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居於亞太整合的次體系下,國家角色雙重,使東協政、經政策的運作 倍受關注。在政治上,冷戰期間主要受到美國的影響;後冷戰時期美國的 勢力漸淡出,東協之政治取向更值得探究。經濟上,經濟成長率名列開發 中國家前矛,成為第三世界國家整合的範例。「東南亞國家協會」(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 Nations)有其政治上、經濟上的特殊 環境,故而在後冷戰時期更突顯其重要性。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整合 理論的研究法---「新功能主義」(Neofunctionalism )來說明後冷戰時 期東協國家政、經政策的運用。冷戰期間東協初成立,國家利益乃以國家 安全為主要前提,故而在整合努力上各國強調自身之安全,整合對其而言 在政治上只能得到一個模糊的保障;在經濟上,區域內之貿易量偏低,整 合而言對其並沒有好處,新功能主義對於冷戰期間之東協政、經整合並不 能完全適用。本文強調東協在後冷戰時期整合的同時,不得不以冷戰期間 為基礎,比較二者之利害變化,藉以突顯後冷戰時期東協之政、經立場。 「新功能主義」理論在解釋上的困境,在後冷戰時期的限制則包括以下三 點,首先是各國間之貧富差異過大,對於各國整合的意願造成影響,其次 國家意識的高漲更是使得「新功能主義」研究阻礙了超國家機構之實行, 再則,「新功能主義」尚須數十年時日才能檢驗,對研究者是一限制。本 文尚以奈恩(Joseph Nye)所提擴散、交流、聯繫、菁英、區域團體和區 域外的影響等七重點來看東協的發展,其中除了認同問題外,本文中對東 協未來的整合持樂觀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