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書目: 一、古代典籍: 《詩經》,(陳奐,《詩毛氏傳疏》,北京:中華書局,1983) 《易經》,(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1994) 《儀禮》,(胡培翬,《儀禮正義》,江蘇古籍出版,1993) 《周禮》,(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 《禮記》,(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3) 《大戴禮記》:(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 《左傳》,(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 《國語》,(韋昭注,台北:宏業書局,1981) 《逸周書》,(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台北:世界書局,1980) 《黃帝內經.靈樞》,四部備要本,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黃帝內經.素問》,四部備要本,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論語》,(劉寶楠,《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3) 《墨子》,(孫詒讓,《墨子閒詁》,台北:華正書局,1987) 《晏子春秋》,(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台北:鼎文書局,1977) 《老子》,(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4) 《莊子》,(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 《荀子》,(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2) 《商君書》,(蔣禮鴻,《商君書錐指》,北京:中華書局,1996) 《韓非子》,(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 《呂氏春秋》,(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8) 《楚辭》,(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長安出版社,1991) 《列子》,(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 《淮南子》,(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 睡虎地秦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賈誼,《新書》,(王洲明,徐超校注《賈誼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司馬遷,《史記》,(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天工書局,1989) 班固,《漢書》,(王先謙,《漢書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 范曄,《後漢書》,(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 陳壽,《三國誌》,(盧弼,《三國志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 班固,《白虎通》,(陳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 劉向編《戰國策》,點校本,台北:里仁書局,1990。 王充,《論衡》,(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 王符,《潛夫論》,(汪繼培,《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97) 應劭,《風俗通》,(王利器,《風俗通義校注》,台北:明文書局,1988) 干寶,《搜神記》,點校本,台北:里仁書局,1998。 《三輔黃圖》,(何清谷,《三輔黃圖校注》,三秦出版社,1995) 姚彥渠,《春秋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60。 董說,《七國考》,台北:世界書局,1960。 徐天麟,《西漢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81。 徐天麟,《東漢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81。 徐復,《秦會要訂補》,台北:鼎文書局,1978。 江永,《儀禮釋宮增註》,收於:《皇清經解續編》卷五十七。 張惠言,《儀禮圖》,收於:《皇清經解續編》卷三百一十三。 任啟運,《朝廟宮室考》,收於:《皇清經解續編》卷四十九。 二、近人著作:(以姓氏筆劃為順序) 王健文: 1996,〈「死亡」與「不朽」:古典中國關於「死亡」的觀念〉,收錄於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22號。 1995,《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王國維: 1959,〈生霸死霸考〉,〈明堂廟寢通考〉,皆收於氏著《觀堂林》,北京:中華書局。 王學理: 1994,《秦始皇陵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朱天順: 1986,《中國古代宗教初探》,台北:谷風出版社。 任常泰: 1995,《中國陵寢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杜正勝: 1995a〈從眉壽到長生:中國古代生命觀念的轉變〉,《中史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6本第2分。 1995b,〈內外與八方〉,收於: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中史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2a《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出版。 1992b,〈什麼是新社會史〉,收於《新史學》,第二卷第四期。 1991,〈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新史學》,第二卷第三期 李建民: 1995,〈中國古代「掩骴」禮俗考〉,收錄於《清華學報》新二十四卷第三期。 1993,〈屍體。骷髏與魂魄─傳統靈魂觀新論〉,收錄於《當代》90期。 李炳海 1989,〈中國上古時期招魂儀式的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2期。 余英時: 1987,〈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收於《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 李宗侗: 1954,《中國古代社會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李眉衡: 1996,《昭穆制度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李如林: 1995,《漢代喪葬制度》,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 巫鴻: 1989,〈從廟到墓〉,收於《蘇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林富士: 1999,《漢代的巫者》,台北:稻鄉出版社。 1996,〈「巫叩元絃」考釋一兼論音樂與中國的巫覡儀式之關係〉,《新史學》,第七卷第三期。 1995,《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1988,〈試釋睡虎地秦簡《日書》中的夢〉,《食貨》,第十七卷 林素英: 1998,《從古代之祭禮透視其政教觀-以禮記為主的義理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7,《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 和志武、錢安靖、蔡家麒等編 1993,《中國原始宗教資料叢編》;納西族、羌族、獨龍族、僳僳族、怒族,上海人民出版社。 馬新: 1997,《兩漢鄉村社會史》,濟南:齊魯書社。 馬昌儀: 1996,《中國靈魂信仰》,台北:漢忠出版社。 夏鑄久、王志弘編譯: 1993,《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 徐蘋芳: 1995,《中國歷史考古學論叢》,台北:允晨文化出版。 康韻梅: 1992,《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 郭于華: 1994,《死的困惑與生的執著》,台北:洪葉出版社。 陳玉美: 1995,〈夫妻家屋與聚落─蘭嶼雅美族的空間觀念〉,收於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志梧: 1988,〈日本帝國主義下宜蘭城的空間轉化〉,收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卷二、三期。 張光直: 1993,〈連續與破裂─一個文明起源新說的草稿〉,收於氏著《美術神話與祭祀》,台北:稻鄉出版社。 1983,《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社。 張珣: 1995,〈大甲媽祖進香儀式空間的階層性〉,收於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張鶴泉: 1993,《周代祭祀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張捷夫: 1995,《中國喪葬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黃鉻亮: 1993,《先秦兩漢間夢的類型與意義─中國古代夢的迷思》,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應貴: 1998,〈人類學的空間研究〉,收於郭肇立主編,《聚落與社會》,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出版。 1995,〈土地,家與聚落─東埔布農族人的空間現象〉,收於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蒲慕州: 1995,《追尋─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出版。 1993,《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台北:聯經出版社。 楊樹達: 1976,《漢代婚喪禮俗考》,台北:華世出版社 楊儒賓編: 1993,《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楊寬: 1999,《西周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5,《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楊鴻勛: 1987,〈戰國中山王陵及兆域圖研究〉、〈關於秦代以前墓上建築問題〉,皆收入氏著《連築考古學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凌純聲: 1959〈中國祖廟的起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 期。 1964,〈中國古代社之源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17期。 廖育群: 1991,《歧黃醫道》,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鄭良樹: 1971,《儀禮士喪禮墓葬研究》,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劉文英: 1989,《夢的迷信與夢的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錢穆: 1976,《靈魂與心》,台北:聯經出版社。 蕭登褔: 1990,《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台北:文津出版社。 三、英日文著作 B. Malnowski, Magic, Science and Religion;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台北:協志工業出版,1978。 E. Durkheim,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 J.G. Frazer, The Golden Bough;汪培基譯,《金枝》,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 Lucien Levy-Bruhl, How Natives think;丁由譯,《原始思維》,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M. Mauss, The Gift:forms and fuctions of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汪宜珍.何翠萍譯,《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 池田末利: 1981,〈魂魄考〉,收於氏著《中國古代宗教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