二氧化矽基板 上的非晶矽,經過高溫製程與長時間的回火得到的。然而,高溫製程非但 不適用於低熔點基板(例如:玻璃),且對於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製程 上之攙入雜質(dopant)分佈的固態擴散有不利的影響。故而,發展複晶矽 的低溫製程變得十分重要。在此研究中,利用電子迴旋共振電漿輔助化學 氣相沉積(ECR-C VD)系統,在經微影蝕刻圖案的氧化晶圓(oxide patterned wafer)基板上,於攝氏250度以下的溫度環境中製作複晶矽膜 ,其目的是要降低製程溫度(低於攝氏250度)且成長出較大的複晶矽晶粒 。同時,以穿透式電子顯微鏡(XTEM),高解像電子顯微鏡(HRTEM),拉曼 光譜(Raman scattering)及原子力顯微鏡(AFM)來探討晶粒尺寸、成長速 率和製程參數(氫稀釋比例,製程溫度,微波功率,製程壓力)彼此之間 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