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後,在「解放思想」的號召下,逐 漸開始了「思想的解放」;其標誌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所宣示的-「全 黨工作的著重點應該從一九七九年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 個決定,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也透露出中國共產主義運動正面臨 著歷史性轉折的訊息。八○年代,在反對「左」傾、清除文革遺害、是「 放」不是「收」的思想指導下,改革運動於八四年和八七年兩度攀上高峰 。在理論上,中共認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 力」;但實際上,對「一大二公三純」這類生產關係的留戀依舊存在。結 果是反「左」卻擔心向右傾斜,反右更顧慮「左」傾僵化;「指導思想」 的分歧,直接證明而明顯地頓挫了改革開放的勢頭。九○年前後,世界社 會主義運動陷於低潮,中共在戒慎恐懼之際,一方面雖然繼續強調「基本 路線一百年不動搖」,「要緊緊扭住『一個中心』不放」;另一放面也由 於「六.四」的震憾與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衝擊,使其內部原先就相互 指責對方為右傾(資產階級自由化)和左傾(馬列主義教條化)之間的對 立更加尖銳,導致「階級鬥爭仍然存在」的聲音再度出現,甚至還有人極 力主張應當以「反和平演變」為中心來取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種 情況,說明了改革開放的指導思想,仍然面臨著左右兩難的解構性危機。 危機的表象之一,是領導集體的重組,在不到三年(一九八七年一月初- 一九八九年六月底)的時間裡,連續撤換了兩個總書記(胡耀邦和趙紫陽 );危機的實質,則是改革開放「指導思想」的不確定狀態。長久以來, 研究者在習慣性地以「左」、「右」概念作為論證工具時,卻並不考究概 念本身的確切含義,以致眾說紛云,莫衷一是。本文的理論旨趣,主要是 探討中共改革開放「有『左』、反『右』、有右反左」的指導思想是如何 形成的;在觀察和描述其變遷軌跡與面臨挑戰的同時,除了力求準確地界 定「左」、「右」概念外,並將之歸納為若干「建構類型」( constructed typology),進而嘗試建立研究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具體指 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