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比較利益原則,以為貿易型態只有單向貿易或是產業間貿易;但是,實際的國際貿易情形並不如此。1930年代,由Hidgert (1935)和Ohlin (1935)首先發現產業內貿易現象,繼之,Balassa (1966)對歐洲共同市場分析也發現產業內貿易現象的存在,Grubel& Lloyd (1975)在計算自由貿易化之前的EEC歐洲共同市場所有國家間的貿易,更發現有53% 的產業內貿易。因此,在台灣對貿易的高度依賴之下,我們對於台灣與世界工業先進國或者台灣與新興工業國間的貿易關係應該多加觀察與了解,作為思考台灣未來對外的貿易發展方向與規劃。 本文依據行政院經建會委託日本野村總合研究所研究國內的產業,探討二十一世紀國內最有競爭力的產業之結果,選定競爭力最高的電子產業下之資訊產品及半導體產業作為研究之標的,唯半導體產業由於分類繁複改採主動電子零組件為研究標的。進一步研究台灣資訊產品與零組件、主動電子零組件對外貿易之關係及型態,結論如下: 1.資訊產品與零組件:各類產品主要以產業間貿易、出口為主,唯有週邊設備類內的磁碟機、印表機及其他週邊設備較具產業內貿易之傾向。 2.主動電子零組件:積體電路、半導體元件較具產業內貿易之現象。 3.與台灣具產業內貿易關係之貿易對手國包括美國、日本、韓國及德國等工業先進國,亦包括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及印尼等新興工業國,這證實了產業內貿易亦會在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間發生。 4.主動電子零組件的產業內貿易指數相對較資訊產品與零組件的產業內貿易指數高。就主動電子零組件與資訊產品與零組件間之關聯程度而言,二者間存在上下游的關係,因此中間產品相對較下游成品具產業內貿易之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