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7 04: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曾祥泰
論文名稱:台灣地區人造纖維業能源消費與二氧化碳減量潛力分析
指導教授:林素貞林素貞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環境工程學系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環境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9
畢業學年度:8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2
中文關鍵詞:人造纖維業產業關聯乘數分析因素分析節能潛力模糊目標規畫CO2減量碳稅
外文關鍵詞:artificial fiber industryindustrial linkagemultiplier analysisfactor analysispotential of energy savingfuzzy goal programmingCO2 reductioncarbon tax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26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以投入產出法探討人纖業能源消費及CO2排放之波及效應,同時利用因素分解法探討歷年來CO2排放的關鍵因素,並採取問卷調查方式蒐集業界意見,彙整納入減量策略之考量。其次,建立模糊目標規畫模式,並以能源價格、碳稅及產業規模變動模擬各方案在目標年(2010、2020年)對CO2減量、能源使用及產業經濟所造成的影響,期望提供政府與業界未來在研擬CO2減量策略與相關措施之參考。
研究顯示,歷年來人纖業影響度較平均值高,83年影響度為1.149,較平均值高,對其他產業的關聯效果以石化原料業最顯著。乘數分析結果顯示,能源及CO2乘數在34個產業中偏高,排名在第五到第八之間,然而其間接效果已有減弱趨勢。歷年來能源消費與CO2排放皆有大幅提昇,由因素分析可知經濟成長為CO2排放最主要的增量因素,其次為能源密集度,民國70至83年排放係數與產業結構呈減量效果,但影響較小。
減量方案的模擬結果顯示,能源價格調漲以單獨對煤品調漲可達較佳減量效果,而碳稅方案以瑞典稅制效果最佳。若要2020年CO2排放水準回歸至2000年,則可優先採取調漲煤價10%或瑞典碳稅方案,並配合規模縮減30%才能達成。降低產品能源密集度及提高附加價值,是符合業者利益的最佳策略,業者預測未來20年之節能潛力不超過10%,且產業規模將繼續擴充,與目前規畫目標差距頗大,政府宜儘早提出輔導計畫,以降低對產業界衝擊。
This study applies factor analysis and input-output analysis to identify the inter-industrial linkage and key factors in CO2 emission during 1981 to 1994. Also, questionnaire survey i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CO2 reductions and industrial opinions. In addition, the fuzzy goal programming model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effect of energy price, carbon tax and changes of industrial capacity on CO2 emission in 2010 and 2020.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power of dispersion during 1981-1994 was greater than one, while the sensibility of dispersion was less than one. Results of multiplier analysis show that energy and CO2 multipliers are significant. Also,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intensity were the prominent factors for the increase of CO2 emission, while the structure share and emission coefficient were less significant during 1981 to 1994.
Regarding the CO2 reduction, scenarios projected to 2020, results indicate that raising 10% coal price or practicing the Sweden carbon tax are most effective options. The combination of reducing 20% industrial production capacity with the Sweden carbon tax will return the CO2 emission to year 2000.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總目錄………………………………………………………………III
誌謝………………………………………………………………….Ⅵ
表目錄………………………………………………………………Ⅶ
圖目錄………………………………………………………………Ⅸ
第一章 緒論..……………………………………………………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1
1.2 研究方法與架構..…………………………………………2
1.3 研究範圍…………………………………………………...2
1.4 研究章節摘要……………………………………………..4
第二章 臺灣地區人造纖維業發展概況與相關課題……….5
2.1 產業簡介..…………………………………………………5
2.2 發展沿革與現況…………………………………………..5
2.3 產品介紹與供需概況..…………………………………...8
2.3.1 產品簡介..……………………………………………8
2.3.2 產品供需概述..………………………………………10
2.3.2.1 供需概況………………………………………..10
