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於一九八0年代開始,各種老人學研究蔚然成風,老年人的異質性議題也逐漸受到學者的重視,然而異質性問題的考量卻一直忽略了「老榮民」此一特殊群體,缺乏有關榮民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採用探索性的質化方法,探討單身老榮民現在的生活品質狀況、世代因素的影響、及過去的重要生活事件,訪問了十三位長輩、歸納出下列的研究發現: 一、在日常生活分析方面 在這一部分中,討論了單身老榮民的七個重要生活層面,住居住環境一項,受訪者多因健康因素無法獨自生活,而在理性抉擇及親友口碑推薦下決定進信機構,雖然對機構伙食、規定、管理、環境安全、活動安排、工作人員等方面有意見,不過多數仍是接受機構現況,家庭生活方面,終身未論及婚嫁與結婚對象標準、自我觀念、有無親友支持網絡、健康狀況及居住穩定性有關。此外,親子關係親疏、子女忙於戀愛、子女居住距離、子女經濟能力、子女行蹤、子女可否由父母那兒獲利及大陸來台探親規定等則影響子女探視情形。職業變遷方面,多數研究對象皆為保護自己生命的利己因素加入軍隊,顯示非全然樂意從軍,少數受訪者因有技術專長或機運使然,退役後得以順利職業轉變,其他受訪者際遇並不如意;此外,社會人際關係層面,雖多數主張維持人際互動,但遷入機構後,多半僅能維持已有的人際關係,不願再建立新的社會關係連結,因此大體而言,單身老榮民的生活品質主觀滿意度低。 二、在世代因素影響之探討方面 研究發現,兩個世代的受訪者,其婚姻狀況異質性與教育程度的分佈情形,的確因世代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卻未因而模塑出不同的生活品質。究其可能的原因有二‧一為兩個世代的外在大環境並無顯著差異;此外也必須考量『人的主導性』。 三、在過去生活事件影響之探討方面 研究發現,三位受訪者當時因為被國民革命軍捉去強制從軍、或因為深信五年後蔣公將帶他們返回大陸,因而與大陸妻兒離散或不願在台灣成家有累贅;另一位受訪者也因為被迫從軍,與大陸元配離散,至台灣再婚,兒女非血源關係,目前靠金錢援助維持親子關係。因此整體而言,他們現在都是一個人孤單生活,缺乏家庭的幸福感。在職業變遷方面,三位被迫從軍的受訪者,由於缺乏民間職場技能,退役後只能各憑機運自謀出路,從事簡單勞動性工作或未能再就業;另一位受訪者受部屬牽累,蒙冤撤職,被迫不名譽退役,則仰賴自身專長尋找工作。顯示他們普遍遭遇職業轉變的困難,連帶影響他們的經濟狀況,不過普遍來說,退伍軍人的終身俸與個人積蓄仍是他們老年後主要的經濟來源,少數仰賴政府的救助,他們對於過去被追蹤軍及遭部屬牽累撤職的事件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表現出許多複雜的情緒,包括感到痛心、氣憤、無奈、悔恨、今生不如意,樣樣不如人、遺憾等。但事實無法改變,負面影響已然造成,所以他採用隔離(isolation)或潛抑(repression)心理防衛機轉來面對這些令人痛苦、傷心的事件,避免情緒的不舒服及心理上的不平衡。此外,本研究得一結論:與戰爭有關的生活事件遠比PTSD(戰爭癥侯群)深切影響受訪者的家庭、職業、經濟、健康等層面。 根據上述的研究結論,本研究分別從安養機構、政府、退輔會、軍隊及學術界等方面提出十九項具體建議,以作為未來榮民福利政策、及機構安養規畫之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