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書籍資料
【中文部分】
1. 尤玉柱《漳州史前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州,1991。
2. 弗朗茲 博厄斯(Franz Boas)著、金輝 譯《原始藝術》上海文藝出
版社,上海,1989。
3. 朱存明《靈感思維與原始文化》學林出版社,上海,1995。
4. 列維 布留爾(Levy-Bruhl, Lucien)著、丁由 譯《原始思維》商務
印書館,北京,1995。
5. 列維 斯特勞斯(Levi-Strauss)著,知寒、靳大成、高炳中、袁陽
譯《面具的奧秘》上海文藝出版社,上海,1992。
6. 列維 斯特勞斯(Levi-Strauss)著,陸曉禾、黃錫光 等譯《結構人
類學》文化藝術出版社,北京,1991。
7. 艾略特 W. 艾斯納(Elliot W. Eisner )著,孫宏、劉海英、張丹、
葛凌凌 譯《兒童的知覺與視覺的發展》湖南美術出版社,長沙,
1996。
8. 宋耀良《中國史前神格人面岩畫》三聯書店,香港,1992。
9. 呂大吉、何耀華 主編《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 考古卷》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96
10.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三聯書店,上海,1992。
11. 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92。
12. 岑家梧《圖騰藝術史》駱駝出版社,台北,1987。
13. 邢福泉《藝術概論與欣賞》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1995。
14. 吳詩池《中國原始藝術》紫禁城出版社,北京,1996。
15. 克萊夫 貝爾(Clive Bell)著、周金環 等譯《藝術》商鼎文化出版
社,台北,1991。
16. 貝茲 勞瑞(Bates Lowry)著、杜若洲 譯《視覺經驗》雄獅圖書股
份有限公司,台北,民79年。
17. 佟景韓、易英 主編《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造型藝術美學卷》洪
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1995。
18. 呂清夫《後現代的造型思考》傑出文化出版有限公司,高雄,1996。
19. 易中天《藝術人類學》上海文藝出版社,上海,1992。
20. 亞諾 豪斯(Arnold Hauser) 著,陳超男、劉天華 譯《藝術史的哲
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92。
21. 苗啟明、溫益群《原始社會的精神歷史架構》雲南人民出版社,昆
明,1993。
22. 約翰 拉塞爾(John Russell) 著,陳世懷、常寧生 譯《現代藝術
的意義》江蘇美術出版社,江蘇,1996。
23. 高業榮《萬山岩雕─台灣首次發現摩崖藝術之研究》東益出版社,屏
東,民80年。
24. 高宣揚《結構主義》天地圖書有限公司,香港,1991。
25. 格羅塞(Ernst Grosse)著、蔡慕暉 譯《藝術的起源》商務印書
館,北京1984。
26. 袁珂《中國神話通論》巴蜀書社,四川,1993。
27. 袁珂注《山海經校注》里仁書局,台北,民70年。
28. 許成、衛忠 編著《賀蘭山岩畫》文物出版社,北京,1993。
29. 許功明《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稻香出版社,台北,民80年。
30. 陳兆復《中國岩畫發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91。
31. 陳兆復 主編《中國岩畫》(畫冊)浙江攝影出版社,浙江,1989。
32. 郭淨《中國面具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92。
33. 張紫晨《中國巫術》生活.讀書.新知上海三聯書店,上海,1990。
34. 張曉凌《中國原始藝術精神》重慶出版社,重慶,1992。
35. 傅治平《心靈大嬗變─人類心理的歷史構築》湖南教育出版社,湖
南,1997。
36. 富育光《薩滿教與神話》遼寧大學出版社,瀋陽,1990。
37. 覃光廣、李民勝、馬飆、郭輝、蒙憲 編著《中國少數民族宗教概
覽》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北京,1988。
