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4 04:1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碧雲
研究生(外文):Pi-Yun, Tsai
論文名稱:容積移轉接收區劃設之研究─以公共設施用地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Designating the Receiving Areas of TDR─An Example of Public Facility Lands─
指導教授:陳麗紅陳麗紅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h-Horng,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都市計劃學系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都市規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9
畢業學年度:8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6
中文關鍵詞:容積移轉接收區公共設施用地均等容積率
外文關鍵詞:TDRReceiving AreasPublic Facility LandsEqual FA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1
  • 點閱點閱:74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截至八十五年底,急待微收之私有公共設施保留地與既成巷道所需經費高達新台幣八兆餘元,政府根本無力負擔,因而擬應用容積移轉取得,以解決所遇之因境。惟由美國實施經驗,在操作TDR時所遭遇到的主要問題之一,為指定特定地點或特定地區作為發展權之接收基地或接收區的問題,包括嚴格限制接收基地或接收區區位造成對發展權需求量的縮減與大型開發對都市實質環境的影響。又在現行國內有關容積移轉之實施辦法中,「同一都市計畫地區」之接收基地規定將造成容積浮動於都市中,都市無秩序性發展,或者造成容積集中於高價值土地上,都市發展不均衡,公共設施服務水準下降且區位配置失衡。故如何合理規劃接收地區厥為容積移轉的重要課題。
本研究前階段回顧TDR接收區劃設相關文獻與理論基礎,探求從事接收區劃設時,所應遵守的原則與考量的影響因素,並分析美國實施經驗,以為借鏡。後階段探討在國內現行都市計畫容積管制及容積移轉辦法下,實施容積移轉以取得公共設施用地之課題,並建立一套容積移轉接收區劃設模式。
研究發現,在選定接收區時應考量之原則,包括(1)都市景觀之協調與地區特色之維護;(2)土地使用與主要計畫之配合;(3)負面環境衝擊之避免;(4)市場供需均衡之考量等四項原則。此外,由於國內公共設施用地沒有容積率且計畫地區容積率訂定偏高,以容積移轉取得公共設施用地,在公共設施面積固定之地區,將導致地區公共設施及公用設備無法正常供應。所以,在國內實施容積移轉,當務之急乃均等容積率觀念的建立,藉以間接降低接收區容積率,並維持容積總量管制與公共設施原有服務水準,從而真正達到節省政府財政支出之目的。本研究即在上述觀念之下,建構國內公共設施用地容積移轉接收區劃設之模式。模式首先進行均等容積率的訂定,接著預測與評估環境衝擊,以免除公共設施負擔過重、都市景觀被破壞,以及容積移入後地區人口過度擁擠等弊病。驗證結果顯示,均等容積率的實施,對於公共設施服務水準的衝擊較小,而且接收區發展容量會大過容積供給,因而市場可以創設。
In order to solve government fiscal predicament, the government intended that acquired lands for public facilities and road by applying TDR. There are some negative impacts on receiving areas'''' environment quality, the service of public facilities and even on TDR market. For this reason, designating receiving area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lementing the successful TDR program. Furthermore, the clause of the receiving area of “the same Urban Plan Zone” will cause floor areas floating among urban, then resulting in development disorderly. Or gather floor areas on high value land causing urban development unequally, public facility’s serving level descending, and location setting out of balance. Therefore, how to designate receiving area reasonably is an important issue of TDR.
The former step of this study is to review related documents and theory about designating TDR receiving areas, and to seek the principles that should be obeyed and considering factors when working on designating TDR receiving areas; and to learn a lesson from the implementing experience of U.S.A. The next step is to discuss the issue of implementing TDR to obtain public facility lands under domestic zoning and laws of TDR in force and setting up a mode of designating TDR receiving area.
This study discovered that four principles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select receiving area. First the coordination of urban landscape and the protecting district’s characteristics. Second, in coordination with land use and main plan. Third, avoid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environment. Forth, consider the balance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market. Moreover, because the domestic public facility lands had have no FAR and the FAR had been too high, public facility lands got by TDR will result in the supply of public facilities and public equipment’s unable to meet the demand. So implementing TDR in Taiwan should set up equal FAR concept to lower indirectly FAR in receiving areas, and maintain serving level of public facilities. Under the above mentioned viewpoints, to establish a mode of designating TDR receiving area. This study reveal that implement equal FAR will result in less impacts in the serving level of public facilities and the amount of development in receiving areas will be bigger than sending floor areas. Then market could be created.
