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6 11: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朝順
研究生(外文):KUO, CHAO-SHUN
論文名稱:湛然與澄觀佛性思想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Chan-Jan''s and Ch''�ng-Kuan''s Buddha-Nature
指導教授:李志夫李志夫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EE, CHI-FU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5
畢業學年度:83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佛性法身真如性惡
外文關鍵詞:boddha-naturetrue bodyththatamindinherent evi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3
  • 點閱點閱:104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佛性」觀念為中國佛學的首要課題之一。然而佛性觀念的發展至為複雜
而曲折,其中除了信仰(信行)與智慧(法行)兩條路線的交雜之外,也
有印度空、有思想之間彼此的辯証與發展。及至佛教傳入中國之初,更由
於佛教作為一種外來的宗教,而且大、小乘各宗學說並未有系統地依序傳
入中土,是故學者、僧人難以確知經典原本編集的時間,更遑論各式經典
在佛教之中的定位。中國佛教學者經過長期的摸索,在南北朝至隋唐期間
整理出各種教相論,分別為經典出現的先後及位階,提出不同的判釋。其
中堪稱中土佛學思想的代表者,即為天台與華嚴。不同的教相判釋,常形
成不同的教理論釋系統。就天台的特色來說,一般名之為實相論系統;華
嚴則稱為緣起論系統,二者對於「佛性」課題,也有不同的理解。佛性思
想自東晉竺道生以來,除了唐代法相宗的五性說以外,皆肯定眾生皆有佛
性,包括一闡提也能成佛。但是隋代的三論吉藏首先提出「草木有佛性」
的主張,令後代學者反省「佛性」觀念之實際意涵.天台實相論與華嚴緣
起論,對於「無情有性」問題的深切反省以天台的湛然與華嚴的澄觀為代
表。尤其是湛然論証「無情有性」的《金剛錍》,更是將佛性的外延擴及
無情萬物的力作。他乃是以天台實相論為基礎,但也借用了華嚴的唯心緣
起論及《大乘起信論》「真如不變隨緣」等觀念,但基本上尚屬嚴守實相
論的分際,並未將佛性觀念詮釋為某種創生的本體。華嚴澄觀曾經問學於
湛然,湛然對他的影響頗深。除了其所問學的止觀方面,澄觀幾可說是全
盤接受湛然「無情有性」、「草木成佛」等命題。但其所依據的理由,郤
是華嚴的唯心緣起論的基礎,此外《起信論》的「真如不變隨緣」,禪宗
的「心宗」等,都是其論証的要根據。天台湛然的理論,雖不似澄觀那樣
徹底,他是從性具萬法的角度來說一切諸法,無論有情或者無情皆具佛性
。無情萬法性「具」佛性,但這不表示無情木石能夠說法,所以在木石能
否修証成佛的問題上,留下了未決之處,這主要是由於他不那麼高舉「心
」的地位,而只就一切眾生有染、有淨的一念心來說。是以在他的理論中
,「心」不負責萬法的生起,「心」是眾生各自用以觀照的對象,以及修
持的場所。這即顯示湛然的立場與澄觀的殊異處,以及湛然思想乃立足於
人間的性格。
封面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問題的興起-空、有與佛性
一、空與無明
二、佛性與空有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湛然與澄觀的生平與師承
第一節 荊溪湛然的生平
第二節 清涼澄觀的生平(738-839,一說737-838)
第三節 比較
一、生平的比較
二、師承的比較
第三章 佛性思想發展過程及其重要觀念
第一節 印度「佛性」觀念的解析
一、界性、 胎藏、種姓
(一)dhatu界性
(二)garbha胎
(三)gotra種姓
二、法身觀(如來觀)
(一)非人格性的法身
(二)且人格且神性化的法身
三、心
四、真如tathata
第二節 中國佛性思想的發展軌跡
一、廬山慧遠與羅什的佛性義
二、道生的佛性義
三、十一家正因佛性
四、本有始有佛性
五、淨影慧遠佛性說
六、智顗三因佛性
七、吉藏佛性說
八、玄奘、窺基三乘五性說
九、賢首法藏的五教種性
第三節 小結─平等、智慧與信仰
一、印度佛性觀念的特質
二、中國佛性觀念的特質
第四章 湛然的佛性思想
第一節 湛然佛性思想的基底
第二節 「佛性」的定義
第三節 佛性與佛身
第四節 佛性和「心」觀念
第五節 佛性與真如
第六節 佛性與萬法─具的哲學
第七節 佛性與修証─性惡觀
第五章 澄觀的佛性思想
第一節 澄觀所面對的「佛性」課題
第二節 佛性的定義
第三節 佛性與佛身
第四節 佛性和「心」觀念
第五節 佛性與真如
第六節 佛性與萬法─性起哲學
一、智儼性起說
二、法藏性起說
三、澄觀性起說
第七節 佛性與修證─真心觀
第六章 湛然與澄觀佛性思想之異同
第一節 「佛性」觀念的異同
第二節 「心」觀念的異同
第三節 「真如緣起」的異同
第四節 性具與性起
第五節 修証之異同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 佛性思想對於湛然與澄觀實踐方面的影響
第二節 湛然與澄觀佛性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一、對後世佛學的影響
(一) 湛然對天台學的影響
(二) 澄觀對華嚴學影響
二、對中國哲學的影響
參考文獻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