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學前後七子以擬秦漢古文之風擅場海內,雖有歸有光等持唐宋八大 家之文者與之抗衡,但人微言輕,未能形成風潮。然涓涓細流卻滋潤了清 代文壇,使桐城派得以〈左傳〉、〈史記〉唐宋八大家文為規範,而號為 天下正宗。其間自歷經明清之際秦漢派與唐宋派之反覆較量,及諸有識之 士之導引,其中最著者當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三家之 文各有所長,而以侯方域生年最早,辭世亦最早,有關其人其文褒貶異趣 ,其文集雖列為禁書,然頗為流通,惟前賢偶有論及,大多列名點卯,或 零辭碎語,無法窺及全貌,故擇定其文為學術探索之基,期能掌握其文之 藝術表現及成就,釐定侯氏於清初文壇之地位,進而窮源返本,以明古文 發展之脈絡,培養個人美感經驗。全文共分六章: @ 第一章〈緒論〉 旨在說明研究動機、目的、議題與研究方法。 @ 第二章〈唐宋派文論 概述〉分就唐宋派文論之特質、對秦漢文之評價、對法古之詮釋,以文明 代古文脈絡,進而了瞭解侯方域之古文源流。 @ 第三章〈侯方域與唐 宋派之內在因緣〉則就侯方域之生命情調、古文進路及其內容之關懷時代 、筆法之細膩,論述他對唐宋派之回應。 @ 第四章〈侯方域創作 觀之特質〉由侯氏創作觀以觀其文論之精華,並為其新變之文及文論定位 。 @ 第五章〈壯悔堂文集中以才為法的藝術特質〉則論述其文論實踐 於創作中所呈顯的整體藝術特色。 @ 第六章〈結論〉則就侯方域其人 之是非、其文之特質,給予一綜合性之簡短述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