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79.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10 01: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逸鈞
論文名稱:資訊電子業上市公司資金需求與融資策略之模式建構
指導教授:陳隆麒陳隆麒引用關係楊子江楊子江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企業管理學系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9
畢業學年度:8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5
中文關鍵詞:資訊電子業資金需求融資策略財務模型電腦化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16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眾所皆知,資訊電子業具有高風險、高成長的特性;另外,亦具備了產品生命週期較短的特質,是一種需要龐大資金、設備投入的產業。面臨快速的環境變遷時,如何應用各種資金需求預測與融資策略方式來籌募資金以供投資計劃所需以及廠商的融資方式是否符合資本結構理論,已成為產業中重要的課題。
本研究以理論為基礎,針對台灣資訊電子業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進行深度訪談。再依此一結果,建立電腦程式模型。最後,再利用此一模型,利用企業以民國83年至87年的財務資料為基礎,預測並分析未來五年內企業的資金需求與融資策略的建議。
本研究的實證結果歸納如下:
1. 一般公司都有採行電腦化,但在財務分析與預測方面則較少採行電腦化。
2. 未採行電腦化的主要原因為a.成本效益的考量。b.公司現有的財務人員已能進行財務分析與預測的工作,對電腦化無太大的興趣。c.市面上的應用軟體無足夠的彈性來因應公司的需求。d.與現有的資料庫的連結困難。
3. 貨幣市場寬鬆,銀行鼓勵企業短期融資,因此資訊電子業上市公司在融資上並無太大問題。
4. 企業內缺乏這方面的專業人才。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4
第三節 研究限制6
第四節 研究流程7
第五節 論文架構10
第貳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資金需求預測理論11
第二節 資本結構理論20
第三節 融資策略35
第四節 國內實證文獻40
第五節 國外實證文獻45
第參章 研究設計51
第一節 資料蒐集與樣本51
第二節 研究變數的操作性定義53
第三節 研究方法59
第肆章 資訊電子業投資及融資概況61
第一節 產業現況61
第二節 資訊電子業融資行為66
第三節 訪談結果68
第伍章 財務模擬模式的建立77
第一節 模式特色與假設78
第二節 模式的輸入資料82
第三節 模式基本架構84
第陸章 財務模擬模式的應用108
第一節 未來五年的模擬財務狀況108
第二節 敏感性分析115
第柒章 結論與建議120
第一節 結論120
第二節 建議123
國內文獻
 周文賢,計量經濟與時間序列分析-SAS/ETS之運用,未出版之上課講義,民國86年3月
 張啟禎,「高科技產業初期融資決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國85年6月
 許志銘,「企業特性與海外融資行為關係之研究 以上市公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國85年6月
 周文賢,多變量統計分析-SAS/STAT使用方法,未出版之上課講義,民國85年3月
 郎咸平與劉玉珍,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新陸總經銷,民國85年
 方貞文,「臺灣地區上市公司融資方式之再研究」,私立東吳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國84年6月
 吳儲仰,「融資決策上之競爭優勢 集團企業與非集團企業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國84年6月
 李素玲,「台灣企業國際融資方式對股價影響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國84年6月
 張美紅,「台灣企業長期融資決策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國84年6月
 許振隆,「投資、融資及股利決策交互影響之實證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國83年6月
 林呈祥,「臺灣科技產業融資行為之實證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國83年6月
 林茂山,「台灣中小企業融資問題與輔導策略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國83年6月
 洪穎文,「台灣中小企業融資策略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國83年6月
 潘萍河,「成衣業財務規劃模式之構建-嘉裕公司為個案研究」,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國83年6月
 晁群祥,「臺灣上市公司成長機會對融資及股利政策影響之實證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國83年6月
 陳隆麒,現代財務管理-理論與應用,華泰,民國82年
 王士斌,「財務預測基本假設之探討」,東吳經濟商學,第12版,74-110,民國81年6月
 張雲玉,「聯立方程模式在海運業長期財務規劃」,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國80年6月
 馬君梅,「企業預算編製與財務預測」,會計研究月刊,65版,第26-30頁,民國80年2月
 黃俊英,多變量分析,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四版,民國80年1月
 陳隆麒,財務規劃-理論、實際與應用,華泰,民國79年
 劉亨理,「公司財務規劃模式對資本支出決策」,東吳大學會計系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國79年7月
 姜佳馨,「財務規劃模式的建立與應用」,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系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國78年6月
 卜訓育,「財務規劃與控制對公司經營績效影」,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國77年6月
 陳志光,「財務決策系統中投資決策與融資決策」,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之碩士論文,民國77年7月
 江金蓮,「為「上市公司財務預測體系」催生」,會計研究月刊,33版,第8-15,74-110頁,民國77年6月
 林慶堂,財務預測與股價行為之關係一台灣,中央產經所,民國77年6月
 林宜勉,「財務規劃模式之設計」,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系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國76年9月
 林廷芳,「分權式組織財務規劃模式之研究」,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國75年6月
國外文獻
 Philip G. Berger, Eli Ofek, & David L. Yermack, “Managerial Entrenchment and Capital Structure Decision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 LII, No.4, sep, 1997
 L. Paige Fields & Shelly E. Webb, “an Investigation of Preffrred Stock Financing by Bank and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Vol XX, No.3, Fall,1997
