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錄 圖目錄 表目錄 壹、緒論 1.1 強介電性液晶研究歷程 1.1.1 物質的強介電極化性質 1.1.2 液晶及液晶相 1.1.3 強介電性液晶:源於掌性現象 1.1.4 表面安定化強介電性液晶 (SSFLC,Surface-Stabilized Ferroelectric Liquid Crystals) 元件 1.1.5 用於顯示器之強介電性液晶材料性質 1.2 強介電性液晶分子結構與物性 1.2.1 分子結構對液晶相之影響 1.2.2 自發極化率值(Ps值) 1.3 層列C相液晶及強介電性液晶之分子理論模式 1.3.1 McMmanI說法 1.3.2 Durandl說法 1.3.3 Walba說法 1.3.4 Zeks 說法 1.4 強介電性液晶分子設計經驗法則 1.4.1 強介甩性液晶分子設計經驗法則一出生期至1980年 1.4.1 強介甩性液晶分子設計經驗法則一出生期至1980年 1.4.2 設計強介電性液晶分子的經驗一自1980至1985年 1.4.3 較高Ps值的強介電性液晶分子設計:超過100nC/cm2障礙 1.4.4 由摻混技巧評估旋光性添加物之外插Ps值 1.5 強介電性液晶的立體化學構形與自發極化率值 1.5.1 旋光性γ-butyrolactone環 1.5.2 旋光性δ-volerolactone環 1.5.3 旋光性1,3diol的衍生物 1.5.4 旋光性異環基 1.5.5 旋光性α-haloacid的衍生物 1.5.6 旋光性trifluoromethyl未端基 貳、研究構想 2.1 研究目標 2.2 旋光性末端基設計 2.3 實驗設計 2.4 液晶分子理論計算 參、結果與討論 3.1 雙旋光性末端基液晶分子之合成與物性 3.1.1 雙旋光性末端基液晶分子之合成 3.1.2 雙旋光性末端基液晶分子之物性研究 3.1.3 核部結構對雙旋光性液晶分子之效應 3.2 液晶分子結構與物性關係研究 3.2.1 合成部份一以旋光性醇2為旋光性末端基 3.2.2 用於比較的強介電性液晶合成 3.2.3 強介電性液晶單體及側鏈液晶聚合物之合成 3.2.4 化合物13a~I3f,l4a~14f之物性 3.2.5 化合物17a~I7g,l8a~l8g之物性 3.2.6 化合物19a~19b,2Oa~20b之物性 3.2.7 強介電性液晶單體38a~38f及側鏈聚合物39a~39f物性 3.3 綜合討論 3.3.1 核部結構改變對以旋光性醇2為末端基之液晶相行為及物性之影響 3.3.4 旋光性酸3立體組態對液晶性及物性之影響 3.3.5 以分子模式解釋立體組態對液晶性及物性之影響 3.4 理論計算探討--液晶分子物性與結構關係 3.4.1 理論計算探討--以整體FLC分子進行計算 3.4.2 理論計算探討--以旋光性末端基分子進行計算 肆、結論 伍、實驗方法 5.1 一般實驗方法 5.1.1 結構析儀器 5.1.2 分析與分離方法 5.1.3 熱分析嚇及液晶相鑑定 5.1.4 液晶物測試 5.1.5 試藥即溶劑 5.2 實驗步驟 陸、參考資料 柒、附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