第一章 緒 論1-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假設1-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1-6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回顧2-1
第一節 TDR的發展變遷與基本理念2-1
第二節 TDR接收區劃設考慮原則2-9
第三節 TDR接收區劃設技術之探討2-19
第四節 TDR接收區劃設步驟之建構2-34
第四節 小結2-44
第三章 美國實施經驗中接收區劃設之探討3-1
第一節 紐約市古蹟保存容積移轉3-1
第二節 紐澤西州松林帶生態保育密度移轉3-15
第三節 小結3-23
第四章 國內容積移轉接收區劃設之探討4-1
第一節 容積移轉在我國之實施歷程4-1
第二節 相關容積移轉辦法中接收區之規定4-15
第三節 公共設施用地應用容積移轉之分析4-21
第四節 公共設施用地容積移轉接收區劃設之模式4-30
第五章 接收區劃設模式之示範─以台南市喜樹、灣裡地區細部計畫為例5-1
第一節 計畫區現況分析5-1
第二節 接收區劃設模式之模擬─依法定容積率辦理5-21
第三節 接收區劃設模式之模擬─依均等容積率辦理5-34
第四節 模擬結果之評析5-4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6-1
第一節 結論6-1
第二節 建議6-4
參 考 文 獻7-1
一、中文部份
1. 黃冠仁,(1979),“利用發展權移轉辦法保留都市開放空間問題之研究”,土地改革,第29卷第10期。
2. 陳錫禎,(1979),“美國發展權移轉觀念與我國平均地權理想之比較”,土地改革,第29卷第10期。
3. 吳永福,(1980),土地發展權移轉與農地保持問題之研究,政大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4. 呂衛青,(1980),發展權觀念在土地使用計畫上可行性之研究,政大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5. 高浴新,(1981),“實施土地發展權之展望”,土地改革,第31卷第7期。
6. 蘇志超,(1982),“農地變更使用捐與土地增值稅及移轉發展權之分析比較”, 土地改革,第32卷第10期。
7. 徐鐵良,(1985),地質與工程,中國工程師學會。
8. 台南市政府(1985),台南市喜樹、灣裡地區細部計畫書。
9. Jonathan Barnett著,謝慶達、莊建德譯,(1987),都市設計概論,創興出版社。
10. 趙敦華,(1988),勞斯的正義論解說,遠流出版公司。
11. 林元興,(1989),都市建築容積加成與轉移制度之基礎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建築研究所籌備小組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12. 詹火生、許文傑,(1990),“如何範定社會福利的公平正義原則”,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5卷第3期。
13. 錢學陶,(1990),都市計劃學導論增訂九版,茂榮圖書。
14.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90),臺灣地區公路容量手冊。
15. 莊國棟,(1990),都市建築容積加成與轉移制度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林英彥,(1991),土地經濟學通論第四版,文笙書局。
17. 楊重信,(1992),“以發展權移轉與聯合開發方式取得公共建設用地之探討”,研考報導,第18期。
18. 楊松齡,(1992),都市建築容積轉移制度應用於市地開發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建築研究所籌備小組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19. 翁金山,(1992),高雄市都市建築高層化與都市性設施之關連性之研究。
20. 黃敏修,(1992),發展權移轉應用於古市街保存之研究─以三峽老街的保存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21.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敏聰,(1993),經濟學理論與實務上冊,第二版。
22. 交通運輸研究所,(1993),都會區不同土地使用型態旅次產生率之研究。
23. 涂平子、華昌宜,(1993),發展權移轉對都市古蹟保存可行性研究,台大城鄉研究所規劃室,行政院文建會委託。
24. 邊泰明,(1994),“都市計畫擬定採用浮動區位配置之研究─從財富公平分配和開發效率觀點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69期。
25. 簡龍鳳,(1994),基地開發交通衝擊模型之建立與檢定─考慮交通擁擠與無起迄資料之情況,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26. 黃朝恩,(1994),人類與自然環境,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27. 林青,(1995),“建築與都市發展─都市計畫相關法系之探討”,空間,第72期。
28. 蔡仁毅,(1995),“當前都市景觀問題之解析與對策”,造園季刊,第18期。
29. 陳麗紅,(1996),從社經發展變遷論台灣土地發展管制系統建立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
30. 周志龍,(1996),“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空間規劃與都市政策─英國為例”,歐美研究,第26卷第4期。
31. 林元興,(1997),“國外藉移轉開發權取得公共設施用地的方法與實例”,臺灣地政,131期。
32. 胡宏昌,(1997),“TDR在美國之發展與檢討”,空間,第90、91期。
33. 省住都局市鄉規劃處,(1997),“發展權移轉應用於古蹟保存區之研究─以新竹鄭氏家廟及進士第古蹟為例”,行政院文建會委託。
34. 陳明竺,(1997),都市設計,創興出版社。
35. 高安邦,(1997),政治經濟學,五南圖書。
36. 施國欽,(1997),大地工程學(三),文笙書局。
37. Untermann R. & Small R.著,曹源龍、何東坡、段良雄譯,(1997),簇群住宅敷地計劃,六合出版社。
38. 陳立臺,(1997),“新竹市北門鄭氏聚落保存區發展權移轉之探討(上)”,竹塹文獻,第4期。
39. 宋東鈜,(1997),容積移轉接收區之實施範圍及移轉量之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40. 林智偉,以建築容積移轉方式取得公共設施用地之研究,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41. 鄭琬玉,(1997),發展權移入地區社經環境影響評估指標之建立─以古市街保存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2. 賴宗裕,(1998),國土開發成長管理制度之研究,行政院經建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委託。
