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名稱為<<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俗字研究。唐末五代為文字 的紊亂時期,如 今欲研究當時的文字情形,只能借重<<龍龕手鑑>>, 但<<龍龕手鑑>>為遼代作品,而可洪這部書的年代即為五代,時代更接近 。 第一章先於第一節交代研究動機與方法;第二節則是說明作者生平 及本書編纂緣由,了解可洪基於挽救藏經文字謬誤導致經義晦暗的可能及 糾正諸經疏漏的寫作動機。其次再介紹這部書現今的版本與流傳情形。第 二章則是探討本書的內容:第一節說明本書依據之文獻;第二節為編次之 介紹,乃是以千字文為目次;第三節體例,主要是從釋形、釋音、釋義三 方面來說明。前兩章是對可洪這部書作概略性的敘述,以呈現本書之大致 面貌。第三章則進入本文的重心,企圖透過相關詞條的分析歸納,來看這 部書呈現的俗字情形。第一節先羅列各家對俗字的觀點,最後根據可洪的 前序,了解其基於約定俗成的原則,不影響經文經義的條件之下,偏向以 字形改變為主要導向者即視為俗字;第二節根據書中實際情形歸納出俗字 形成原因:包括外緣因素的時間、空間、政治;內緣因素的書體影響、書 寫習慣;第三節釋例,則是經由類比、比勘相應的字例,再輔以字書佐證 ,而對俗字加以判斷。第四章主要在說明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的 價值。可洪於前序中曾提及藏經文字謬誤包括「巧於潤色」、「妄益偏旁 」、「增點筆畫」等情況,而可洪於書中有時詳加解釋,直接告訴讀者字 形如何轉變。也有運用體例(正作某、俗作某間接讓讀者亢伓堋挭嚏A直接 告訴讀者字形如何轉變。也有運用體例( 正作某、俗作某間接讓讀者了解 正俗字之間有何差異)因此,就可洪本身而言,大致有達 到其編輯目的。 除此之外,另有附加價值:一在文獻上,如存佚、有助校勘;一於文字上 ,即能夠了解當時書寫情形。發展狀況;或是以藏經文字為主軸,對藏經 文字作一系列縱貫的研究。相信都能對文字學有相當程度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