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台灣地狹人稠,且四分之三屬於山坡地,平原地帶大多已高度開發利 用,為了生存、居住、經濟發展、近年來再加上休閒遊憩等因素,致使山 坡地之開發日益頻繁,而此開發往往破壞原有土 地之植被且又常未做好 水土保持工作,造成水土流失,形成了嚴重的災害。根據台灣省林務局調 查報告,本省防砂壩之破壞以副壩或混凝土護坦下游受淘刷進而危及主壩 最常見。鑑於剛性混凝土護坦時遭毀壞,有若干學者提議用卵石、輪胎或 原鼎塊之鋪設以取代原有之剛性護坦。然而水流沖刷勢必在防砂壩下游形 成一沖刷坑,故如何提高構造物之消能效率,遂成為確保河床安定及壩体 安全之重要課題。本研究在探討石籠內因填料不同所產生之不同孔隙率及 不同型式對石籠壩消能效果之影響,利用三種孔隙率(n=0.2072、 n=0.2609、n=0.2302),以三種不同型式(T1、T2、T3),流量由3.89(L/s) ~16.49 (L/s)之間。上游採用透水及不透水兩種方式,進行動床試驗,獲 得下列結論:(一)上游不透水之消能效率優於上游透水。(二)石籠的消能 效率大致隨流量之增加而遞減。(三)綜合沖刷深度、消能效率及工程建造 費等因素考量可知T3型 為較佳之選擇。(四)過大或過小之孔隙率皆不 利於石籠壩之消能。就本試驗資料迴歸分析之結果,混合粒徑(a3)為最好 之選擇。適當之孔隙率確有助於減少下游沖刷坑之深度。 因此藉由動 床沖刷試驗得知,適當的孔隙率及型式確能幫助提高構造物的消能效率, 進而減小壩下游沖刷坑之深度,以確保河床安定及壩體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