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9 07: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周大興
研究生(外文):Chow, Ta-hsing
論文名稱:王弼玄學與魏晉名教觀念的演變
論文名稱(外文):Wang Pi''s Philosoph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ritual education" in Wei-chin-hsuan-hsueh.
指導教授:曾春海曾春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eng, Chun-hai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5
畢業學年度:84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自然名教玄學
外文關鍵詞:self-soritual educationhsuan-hsue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4
  • 點閱點閱:48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論文以「王弼玄學與魏晉名教觀念的演變」為題, 從王弼玄學的架構出
發探討魏晉玄學中關於名教觀念的認識與發展的演變。全文共分九章。第
一章緒論, 檢討魏晉玄學的研究概況, 並說明論文的旨趣乃由「名教危機
與玄學的興起」的角度出發, 說明玄學發展的基本課題在於解決「自然與
名教的關係」此一課題。第二、三、四章分別探討王弼的形上學、人性論
與名教觀。第二章指出, 王弼「以無為本」的體用論乃是闡明萬物存在的
至健理序, 第三章探討王弼「性其情」說的人性理論, 分疏性、情的遠近
關係, 第四章分析王弼對於名教的批判, 指出「崇本舉末」與「崇本息末
」之間的體用關係正是其批判現實虛偽名教的用心所在。第五章檢討阮籍
、嵇康的竹林玄學。嵇阮二人對於名教的揚棄, 除了時代的刺激, 更是進
一步「越名任心」、主張神貴之道自然之和的原始心性的結果。第六章說
明元康時期玄學家對於放達風氣的反省。樂廣提出「名教中自有樂地」的
見解, 裴頠<崇有論>則對於貴無賤有之說提出反駁。第七章闡明郭象玄
學的自生獨化、任性自然的理境, 提出了「跡」的名教觀念, 在自然與名
教的關係上和王弼的玄學理論有重要的差異。第八章反省孫盛對於老子的
「疑問」, 王坦之的「廢莊」理論的提出, 戴逵對於「放達非道」的反
省, 以及張湛<<列子>>注對於王弼與郭象玄學的綜合, 顯示了玄學後期發
展的努力。第九章結論, 反省玄學的發展脈絡, 指出玄學無法有效解決現
實名教的危機, 玄學會通孔老的天人新義出現了難題, 也導致玄學讓位於
後起的佛教思潮。
封面
王弼玄學與魏晉名教觀念的演變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魏晉玄學的研究
第二節 名教的危機與玄學的興起
第三節 玄學:內聖外王之道
第二章 王弼「以無為本」的體用形上學
第一節 本體論與宇宙論
(一)本體:至健的秩序
(二)道法自然與因果法則
第二節 體用論的不同涵義
第三節 主觀境界與客觀實有
第四節 實踐意義的形上學
第三章 王弼「性其情」說的人性理論
第一節 聖人有情無情之辨
第二節 「性其情」說與善惡觀念
第三節 遠近關係與體用關係
(一)性之「近」
(二)性、情之「近」
第四節 人性論的玄學義涵
第四章 王弼「崇本舉末」的批判名教觀
第一節「存者實存」與「不存之存」
第二節 名教世界的危機
第三節 「崇本舉末」與「崇本息末」
第四節 批判的名教觀
第五節 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第五章 竹林玄學對異化名教的揚棄
第一節 「氣」的問題
第二節 音樂的形上學
(一)阮籍的(樂論)
一、雅樂的「自然之道」
二、無欲氣定之樂
三、(樂論)非傳統觀念
(二)嵇康的(聲無哀樂論)
一、心/聲關係的反例
二、哀樂起於音聲,但不成於音聲
三、無聲之樂
第三節 名教的異化與揚棄
(一)阮籍的名教觀
一、如虱處禈中的君子
二、遺世獨往的大人
(二)嵇康的名教觀
一、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君子
二、真小人與偽君子
第四節 原始自然的人性理想
第六章 元康之際的玄學與名教世界的重建
第一節 元康時代的放達風氣
第二節 樂廣「名教中自有樂地」的提出
(一)放達的「本旨」與「玄心」
(二)名教的樂園
第三節 裴頠(崇有論)的名教觀
(一)「無家之義」
(二)貴無與賤有
(三)聖人為政之由
第四節 崇有與貴無的關係
第七章 郭象的玄學與「跡」的名教觀
第一節 向、郭注《莊》的疑案
第二節 獨化玄冥得自然道
(一)「自然說」得自然觀
(二)自然與[因果
(三)任性與逍遙
第三節 天人性命的妥協與出路
(一)自然的妥協
(二)天人性命的新出路
第四節 「跡」的名教觀
(一)聖人的「不治治之」
(二)「跡」的名教觀
第五節 王弼與郭象名教觀念的比較
(一)「仁義之跡自見」的必然性
(二)名教世界的「影響」性格
(三)「桎梏與天刑」
第八章 東晉玄學的發展與名教觀的再反省
第一節 自然與名教的融合趨勢
第二節 老莊玄學與放達非道
(一)孫盛對老子的「疑問」
(二)王坦之的「廢莊」理論
(三)戴逵的「放達非道」論
第三節 張湛的《列子》注
(一)《列子》與《列子》注
(二)無、至虛與元氣
(三)「因而用之」的名教觀
第九章 結論
第一節 名教的危機的自然的危機
第二節 玄學的終結:以袁宏為例
主要參考書目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