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2.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10 12: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龍嘉麒
研究生(外文):Lung Jia Chyi
論文名稱:烏腳病流行地區居民姐妹染色分體交換頻率、染色體變異頻率與癌症預測的關係
論文名稱(外文):Cancer risk predicted by increased levels of 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in blackfoot endemic area
指導教授:劉先生
指導教授(外文):Mr. Lio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防醫學院
系所名稱:公共衛生學研究所
學門:醫藥衛生學門
學類:公共衛生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6
畢業學年度:84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癌症姐妹染色分體交換染色體變異巢氏病例對照研究法追蹤
外文關鍵詞:Cancer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Chromosome aberrationNeste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3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的目的是評估姐妹染色分體交換頻率和染色體變異頻率二種細胞學
方法是否可以預測未來癌症的發生。以癌症高發生率的西南沿海烏腳病流
行地區居民為本研究的族群世代,期在追蹤三年內收集到足夠的癌症新病
例。本研究中利用巢氏病例對照研究法,於民國80年8月在嘉義縣布袋鎮
之好美、復興、新民三里所建構研究的族群世代,當時同意參加填妥同意
書及完成一份結構式問卷與抽取5ml 靜脈血者,共有686位未罹患癌症之
居民,為本研究之研究世代。參加者之靜脈血在80年8月時送回本所實驗
室進行血液細胞培養,收完細胞後以固定液保存於攝氏4℃冰箱中。研究
世代之追蹤時間自民國80年8月至民國84年6月,經由死亡檔、癌症登記檔
、烏腳病研究小組追蹤資料確定研究世代於追蹤期間內罹患癌症的對象,
排除追蹤開始之前6 個月內的癌症病例,共有31位新癌症病例發生,但其
中9人之細胞保存失敗,因此病例組計有22人。利用性別、年齡、吸菸習
慣、居住地等變項於未罹患癌症居民中選取22位配對之對照組,比較姐妹
染色分體交換頻率和染色體變異頻率在二組之差異。結果發現,姐妹染色
分體交換頻率在病例與對照二組間無差異,但染色體變異的間隙(1.4 v.
s. 0.6)、斷裂(0.8 v.s. 0.2)、斷裂與交換(1.2 v.s. 0.3)、染色體型
總變異(2.6 v.s. 0.9)、總變異頻率(6.1 v.s. 4.4)在病例組均高於對
照組。此外發現總變異頻率大於4.02%時,罹患癌症的機會是小於4.02%
的9倍,有達到統計差異,而染色體型變異的斷裂(5)、斷裂與交換(11)、
]染色體型總變異(12),同樣具有統計上意義。故本研究顯示姐妹染色分
體交換頻率無法預測未來的癌症發生;而染色體變異頻率對於預測未來癌
症發生,似乎可為細胞學上可行的指標。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