38. 董芳苑《原始宗教》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1。
39. 蓋山林《蓋山林文集》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哈爾濱,1995。
40. 蓋山林《陰山岩畫》文物出版社,北京,1986。
41. 蓋山林《中國岩畫學》書目文獻出版社,北京,1995。
42. 維克多.羅文斐德(Viktor Lowenfeld)著、王德育 譯《創性與心智
之成長─兒童美術發展心理學》啟源書局,台北,1975。
43. 劉文英《漫長的歷史源頭─原始思維與原始文化新探》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北京,1996。
44. 鄧福星《藝術前的藝術》山東文藝出版社,濟南,1987。
45. 魯道夫 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著,郭小平、翟燦 譯《藝術心
理學新論》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台北,民81年。
46. 謝謙《中國古代宗教與禮樂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1996。
47. 韓瑞屈 沃夫林(Heinrich Wolfflin)著、曾雅雲 譯《藝術史的原
則》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民82年。
48. 羅伯 雷東(Robert Layton)著、吳信鴻 譯《藝術人類學》亞太圖
書出版社,台北,1995。
49. 羅伯特 戈德沃特(Robert Goldwater)著、殷泓 譯《現代藝術中的
原始主義》江蘇美術出版社,江蘇,1994。
50. 蘇珊 朗格(Susanne. K. Langer)著,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 譯
《情感與形式》商鼎文化出版社,台北,1991。
51. 酈道元《水經注》,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民54年。
52. 《中國岩畫》文物出版社,北京,1993。
53. 《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1.原始社會至戰國雕塑。
54. 《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4.青銅器(上)。
55. 《良渚文化玉器》文物出版社,北京,1989。
56. 《國外文化人類學新論─碰撞與交融》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北京,
1996。
57. 《廣西左江岩畫》文物出版社,北京,1988。
58. 《歐布諾伙與孤巴察峨研究》高雄縣立文化中心,高雄,民85年。
1. Alfred H. Barr, Jr. Cubism and Abstract Ar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1936.
2. Golding, John. Cubism: a history and analysis,1907-1914.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1988.
3. Joan Miro and Catalonia, Alpine fine arts collection, Ltd.,
London, 1988.
4. Klee, Harry N. Abrams, Incorporated, New York, 1985.
5. Nathan Cabot Hale, Abstraction in Art and Nature, Dover
Publications inc., New York, 1993.
6. Picasso, Barrie & Jenkins Ltd., London, 1991.
二 期刊論文資料
【中文部分】
1. 牛克誠〈原始藝術品在巫術中的使用與操作〉《美術史論》1991年1期
(上),頁4-16。
2. 牟永抗〈東方史前時期太陽崇拜的考古學觀察〉《故宮學術季刊》第12卷第14期,頁1-31。
3. 周星〈中國古代岩畫中所見的原始宗教〉《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1
期,頁113-122。
4. 許功明〈「原始藝術」與「原始主義」〉《現代美術》第60期,84.06,頁18-23。
