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7年全球股市崩盤後,The Brady Report(1989)提出對現貨及期貨兩大 市場實施"暫停交易"(trading halts) 的建議,同時引發各界對斷路措 施(circuit breakers)熱烈的討論,支持與反對者各持理由,但又無法提 出一個普遍性的結論。的確,像台灣這類淺碟型新興市場的股市波動較大 ,而在設置『漲跌幅限制』後,投資人的行為是否達到預期的效果而更加 理性?本文從股價的"過度反應"及市場上"資訊不對稱"的降低與否,探討 漲跌幅限制的實質功效。有別於以往論文的是:本文考量了成交價的買賣 價差 (bid-ask spread)因素,主要的結論如下: 一)在“抑制"過度反應 的效果上:不分續/破停板 續停板樣本 破停板樣本大型股: ↑( 不顯著) ↓(不顯著) ↑(顯著)小型股: ↓(顯著) ↓( 不顯著) ↓(不顯著)所有樣本: ↓(不顯著) ↓(不顯著) ↑(不顯著) 二)在“降低"資訊不對稱方面:不分續/破停板 續停板 樣本 破停板樣本大型股: ↑(不顯著) ↑(不顯著) ↓(不 顯著)小型股: ↑(不顯著) ↑(不顯著) ↑(不顯著)所有樣本 : ↑(不顯著) ↑(不顯著) ↑(不顯著)由上表可以發現到漲跌 幅限制可能兼具抑制投資人過度反應的效果,同時又會增加交易者彼此間 資訊不對稱的程度,正反兩面的力量互相牽制,故無法顯現出任何一方的 顯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