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二十一條主要河川主流河段為研究對象,探 討河流流路型態與河道坡降及床質粒徑的關係,依據二萬五千分之一之地 形圖,計測河道坡降及河流之弧長、波長、網流間累加長度,並分別計算 曲率及網流指數,以曲率及網流指數做為直流、曲流及網流的分類指標。 利用因子分析及群落分析將21條主流河段依據流路型態及流域特性予以數 值化分類。另外透過省水利局於77 -85年間,對部分主要河川所做的斷面 粒徑分析做為探討流路型態與粒徑關係之依據。 21條主流河段其直流 型所佔的比例低,大多小於25﹪;曲流型和網流型所佔比例較高,曲流型 發達的河流大多集中在台灣西南部,以二仁溪所佔比例最高;網流型發達 的河流大多集中在台灣中部及東部,以蘭陽溪所佔比例最高。 21條主 流河段,由於各流路型態可能出現在河流的上、中、下游 (網流河段甚少 出現在高度1000公尺以上),故其河道坡降值變化大,以0-100公尺 、100-1000公尺及1000公尺以上,分別代表平原區、丘陵區及山地區,則 在平原區以網流的河道坡降值(坡降中數)最大,在在丘陵區及山地區的河 道坡降值(坡降中數)以直流型最大。 將21條主流河段依據流路型態及 流域特性,做因子分析,可得7 個因子,分別為「高起伏量因子」、「低 起伏量因子」、「平原性快速堆積因子」、「丘陵性快速堆積因子」、「 流域規模因子」、「低度侵蝕因子」、「高度侵蝕因子」。並進一步透過 群落分析,21條主流河段分為四個不同的群落,第一類為「中起伏量、平 原區網流路發達型」河流;第二類為「低起伏量、平原區曲流發達型」河 流;第三類型「高起伏量、丘陵區網流發達型」河流;第四類型為「低起 伏量、直曲流發達型」河流。 利用省水利局的斷面粒徑資料,透過 D(粒徑)=1/2φ轉換粒徑單位,將九條主要河川下游河段的粒徑大小予以 比較,得知直流型河段和曲流型河段其粒徑大小無明顯的差異性,其粒徑 中數介於粗砂和細砂之間(ψ0.74 ~5.11),網流型河段其粒徑與前二者差 異大,大部分大於22公厘(ψ0.86~-7.10)。九條主要河川下游河段其坡降 和粒徑中數段ψ呈高度負相關,迴歸相關式為y=2.4985-0.6838x,相關係 數r=-0.7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