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深入了解中共的民族主義,本文從人類歷史面著手探討以下主題 --1.最初起源於歐洲時的民族主義之意義為何?而民族主義在中國又 代表著什麼含義?2.以號召 "工人無祖國" 之馬克思主義建黨的中國共 產黨,如何合理化本質為國際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與民族主義間的關係,以 建立政權並建設國家?3.以上述問題之探討為基礎,來解讀中共當局為 何提出 "一國兩制" 為理論根據,以及如何透過 "一國兩制" 將民族主義 運 用在其對港政策中. 全文共有七章二十節.第一章 "導論" ;說明全文的研究目的 範圍 方法與架構,以及研究限制. 第 二章 "民族主義相關概念的定義" ;先以起源於歐洲的現代民族主義為主 軸,對貫穿全文的重要概念,包括 "民族" "國家" "民族主義" 予 以定義,並從民族國家出發,探討民族主義可為國家達到什麼目標與功能 ,民族主義常以何種形式運作,和具備那些特質.再從世界史的範疇進入 中國史,分析 "民族" "文化主義" 等概念在帝制時期中國的意義,以 及孫中山在十九世紀末引進現代民族主義時,如何詮釋並加以運用. 由於現代民族主義主要是一種基於特定區域和文化歷史結構下,對民族國 家之安全與繁榮產生的情感和認同,以及為了達到民族國家之目標的意識 型態和政治運動.又基於馬克思列寧主義 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思想在中 共政權的意識型態中占有決定性的歷史地位,故第三章 "民族主義在中共 意識型態中的定位" ,擬從這三個向度,來討論民族主義觀從中共建政前 到建政後意識型態層面上的演變. 第四章 "中共民族主義的運作方 式" ;筆者限於能力,僅以民族主義的目標與功能為分析主軸,概略歸 納1949年後的中國,在種族性民族主義 文化性民族主義和政治性民族主 義方面,以情緒 意識型態和政治運動為表現形式的運作. 分析過中 共民族主義的整體理論與整體運作後,第五章 "鄧小平時代民族主義的政 策體現:主權宣示的 ''一國兩制'' " ,探討的主題是:以 "實事求是建設 有中國特色之社會主義" 與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為其意識型態核心 理論的鄧小平思想,如何替其民族主義觀建構一套總體政策,即 "一個國 家,兩種制度" ,來銜接鄧小平時代民族主義觀與個別政策的實踐. 第六章 "改革開放後民族主義在中共對港政策中的角色" ;以香港問題作 為中共當局落實 修改 "一國兩制" 的機會,視國內政經體系與國際體系 為中共決策者同時面對的整體情境,並從其對情境因素的認知出發,檢視 其透過那些行動 手段,以達到其民族主義的目標. 第七章 "結論" ;即歸納全文研究發現,從毛澤東到鄧小平的中共民族主義,對於民族主 義主觀條件的 "社群成員" ,一再更動認定標準,導致中國人民對於國家 機器的恐懼遠多於認同,並且基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建國傳統,必須建構 理論概念,來合理化其民族主義與國際主義意識型態間的矛盾.而從改革 開放後中共對港政策中民族主義的運用,可以發現中共當局在政治性民族 主義上,仗恃其與日遽增的國力,雖然試圖對人民塑造一種休戚與共的民 族歷史認同感,但實際運作上卻只將香港人民視為和平收回主權的工具, 並自法律層面防範香港人民,及剝奪香港人民的個人權利,因而喪失香港 多數民心,故又尋求對香港人民訴諸於文化性民族主義.最後並就本論文 主題未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反思與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