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位於地震帶,因此所有的建築物都必須設計成足以抵抗地震力,一 建築物在地震時必須吸收大量的能量,假如建築物中的任何構件的應力超 過其降伏強度,這些構件就會損害;耐震設計的目的,就是要使韌性構架 的桿件,在強烈地震時能發生足以塑性鉸的橫向位移。一般建築物均採用 強柱弱梁的設計,其目的在於使柱有足夠的彎矩強度以迫使塑性鉸產生於 梁端,確保垂直載重強度以維護建築物住戶的安全,因此柱是否具有足夠 的韌性,在建築物的耐震行為上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本實驗的目的在 於,設計一適當之圍束鋼筋,在相同的條件下,使構架中柱的斷面能發揮 較佳的圍束效應,能有足夠的韌性以產生塑性鉸,有效地提高構件抵抗地 震的能力。本實驗一共有六組試體,分別為S1、S2、S3、S4、S5、S6,試 體S1~S2為傳統型圍束鋼筋,試體S3~S6為改良型圍束鋼筋,實驗的參數為 圍束鋼筋之體積比與圍束鋼筋的間距。混凝土強度皆為280kg/cm2,柱斷 面為40*40cm,柱長為140cm,縱向鋼筋fy=4200kg/cm2,橫向箍筋 fyh=2800kg/cm2,均承受軸壓力45 tons(=0.1f''c*Ag),試驗的變數為 圍束箍筋比和圍束箍筋的形式,。柱試體的基座尺寸為75cm寬、60cm高 、170cm長,在長向配置六根六號鋼筋fy=4200kg/cm2,每間距9cm配置一 四號之矩形狀之箍筋fyh=2800kg/cm2。實驗結果顯示:1. 同樣的抗剪圍 束鋼筋,若間距過大,會導致圍束效無法發揮,而且剪力 裂縫和撓剪 裂縫會持續的擴張,進而引起混凝土構件的剪力破壞。2. 在相同的混凝 土構件中,採用改良型的圍束鋼筋,能有較佳的圍束效應 和抗剪力的 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耐震的能力。3. 韌性比愈高之構件,其抵抗地震 的能力就愈好,由六組試體的韌性比來 看,實驗結果以改良型圍束鋼 筋(搭接8cm)的圍束效應表現最好,其 韌性比為3.15。由此可知,圍 束鋼筋有較好的圍束效應,就會有較好的 韌性比,來提高抵抗地震的 能力。4. 試體S1、S2(傳統型圍束鋼筋)與試體S3、S6(改良型圍束鋼 筋,搭 接4cm、8cm)的差別在於圍束鋼筋形式的不同,如上所述,我 們得知 在相同的混凝土構件中,採用改良型的圍束鋼筋,能有較佳的 圍束效應 和抗剪力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耐震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