2.3.2 2 產品自給率簡介……………………………….14
2.3.3 原料供需概況………………………………………..16
2.4 廠商投資動向..……………………………………………18
2.5 產業競爭力………………………………………………..21
2.6 未來發展趨勢……………………………………………..25
2.6.1 產業發展相關課題..………………………………...25
2.6.2 發展趨勢探討..………………………………………28
第三章 文獻回顧與研究方法..………………………………….31
3.1 投入產出分析法..…………………………………………31
3.1.1 基本理論..……………………………………………31
3.1.2 產業關聯分析..………………………………………33
3.1.3 乘數分析..……………………………………………35
3.2 因素分析法..………………………………………………36
3.3 模糊目標規畫..……………………………………………38
3.4 資料來源與處理..…………………………………………42
第四章 產業關聯、能源與CO2排放綜合分析..……………..45
4.1 歷年能源耗用與CO2排放趨勢分析……………………45
4.2 二氧化碳排放變動因素分析…………………………….48
4.3 產業關聯分析……………………………………………..49
4.4 乘數分析…………………………………………………...51
4.4.1 能源乘數析…………………………………………..51
4.4.2 CO2乘數分析………………………………………….51
4.5 綜合討論…………………………………………………...54
第五章 人造纖維業節能潛力與業界意見調查..……………..57
5.1 節能潛力探討..……………………………………………57
5.1.1 產品製程..……………………………………………58
5.1.2 製程耗能分析..………………………………………61
5.1.3 產業未來節能潛力及節能技術..………………….54
5.2 產業衝擊問卷調查分析………………………………….67
5.3 綜合討論..………………………………………………….73
第六章 CO2減量工具與方案研擬..…………………………….77
6.1 CO2減量經濟工具..……………………………………….77
6.2 CO2減量情境說明.……………………………………….79
6.2.1 基礎方案.……………………………………………80
6.2.2 二氧化碳減量方案......……………………………..81
6.3 人纖業CO2減量模式建立..……………………………..83
6.4 資料蒐集與處理..…………………………………………87
6.4.1 社經資料..……………………………………………87
6.4.2 能源資料..……………………………………………89
6.4.3 CO2排放資料..……………………………………….92
6.5 減量方案模擬分析………………………………………..92
6.5.1 能源投入係數及附加價值率變化分析…………...92
6.5.2 西元2010年人纖業CO2減量方案.………………96
6.5.3 西元2020年人纖業CO2減量方案……………….102
6.5.4 組合方案分析………………………………………..107
6.5.5 綜合討論..………………...………………………….107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09
7.1 結論與建議 ………………………………………………109
7.2 後續研究方向 ……………………………………………111
參考文獻 ………………………………………………………….113
附錄一 人纖製造業節約能源與產業發展問卷……………….119
Ang, B.W. and G. Pandiyan (1997), “Decomposition of energy-induced CO2 emissions in manufacturing”, Energy Economics, vol.19 (3), pp.363-374.
Boyd, G., McDonald, J.F., M.Ross, and D.A Hanson(1987), “Separating the Changing Composition of U.S. Manufacturing Production from Energy Efficiency Improvement: a Divisia Index Approach”, The Energy Journal, vol.18, pp.77-96.
Chen, C. Y. and Wu, R. H. (1994), “Sources of change in industrial electricity use in the Taiwan economy, 1976-86”, Energy Economics, vol.16 (2), pp.115-120.
Han, X. and Lakshmanan, T.K. (1994), “Structural change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Japanese economy 1975-85: An input-output analysis,” The Energy Journal, vol.15 (3), pp.165-188.
Hawdon, D and Pearson, P. (1995) “Input-output simulations of energy, environment, economy interactions in the UK”, Energy Economics, vol.17 (1), pp.73-86.
Howarth, R.B., Schipper, Lee et al. (1991), “Manufacturing Energy Use in Eight OECD Countries”, Energy Economics, vol.6, pp.135-142.
Huang, G.H., Anderson, W. P. and Baetz, B.W.(1994), “Environmental input-output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regional solid-waste management plann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vol.42, pp.63-79.
IEA (1994) , Climate Change Policy Initiatives 1994 Update Volume 1 OECD Countries, Paris.
IPCC/OECD (1995) ,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IPCC/OECD.
