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Boyd, G., McDonald, J.F., M.Ross, and D.A Hanson(1987), “Separating the Changing Composition of U.S. Manufacturing Production from Energy Efficiency Improvement: a Divisia Index Approach”, The Energy Journal, vol.18, pp.77~96.
Dornthbusch, R and Poterba,J.M.(1993), Global Warming Economic Policy Responses,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Hannan, E.L.(1981), “Lineal programming with multiple fuzzy goal”, Fuzzy Sets and Systems 6, pp.235-248.
Hannan, E.L.(1981), “Some further comments on fuzzy prioriries”, Decision Sciences 12, pp.539-541.
Hannan, E.L.(1982), “Contrasting fuzzy goal programming and fuzzy multicriteria programming”, Decision Sciences 13, pp.337-339.
Howarth, R.B., Schipper, Lee et al. (1991), “Manufacturing Energy Use in Eight OECD Countries”, Energy Economics, vol.6, pp.135~142.
IEA(1994),Climate Change Policy Initiatives 1994 Update Volume 1 OECD Countries,Paris.
IPCC/OECD(1995),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IPCC/OECD.
Lai, Y.J. and Hwang, C.L. (1994), Fuzzy multiple objective decision making: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Springer-Verlag, Berlin.
Leontief, W.(1972), “Air pollution and the economic structure: empirical results of input-output econm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p.273-293.
Lin Sue J. and Tzu C. Chang(1996), "Decomposition of SO2, NOx and CO2 Emissions from Energy Use of Major Economic Sectors in Taiwan", The Energy Journal, vol.17, no.1, pp.1~17.
Miller, R. E. and Blair, P. D.(1985), Input- Output Analysis Foundation and Extension , Pretice-Hall, Inc., Englewood Cliff, New Jersey.
Narasimhan, R.(1980), “Goal programming in a fuzzy environment”, Decision Sciences 11, pp.325-338.
Park, S.(1992), “Decomposition of Industrial Energy Consumption — An Alternative Method “, Energy Economics, vol.14, no.4, pp.265~270.
Rose, A. and Chen, C.Y.(1991), “Sources of change in energy use in the U.S. economy, 1972-1982” Resources and Energy 13, pp.1-21.
Rubin, P.A. and Narasimhan, R.(1984), “Fuzzy goal programming with nested priorities”, Fuzzy Sets and Systems 14, pp.115-129.
Sakawa, M.(1983), “Interactive computer programs for fuzzy linear programming with mutiple-object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Machine Studies 18, pp.489-503.
Shrestha, R.M.and G.R. Timilsina(1996), “Factors Affecting CO2 Intensities of Power Sector in Asia: a Decomposition Analysis”, Energy Economics, vol.18, no.4, pp.283~293.
Torvanger, A. (1991), “Manufacturing Sector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Nine OECD Countries, 1993~1987”, Energy Economics, vol.6, pp.168~186.
Wright, D.(1974), “Energy budgets 3 goods and survices : An input-output analysis”, Energy Policy 2(4), p.307-315.
Yang, T., Ignizio, J.P. and Kim, H.J.(1991), “Fuzzy programming with nonlinear membership functions: piecewise linear approximation”, Fuzzy Sets and Systems 41, pp.39-53.
于宗先,許志義(1992),「臺灣地區能源密集度之經濟分析」,經濟部能原委員會,能源研究發展基金研究報告。
中華徵信社(1994),「臺灣地區產業年報-石化業」,中華徵信社。
方良吉等(1995),「抑制二氧化碳排放之能源策略研究計畫八十四年度期末報告」,經濟部能源委員會,臺北。
王塗發(1986),「投入產出分析及其應用─臺灣地區實證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三十七卷,第一期,pp.186-218.合作金庫調查研究室(1994),「塑膠業」,合作金庫,產業經濟157期,pp 12-16.
合作金庫調查研究室(1996),「臺灣塑膠工業之現況與展望」,合作金庫,產業經濟178期,pp 1-37.