5. 陳兆復〈中國岩畫〉《藝術家》第33卷第1期。6. 董萬崙〈黑龍江流域岩畫藝術〉《故宮學術季刊》第13卷第4期。7. 謝東山〈現代藝術的原始主義:一個美學的虛構〉《現代美術》第60期,84.06,頁36-43。
【英文部分】
1. Rachel Hoffman, Objects and Acts, African arts, summer
1995:56-59
圖版註釋
(圖1)人面像,寧夏賀蘭山賀蘭口。圖片來源:許成、衛忠 編著《賀蘭
山岩畫》文物出版社,北京,1993。彩版13。
(圖2)人面像,舍烈麥季耶沃。圖片來源:董萬崙〈黑龍江流域岩畫藝
術〉《故宮學術季刊》第13卷第4期,頁59。
(圖3)人面像,舍烈麥季耶沃。圖片來源同前,頁59。
(圖4)人面像,薩卡奇.阿梁。圖片來源圖片來源同(圖2),頁53。
(圖5)人面像,薩卡奇.阿梁。圖片來源同(圖2),頁55。
(圖6)人面像,寧夏賀蘭山賀蘭口。圖片來源:《中國岩畫》文物出版
社,北京,1993,圖73。
(圖7)人面像,寧夏賀蘭山賀蘭口。圖片來源:陳兆復 主編《中國岩
畫》(畫冊)浙江攝影出版社,浙江,1989,頁93。
(圖8)人面像,江蘇連雲港將軍崖。圖片來源同(圖6),圖175。
(圖9)人面像,江蘇連雲港將軍崖。圖片來源同(圖6),圖175。
(圖10)太陽紋彩陶片,鄭州大河村仰韶文化出土,新石器時代。圖片來
源:吳詩池《中國原始藝術》紫禁城出版社,北京,1996,圖版
18。
(圖11)人面像,內蒙古烏海市桌子山。圖片來源同(圖7),頁50。
(圖12)人面像,內蒙古烏海市桌子山。圖片來源同(圖7),頁48。
(圖13)人面像,寧夏賀蘭山賀蘭口。圖片來源同(圖1),彩版10。
(圖14)祭祀與舞蹈,廣西左江花山崖壁。圖片來源:《廣西左江岩畫》
文物出版社,北京,1988,彩版12。
(圖15)人面像,內蒙古烏海市桌子山。圖片來源同(圖7),頁47。
(圖16)人面像,江蘇連雲港將軍崖。圖片來源同(圖7),頁201。
(圖17)人面像,江蘇連雲港將軍崖。圖片來源同(圖7),頁202。
(圖18)人面像,內蒙古陰山格爾敖包溝。圖片來源:宋耀良《中國史前
神格人面岩畫》三聯書店,香港,1992,頁75。
(圖19)人面像,內蒙古陰山格爾敖包溝。圖片來源同(圖18),頁
136。
(圖20)人面像,內蒙古陰山白齊溝。圖片來源同(圖7),頁39。
(圖21)三羊饕餮紋瓿,商朝後期。圖片來源:《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
術編4.青銅器(上)。
(圖22)保尊,河南洛陽,西周早期。圖片來源同前。
(圖23)牛首饕餮紋尊,河南鄭州,商朝前期。圖片來源同(圖21)。
(圖24)人面像,舍烈麥季耶沃。圖片來源同(圖2),頁58。
(圖25)人面像,內蒙古烏海市桌子山。圖片來源同(圖7),頁49。
(圖26)人面像,內蒙古烏海市桌子山。圖片來源同(圖7),頁51。
(圖27)人頭形陶器蓋,甘肅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新石器時代晚期。圖
片來源:《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1.原始社會至戰國雕塑。
(圖28)人頭形陶器蓋,甘肅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新石器時代晚期。圖
片來源同前。
(圖29)人面像,寧夏賀蘭山賀蘭口。圖片來源同(圖6),圖72。
(圖30)人面像,福建華安仙字潭。圖片來源同(圖7),頁209。
(圖31)人面像,台灣高雄縣茂林鄉萬山。圖片來源:《歐布諾伙與孤巴
察峨研究》高雄縣立文化中心,高雄,民85年。
(圖32)冠形器,浙江餘杭瑤山出土,新石器時代晚期。圖片來源:《良
渚文化玉器》文物出版社,北京,1989。
(圖33)冠形器,浙江餘杭反山出土,新石器時代晚期。圖片來源同前。
(圖34)人面像及其臨摹圖,舍烈麥季耶沃。圖片來源同(圖2),頁
58。
(圖35)人面像,薩卡奇.阿梁。圖片來源同(圖2),頁53。
(圖36)人面像,賀蘭山賀蘭口。圖片來源同(圖18),頁166。
(圖37)人面像,陰山默勒赫圖溝。圖片來源同(圖18),頁138。
(圖38)人面像,薩卡奇.阿梁。圖片來源同(圖2),頁53。
(圖39)人面像,陰山格爾敖包溝。圖片來源同(圖18),頁132。
(圖40)人面像,陰山格爾敖包溝。圖片來源同(圖18),頁322。
(圖41)石雕鑲嵌人面像,甘肅馬家窯文化馬廠型,新石器時代。圖片來
源同(圖27)。
(圖42)雙面石雕人面像,四川大溪文化,新石器時代。圖片來源同(圖
27)。
(圖43)Klee, Paul. Hurt. 1940. Black paste color,
161/2×115/8". Klee foundation, Bern. 圖片來源:Klee,
Harry N. Abrams, Incorporated, New York, 1985.