 Hart, Oliver D., “Theories of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 a Managerial Discretion Perspective”, in Margaret M. Blar, Ed.: The Deal Decade: What Takeovers and Leveraged Buyouts Mean for Corporate Governance, 1993
 Harris, Milton & Artur Raviv, “The Theory of capital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1, pp.297-355
 Anvari, M., “Efficient Scheduling of Cross-Border Cash Transfers.: Diagrams, Equations.”, Financial Management 1986, Summer p. 40-49
 Jensen & Smith, “Stockholder, Manager, and Creditor Interests: Application of Agency Theory”, Altman & Subramanyam(Eds.), Recent Advances in Corporate Finance, Home wood, ILL.,: Richard Itwin, 1985, pp.93-132
 Gitman, Lawrence J., "Financial Activities of Major U.S. Firms: Survey and Analysis of Fortune''s 1000", Financial Management 1985, Winter p.57-65
 Bell, Peter C. “Developing a Visual Interactive Model for Corporate Cash Management.” 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1985, Sep, p. 779-786
 Myers, Stewart C.,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4, Jun , p.187-221
 Miller, D & Friesen, P.H.,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phases of thecoporate life cycle”, Organization Studies, Vol 29, No 4, 1983, pp.339-351
 Miller D & Friesen, P.H., “The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organizations: a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 Management Science, Vol.28, No.9, Sep, 1982, pp.1013-1031
 Boucher, Thomas O., “A Mixed-Integer Programming Planning Model for Optimal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in Segmented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s.” , Equations. Engineering Economist 1981, Fall p.1-28
 Davidson, Ian., “An Optimal Control Theory Framework for Dividend Determination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Intertemporal Dividend Change.”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 1980, Winter p. 527-540
 Ferry, M. G., and W. H. Jones, "Determinants of Financial Structure: A New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June, 1979, pp.631-643。
 J. Fred Weston and Eugene F. Brigham, Managerial Finance, Hinsdal, Ⅲ.: The Dryden Press, 1978, pp.27。
 Miller,” Debt and Taxes”, Journal of Finance, May, 1977,pp.261-278
 Thune, S. S., and R. J. House, "Where Long- Range Planning Pays off?" Business Horizons, 1970, pp.81-87。
 Modigliani, Miller,“ Corporate Income Taxes and The Cost of Capital”,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une, 1963,pp.433-443
 Durand,” Cost of Debt and Equity for Business Trends and Problems of Measurement Conference on Business Finance”, reprinted in Ezra solomon, 1st ed., The Management of Corporate Capital, 1951 pp.91∼116
Lucado, W.E., "Corporate Planning-A Current Status Report",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7. 馬仲可,「北韓退出防止核武器擴散條約和朝鮮半島的核問題」,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二卷第六期,民國八二年六月,頁四○-五○。
2. 6. 朱松柏,「後冷戰時期的朝鮮半島」,韓國研究,第十一期,民國八三年,頁一七九-一九七。
3. 5. 朱松柏,「美國與北韓簽訂核子協議及其影響」,問題與研究,第三十四卷第一期,民國八十四年一月,頁十一-十八。
4. 4. 朱松柏,「朝鮮半島的核武危機」,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三卷第七期,民國八三年七月,頁一-十。
5. 1. 丁宗裕,「世人對北韓核武的關切與重視」,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卷第三期,民國八三年三月,頁三九-五○。
6. 19. 裘兆琳,「弱勢者如何和強方談判」,美國月刊,第六卷第一期,民國八十年十一月,頁九九-一○四。
7. 14. 劉必榮,「國際調停的權力與過程-關於國際調停模型的幾點討論」,東吳政治學報,第三期,民國八三年,頁六七-九五。
8. 13. 劉必榮,「不對稱結構下的談判行為分析」,東吳政治學報,第二期,民國八二年,頁二一九-二六七。
9. 12. 劉順福,「從美、北韓核子協定看北韓務實外交」,外交部通訊,第二十卷第九期,民國八四年一月,頁二四-二五。
10. 11. 劉德海,「從平壤觀點看美國與北韓關係」,美國月刊,第七卷第十一期,民國八一年十一月,頁五○-六二。
11. 10. 黃鴻博,「中共與『北韓核武危機』」,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卷第二期,民國八三年二月,頁三六-四七。
12. 9. 黃啟南,「中共談判策略之研究-中共與美國談判之個案分析」,東亞季刊,第十八卷第四期,民國七十六年,頁九九-一三八。
13. 8. 姚競之,「朝鮮半島核子危機與中共」,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卷第八期,民國八三年八月,頁十八-二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