行政院主計處(1985),「中華民國七十年臺灣地區產業關聯表(123)部門」,行政院主計處,臺北。
行政院主計處(1986),「中華民國七十三年臺灣地區產業關聯表(123)部門」,行政院主計處,臺北。
行政院主計處(1990),「中華民國七十五年臺灣地區產業關聯表(123)部門」,行政院主計處,臺北。
行政院主計處(1991),「中華民國七十八年臺灣地區產業關聯表(123)部門」,行政院主計處,臺北。
行政院主計處(1991),「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行政院主計處,臺北。
行政院主計處(1992),「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及職業標準分類系統」,行政院主計處,臺北。
行政院主計處(1995),「中華民國八十年臺灣地區產業關聯表(150)部門」,行政院主計處,臺北。
行政院主計處(1995),「中華民國八十年臺灣地區產業關聯表編製報告」,行政院主計處,臺北。
行政院主計處(1997),「中華民國八十三年臺灣地區產業關聯表(150)部門」,行政院主計處,臺北。
吳榮義(1994),「抑制二氧化碳排放課徵碳稅之可行性研究」,經濟部能源委員會,臺北。
李正豐(1994),「臺灣地區耗能產業與環境品質之研究-以石化工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汪雅康(1998),「產業政策永產業結構調整」,全國能源會議,經濟部。
周廷汕(1997),「石化原料工業」,經濟部工業局,中華民國86年工業發展年鑑pp. 479-497.
林素貞(1994),「產業能源與環境政策整合分析之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3-0410-E006-052。
林素貞(1995),「產業能源與環境政策整合分析之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4-2211-E006-009。
林素貞(1995),「產業能源與環境政策整合分析之研究」,國科會成果報告。
林素貞(1995),「擬定我國減緩溫室效應行動方案先期作業-數國行動方案之資料整理及資料庫建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林素貞(1996),「溫室效應氣體之管制與評估-溫室氣體減量目標與管制措施對重要產業之衝擊評估(第一年)」,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林素貞,張子見,張翊峰,李正豐(1996),「以因素分析探討臺灣地區產業二氧化碳排放量之變動趨勢與關鍵因素」,能源季刊,第二十六卷第一期。林素貞,張翊峰(1995),「以投入產出分析產業能源耗用與污染排放量之關鍵性-以1991年臺灣地區為例」,能源季刊,第二十五卷第四期。高紀安,姚瑞祥,曾增材(1992),「建立我國能源稅制之研究」,經濟部,臺北。
張乃斌(1997),「環境數學:系統優化原理」,臺南。
張四立(1994),「我國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之研究」,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張翊峰(1996),「產業能源及二氧化碳減量關聯模式建立及其應用」,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張耀仁(1994),「歐體提議的能源/碳稅動向」,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17卷,第8期,pp.115-118.張耀仁,吳美玲(1994),「瑞典實施碳稅的經驗和利弊」,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17卷,第4期,pp.59-64.梁啟源(1999),「碳稅政策對二氧化碳排放及臺灣經濟發展之影響期中報告」,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第一銀行(1997),「塑膠原料及其製造業」,第一銀行,產業調查資料第390期,pp. 77-78.
第一銀行(1997),「塑膠原料及其製造業」,第一銀行,產業調查資料第391期,pp. 74-75, 86-87, 135-138.
第一銀行(1997),「塑膠原料及其製造業」,第一銀行,產業調查資料第394期,pp. 81-82.
第一銀行(1998),「塑膠原料及其製造業」,第一銀行,產業調查資料第401期,pp. 57-58.
許志義,劉彩雲(1989),「臺灣地區能源消費與經濟成長之投入產出分析」,能源季刊,pp.1-20.陳家榮(1994),「臺灣地區進出口貿易對能源消費變動之影響能源」,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曾巨威,劉彩雲(1989),能源課稅之研究,財政部賦稅改革委員會,臺北。
黃宗煌(1997),「因應溫室效應之經濟工具概述」,因應溫室效應之經濟工具及其經濟影響研討會,pp.1-32.
楊維修(1996),「水泥業溫室氣體減量潛力分析與評估」,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經濟日報社(1998),「塑膠原料工業」,經濟日報社,中華民國八十七年經濟年鑑,pp. 390-395.
經濟部(1998),「產業政策與產業結構調整」結論報告,全國能源會議,經濟部。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1992),「節約能源年報」,經濟部能源委員會,臺北。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1997),「中華民國八十六年臺灣能源平衡表」,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1997),「節約能源年報」,經濟部能源委員會,臺北。
臺灣經濟研究院(1994),「抑制二氧化碳排放課徵碳稅之可行性研究」,經濟部能源委員會,臺北。
臺灣經濟研究院(1996),「中華民國化學工業年鑑」,臺灣經濟研究院,pp.373-374.
臺灣經濟研究院(1996),「塑膠工業」,臺灣經濟研究院,中華民國化學工業年鑑,pp. 173-182.
臺灣經濟研究院(1999),「1999臺灣各產業景氣趨勢調查報告」,臺灣經濟研究院,pp. 19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