43. 徐紹彬,(1998),“發展權(容積)移轉應用於工業區開發之研究”,工業簡訊,第28卷第9期。
44. 省政府地政處,(1998),八十七年度公務人員研習發展計畫發展權移轉在美國之實施專題演講暨座談會實錄,省政府地政處。
45. 內政部,(1998),實施發展權移轉之國外經驗暨國內實施計畫報告內政部。
46. 台南市政府(1998),變更台南市南區(喜樹、灣裡地區)細部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計畫書。
47. 吳慶烜,(1998),“以所有權的觀點檢視臺灣古蹟用地問題”,臺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5卷第3期。
48. 黃萬翔,(1998),“現行都市計畫制度中的歷史保存經驗“,歷史文化資產與地方再發展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建會。
49. 賴宗裕、胡宏昌,(1999),“建構容積移轉機制之探討─對都市計畫容積移轉辦法草案之評論”,經社法制論叢,第23期。
50. 紀俊臣,(1999),古蹟保存之政策取向,內政部八十八年度古蹟土地容積移轉講習會專題演講。
二、英文部份
1. Rawls, J., (1971), A Theory of Justic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 Rose, J.G.,(1975),The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 Center For Urban Policy Research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3. Wolfram, G., (1981),“The Sale of Development Rights and Zoning in the preservation of Open Space: Lindahl Equilibrium and a Case Study”, Land Economics, Vol.57, No.3。
4. Pizor, P.J.,(1986),“Making TDR Work─A Study of Program Implement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Vol.52, No.2。
5. Mills, E.S. and Hamilton, B.W., (1988), Urban Economics, the Fourth Edition。
6. Gottsegen A.J.,(1992), Planning for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 A Handbook for New Jersey Municipalities, Burlington County Board of Chosen Freeholder。
7. Mittra, M.,(1996),“The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 A Promising Tool of the Future”, Land Use law Center, http://www.law.pace.edu /landuse/tdrpap.html。
8. Stinson J.&Murphy M., (1996), “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 http://www.law.pace.edu/landuse/tdr.html。
9. Daniels T. and Bowers D., (1997), Holding Our ground: protecting American’s Farms and Farmland, Island Press。
10. American Farmland Trust, (1997),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 What Works, American Farmland Trust。
11. Robert A. Johnston and Mary E. Madison, (1997),“Form landmarks to landscapes A review of current practices in the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Vol.63, No.3。
12. King County, (1999),“Final TDR Receiving Area Plan, King County”, http://splash.metrokc.gov/wlr/lands/tdrcover.htm。
13. New Jersey Pinelands Commission, (1999),“ A Summary of the New Jersey Pinelands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Plan”, http://www.state.nj.us/pinelands/cmp.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24. 邊泰明,(1994),“都市計畫擬定採用浮動區位配置之研究─從財富公平分配和開發效率觀點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69期。
2. 47. 吳慶烜,(1998),“以所有權的觀點檢視臺灣古蹟用地問題”,臺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5卷第3期。
3. 43. 徐紹彬,(1998),“發展權(容積)移轉應用於工業區開發之研究”,工業簡訊,第28卷第9期。
4. 49. 賴宗裕、胡宏昌,(1999),“建構容積移轉機制之探討─對都市計畫容積移轉辦法草案之評論”,經社法制論叢,第23期。
5. 28. 蔡仁毅,(1995),“當前都市景觀問題之解析與對策”,造園季刊,第18期。
6. 27. 林青,(1995),“建築與都市發展─都市計畫相關法系之探討”,空間,第72期。
7. 31. 林元興,(1997),“國外藉移轉開發權取得公共設施用地的方法與實例”,臺灣地政,131期。
8. 30. 周志龍,(1996),“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空間規劃與都市政策─英國為例”,歐美研究,第26卷第4期。
9. 17. 楊重信,(1992),“以發展權移轉與聯合開發方式取得公共建設用地之探討”,研考報導,第18期。
10. 12. 詹火生、許文傑,(1990),“如何範定社會福利的公平正義原則”,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5卷第3期。
11. 6. 蘇志超,(1982),“農地變更使用捐與土地增值稅及移轉發展權之分析比較”, 土地改革,第32卷第10期。
12. 5. 高浴新,(1981),“實施土地發展權之展望”,土地改革,第31卷第7期。
13. 2. 陳錫禎,(1979),“美國發展權移轉觀念與我國平均地權理想之比較”,土地改革,第29卷第10期。
14. 1. 黃冠仁,(1979),“利用發展權移轉辦法保留都市開放空間問題之研究”,土地改革,第29卷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