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論文從分析校園民歌之發展,瞭解當今臺灣流行音樂之體質--文化工 業--之來龍去脈,並瞭解校園民歌在此歷程中的腳色和重要性o 校園民歌 意指1970年代到1980年代初,從臺灣年輕學生開始創作演唱的"國語歌曲新 樂種",以木吉他為主要伴奏樂器o其發展從起初的民歌運動,而漸漸與國語 流行歌曲匯流,而終致消失o最重要的原因為校園民歌被納入唱片市場商業 化後,所帶來的惡質影響o 從校園民歌的發展中,可以窺見臺灣社會漸漸 轉變為工業社會,大眾社會,消費社會的痕跡,由此而交織出了"大眾文化的 消費"之特殊現象,宣告臺灣的流行音樂領域從此步入文化工業o "文化工 業"是德國法蘭克福學派所提出,特指現代社會裡的大眾文化o其特徵為:1. 文化的產生類似於現代大工業,2.文化的產生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結合愈趨 緊密,3.文化的主要腳色並非作為文化消費者的大眾o其影響有三:1.商品 化,2.標準化,3.單向度o 從校園民歌的發展中可以看到,文化工業的特徵 在臺灣流行音樂界漸漸成形,文化工業的影響也在1980年代後逐一展露o校 園民歌的發展不獨對以後的流行音樂造成諸多影響,也正好處於臺灣流行 音樂轉變為文化工業的重要階段,佔有獨特的地位和意義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