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17: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孫宜寬
研究生(外文):Sun, Yi-kuan
論文名稱: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形象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tudies of Icons in Shakespeare's Sonnets
指導教授:顏元叔顏元叔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en Yuan-sh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外國語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外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8
畢業學年度:86
語文別:英文
中文關鍵詞:莎士比亞形象問題十四行詩
外文關鍵詞:William ShakespeareStudies of IconsThe Sonnet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41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詩的形象問題一直是備受重視的議題。詩人把抽象的真與美、
情感與思緒具象入詩,讀者則解讀意象製造的工程,力求了解意象
所指為何。在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中,形象崇拜與反形象崇拜同時
體現於內容和形式之中,兩種力量互相撞擊。就內容而言, 詩人
讚頌年輕美好的男性形象,實為尋求一個永恆不朽的自我。就詩的
形式而言,符號的活動模仿人說話和自然現象,突顯指涉過程的
透明、物質性以及不受任何外力影響的穩定性。然而,詩人對形象
是否能如鏡般,全無阻隔地模仿現實卻是有所批判的。
藝術作品不論其採取什麼形式,都是傳遞文化信息的一種符號
載體,透過各式符號去看作品,能夠幫助人類去認識外界和自身。因此,
讀者需要跳出文本,將文本置於歷史文化中來檢視。從歷史文化層面來看,
體現於十四行詩的正是人類慾望:崇拜(模仿創造)/ 摧毀,兩種力量的
交替。而這兩種力量,可以從原始人類的儀式去了解。儀式本為原始的符
號, 用以再現人對自然界各種現象的認知,並經由表演滿足人生存的慾望,
如,掌握季節、太陽、月亮運行的週期、繁衍後代、豐產、抵禦災害等。
從符號學的觀點來看,詩的符號不僅是儀式表演,有其實用的價值,形象
本身也具有藝術價值,經由形象模仿展現對美、對真實的追求。同時,
也因為符號指涉系統的開放性,而使作品出現意義模糊、矛盾、斷裂。
在閱讀的過程中,指涉意義會不斷被修正、被重新建構。如此便反制了
具象模擬真實,崇拜形象的力量。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