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2.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10 11: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秀琪
研究生(外文):Wu,Shiow Chyi
論文名稱:底層的社會建構與自我認同:以台北市遊民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SOCAIL CONSTRUCTION AND SELF-IDENTITY OF UNDERCLASS ─ A STUDY OF TAIPEI''S HOMELESS
指導教授:吳泉源吳泉源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u,Chyuan Yu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5
畢業學年度:83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底層社會建構自我認同主體化遊民
外文關鍵詞:UNDERCLASSSOCIAL CONSTRUCTIONSELF-IDENTITYSUBJECTIVITYHOMELE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4
  • 點閱點閱:149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3
本論文立基於過去學術脈絡對於貧窮文化的研究,大都落入為既有體制服
務的陷阱中,而採傅柯 (Foucault)對知識與權力關係解析的觀點,論述
遊民的主體化過程。筆者透過傅柯的視野,採取田野工作的方式,貼近遊
民的經驗世界,以民族誌的方式記錄遊民的主體化過程。在此篇論文中,
筆者針對社會對遊民的建構和遊民的自我認同兩大主題,透過社會對遊民
的建構、遊民日常的生活性、遊民的自我認同三部分來解析。筆者首先說
明了遊民於種種社會力量中,被形塑為一「非理性」的存在,這使得遊民
在負面的社會建構下建構自我。接續,筆者解析遊民生活的日常性(包括
空間上的呈現、與「家」的關係、勞動的特質等),雖然遊民在接受社會
的價值下爭戰,然而遊民豐富的表演色彩對於既有社會的挑戰,提供了另
類生活的選擇。最後,筆者澄清遊民在社會的建構下,存有認同上的汙名
,他們試圖反抗的方式,也落入主流社會的價值裡頭。但是遊民對於自由
的渴望與追求,經由他們的價值澄清與立足點找尋的過程,是不容抹殺的
。總結,遊民主體建立的過程:在知識化的過程中,遊民被建構為一「非
理性」的存在,遊民試圖逃離體制,卻又落入主流價值的框架中。拋開「
理性」的思考模式,遊民則為對現代化體制提出批判的生活選擇。對於遊
民來說,生活可以是一種表演,而表演本身就是自由。對於「表演」在權
力與自由的兩面性中,所具有的顛覆性與累積性,這是傅柯所沒提及的。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