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的「流派藝術」代表的是「表演藝術的風格化」,當一位京劇演員發 展出「個人的表演風格」時,他便具備了創立流派的基本條件。京劇為聲 腔劇種,而聲腔劇種的本質便是「演員中心」,亦即演員的表演決定了演 出的成敗。因此,演員由「舞台上的表演中心」進一步成為「京劇表演市 場運作的中心」,亦是順理成章之事。於是,京劇由形成、繁榮直至臻於 極盛完全由演員推動,一部京劇史事實上就是一部流派藝術發展史, 而1949年之後,由演員與編導勢力的消長即可看出京劇的轉型。不過,本 文所討論的並非「各個流派的演變」,而是「流派在京劇整體活動中的重 要性」,以及隨著京劇的發展而產生的「流派本身性質的轉變」,前者是 橫向的、著眼於市場平面的探討,後者則是縱向的、以歷史演進為觀察的 依據。京劇市場與其他任何市場一樣,分為「生產者」與「消費者」兩邊 ,共計有「劇團」、「劇院」、「劇本」、「觀眾」、「劇評」等五個重 要環節,在1949年以前,五者都繞著演員運轉,因此,一部京劇史確實可 以將流派當作書寫的軸心。至於「流派」質性的轉變,則是由形成期的「 以地域立派」、成熟期的「以人立派但不拘一格」,到鼎盛期的「以人立 派且獨具一格」。1949年之後,京劇在大陸被視為宣傳、教育的工具,京 劇從業人員的身分由「藝術工作者」變成了「政策執行者」,乃至「國家 體制內的下層技術人員」,已成名的演員雖能與劇作家維持均勢,但演員 不再是京劇活動唯一的主角,京劇的聲腔劇種特質--「演員中心」已經開 始轉變。文革期間,樣板戲壟斷舞台,編導秉承當權者意志,遂居於京劇 表演活動中絕對的強勢;演員卻由於必須長期遵循固定的演出模式演出固 定的劇目,導致流派形成的基礎--「個人的表演風格」徹底被抹煞,流派 發展因此完全終止。其後,無論兩岸先後出現的「導演中心」、「編劇中 心」或「編導中心」,「演員」的重要地位都已經被取代,京劇以流派為 代表、以演員為市場機制中心的時代已然遠去,這意味著京劇「聲腔劇種 」的本質已經改變,它正在轉型成為新的劇種,而前輩演員積累而成的表 演藝術,正是今日京劇轉型的豐厚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