(圖44)Miro, Joan. Characters with moon and star. 1946.
Gouache and pastel, 27×34㎝. Joan Perucho collection,
Barcelona. 圖片來源:Joan Miro and Catalonia, Alpine
fine arts collection, Ltd., London, 1988.
(圖45)‘母親和父親’,四歲兒童作品,圖片來源:Viktor Lowenfeld
著,王德育 譯《創性與心智之成長─兒童美術發展心理學》啟
源書局,台北,1975,頁87。
(圖46)‘我在雷雨中’,六歲兒童作品,圖片來源同前,頁88。
(圖47)‘我和我的小狗’,五歲兒童作品,圖片來源同(圖45),頁
97。
(圖48)‘我和我妹妹在雪地上’,六歲兒童作品,圖片來源同(圖
45),頁98。
(圖49)Klee, Paul. Error on green. Watercolor on cotton,
16×151/4". Galerie Beyeler, Basel. 圖片來源同(圖43)。
(圖50)Miro, Joan. The Stars and the Devils. Pastel. Private
collection. (局部)圖片來源同(圖44)。
(圖51)Klee, Paul. The singer L. as fiordiligi. 1923. Oil and
watercolor on chalk-coated ground. 195/8×13 ".
Collection Norman Granz, Geneva. 圖片來源同(圖43)。
(圖52)Klee, Paul. Black prince. 1927. Oil on canvas coated
with white tempera, mounted on wood, 13×113/8 ". North
Rhine-Westphalia State Collection, Dusseldorf. 圖片來源
同(圖43)。
(圖53)Miro, Joan. The day’s awakening.(From the
Constellations series)1941. Gouache and painting on
paper, 46×38㎝. Private Collection. 圖片來源同(圖
44)。
(圖54)Picasso, Pablo Ruiz. Sketch for Les Demoiselles
d’Avignon. 1907. Watercolor on paper, 17×22㎝. Museum
of Art(A. E. Gallatin collection)Philadelphia. 圖片來
源:Picasso, Barrie & Jenkins Ltd., London, 1991.
(圖55)Picasso, Pablo Ruiz. Bust of a woman in half-profile
from the left. 1907. 圖片來源同前。
(圖56)Picasso, Pablo Ruiz. Harlequin. 1915. Oil on canvas,
183.5×105.1㎝.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L. P.
Bliss bequest)圖片來源同(圖54)。
(圖57)Picasso, Pablo Ruiz. The Three Muscians.(or Musicians
Wearing Masks)1921. Oil on canvas, 203.2×188㎝.
Museum of Art, Philadelphia.(Gallatin collection)圖片
來源同(圖54)。
(圖58)Picasso, Pablo Ruiz. La Danse. 1925. Oil on canvas,
215×142㎝. Tate Gallery, London. 圖片來源同(圖54)。
(圖59)Picasso, Pablo Ruiz. Bust of a woman with striped hat.
1939. Oil on canvas, 81×54㎝. Picasso Museum,
Paris.(RMN)圖片來源同(圖54)。
(圖60)人面像,寧夏賀蘭山賀蘭口。圖片來源同(圖1),彩版16。
(圖61)人面像,內蒙古烏拉特後旗大壩溝。圖片來源同(圖7),頁
38。
(圖62)人面像,台灣高雄縣萬山。圖片來源同(圖31),頁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