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歷史起源 第三章 理論發展-從史利克到葉爾 第一節 史利克(Moritz Schlick)之意義判準 1-1 檢證原則 1-2 原則上的檢證 1-3 科學定律之檢證 1-4 對形上學之反對 第二節 葉爾(A. J. Ayer)之檢證原則 2-1 製定檢證原則的目的 2-2 第一次嘗試 檢證原則 實際上與原則上的檢證原則 強檢證原則與弱檢證原則 2-3 第二次嘗試 檢證原則 隊形上學之反對 第四章 邏輯上可能的檢證程序 第一節 以邏輯遞衍定義「邏輯上的可能」 第二節 已知的自然律 第五章 邏輯方面的反對 第一節 強檢證原則不能作為意義之唯一判準 第二節 完全否證原則也不可作為意義的唯一判準 第三節 威斯曼(Friedrich Waismann)之補充 經驗概念之開放構造(Open texture) 經驗描述之不玩備性 完全可否證性(Complete Falsifiability) 第四節 葉爾在第一次嘗試提出檢證原則之缺失 葉爾之修正 第五節 對葉爾第二次嘗試之反對 邱吉(A. Church)之反對 尼迪茲(Petter Nidditch)之反對 薛弗勒(I. Scheffler)之反對 普凱夫克之修正 第六章 對特殊命題之檢證 第一節 有關過去的命題 第二節 有關未來的命題 第三節 有關他人心靈的命題 第四節 定義不同導致檢證方式不同 第五節 語言用法上的反對 第六節 經驗上的唯我論 第七節 神秘經驗 第七章 檢證原則之地位-哲學分析 第一節 檢證原則並非在定義句子的意義 第二節 檢證原則與哲學分析 第八章 結論 第一節 康德和維特根斯坦 第二節 所有形上學都無意義嗎? 第三節 以經驗為基礎 第四節 邏輯遞衍 第五節 形上命題與分析命題 第六節 科學與形而上學 附錄 參考書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