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台灣區公路系統大部份為瀝青混凝土路面,由於環境因素, 每年維修面積數量頗多,而近年來由於因應交通量日益成長,長期從事於 大量的公路系統建設,加上各項重大建設陸續進行,砂石的需求量急遽成 長,台灣地區的河川砂石歷經多年的大量開採,可採砂石量已大幅減少, 根據水利會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的河川砂石僅餘四億立方公尺,約可供 三、四年使用。若開採陸上砂石,因其特性砂少石多,以碾壓的方式取砂 ,則成本又將大幅提高且易造成環境污染,再加上陸砂石品質不穩定、產 權不易取得及法令規章尚未完備等因素,使其開採專用區一直無法規劃完 全,而且南部也缺乏陸砂的礦源。因此在這種砂石料日漸缺乏的情況下, 造成維修費用支出龐大,加以居民生活品質提高,對路面要求提供更安全 、快速及舒適性服務品質更高;而路面欲達到上述要求,不但需提昇維修 技術俾使路面使用年限延長,路面刨除廢料再利用亦更形重要。 藉由 實驗室各項試驗性質分析,再生瀝青混凝土與傳統瀝青混凝土其耐久性、 抗剝脫、老化程度、抗車轍能力等有否差異;再經由再生瀝青配合設計核 算配合比試舖再生瀝青道路,可作為長期觀測分析;並藉由建立一套試舖 再生道路標準作業程序,提供未來可遵循的準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