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合作的策略運用以及國家間交往的過程中,<外援>是一項 重要的政策工具,同時也是國家經濟力量不對稱時,雙方來往的一項重要 管道。本文的最主要目標,即是從理論與實證出發,以援助國為研究重心 ,對外援的政經作用深入探討。 在理論分析部份,本研究努力跳脫以 往對於經援研究過於偏重意識形態的論述,並參考David Baldwin(1985)[ 經濟方策](economic statecraft)之概念,整合六大理論途徑之分析,試 圖建立以外援為主體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架構,因此探討的層面偏重於經援 的政策行為與實質內涵:包括經援的動機與目標,對象選擇、分配與經援 的數量,經援的效能與效率評估等。 本文的實證分析包括兩部份,一 是對於1988-1996 臺灣外援的整體分析,在這一部份作者提出經援動機的 十三組假設,並分析政策過程中各個行為者(以海合會為主),行為者間的 互動關係,以及政策的內涵。其二作者針對中美洲七國進行區域研究,由 臺灣整體外援之動機/目標進一步篩檢出七項相關假設,並由政策行為與 內涵出發驗證之,作為評估臺灣經援中美洲國家政策結果之依據。本研究 結論如下:在經援的政治作用上,至少具有正面的意義,是代表雙方友善 的一種交往形式。就以經援爭取支持加入聯合國而言,受援國皆有發言或 連署有利臺灣提案之表現,顯示經援至少是一項促進其對臺友好的有效工 具。就促進受援國民主化/鼓勵民主政治而言,臺灣的經援可能有其作用 。就經貿關係而言,經援對於促進投資有所作用,但由雙方冷淡的貿易關 係看來,經援並未強化雙方貿易往來,而以經援促成臺灣參與多邊開發機 構,則已獲得若干成果。最後,就經援協助受援國經濟發展的作用而言, 貸款部份目前較看不出成效,但技術協助部份則確實卓然有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