Lai, Y.J. and Hwang, C.L. (1994), Fuzzy multiple objective decision making: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Springer-Verlag, Berlin.
Leontief, W. (1972), “Air pollution and the economic structure:empirical results of input-output econm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pp.273-293.
Lin, Sue J. and Tzu C. Chang (1996), "Decomposition of SO2, NOx and CO2 Emissions from Energy Use of Major Economic Sectors in Taiwan", The Energy Journal, vol.17, No.1, pp.1-17.
Narasimhan, R.(1980), “Goal programming in a fuzzy environment”, Decision Sciences,vol.11, pp.325-338.
Park, S. (1992), “Decomposition of Industrial Energy Consumption — An Alternative Method “, Energy Economics, vol.14, No.4, pp.265-270.
Sakawa, M. (1983), “Interactive computer programs for fuzzy linear programming with mutiple-object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Machine Studies, vol.18, pp.489-503.
Shrestha, R.M.and G.R. Timilsina (1996), “Factors Affecting CO2 Intensities of Power Sector in Asia: a Decomposition Analysis”, Energy Economics, vol.18(4), pp.283-293.
Torvanger, A. (1991), “Manufacturing Sector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Nine OECD Countries, 1993~1987”, Energy Economics, vol.6, pp.168-186.
Yang, T., Ignizio, J.P. and Kim, H.J.(1991), “Fuzzy programming with nonlinear membership functions: piecewise linear approximation”, Fuzzy Sets and Systems, vol.41, pp.39-53.
于宗先、許志義(1992),「臺灣地區能源密集度之經濟分析」,經濟部能原委員會,臺北。
中國技術服務社能源技術服務中心(1994),「產業節約能源管理輔導計畫八十三年度期末報告」,經濟部能原委員會,臺北。
中國技術服務社能源技術服務中心(1998),「八十七年度產業節約能源服務計畫總結報告」,經濟部能原委員會,臺北。
台灣地區人造纖維製造工業同業公會(1998),「1998中華民國人造纖維製造工業概況」,台灣地區人造纖維製造工業同業公會,臺北。
台灣經濟研究院(1994),「抑制二氧化碳排放課徵碳稅之可行性研究」,經濟部能原委員會,臺北。
朱興華(1997),「人造纖維及加工絲工業」,中華民國86年工業發展年鑑,經濟部工業局,臺北,PP.667-680。
行政院主計處(1985),「中華民國七十年台灣地區產業關聯表(123部門)」,行政院主計處,臺北。
行政院主計處(1991),「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行政院主計處,臺北。
行政院主計處(1995),「中華民國八十年台灣地區產業關聯表編製報告」,行政院主計處,臺北。
行政院主計處(1996),「國內生產各業產值雙面平減表」,行政院主計處,臺北。
行政院主計處(1997),「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台灣地區產業關聯表(150部門)」,行政院主計處,臺北。
李正豐(1994),「臺灣地區耗能產業與環境品質之研究-以石化工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
林金龍(1999),「二氧化碳減量評估模型之整合第三次研商會」,行政院環保署,臺北。
林冠汝(1998),「我國人造纖維業競爭力之檢視」,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1卷第8期,PP.35-42。
林冠汝(1999),「人造纖維業」,1999台灣各產業景氣趨勢調查告,台灣經濟研究院,臺北,PP.129-141。
林素貞(1995),「擬定我國減緩溫室效應行動方案先期作業-數國行動方案之資料整理及資料庫建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臺北。
林素貞(1996),「溫室效應氣體之管制與評估-溫室氣體減量目標與管制措施對重要產業之衝擊評估(第一年)」,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臺北。
林素貞,張子見,張翊峰,李正豐(1996),「以因素分析探討臺灣地區產業二氧化碳排放量之變動趨勢與關鍵因素」,能源季刊,第26卷第1期,PP.123-144。
林素貞,張翊峰(1995),「以投入產出分析產業能源耗用與污染排放量之關鍵性-以1991年臺灣地區為例」,能源季刊,第25卷第4期,PP.52-74。
徐淑美(1998),「六輕計畫的經濟效益-以人造纖維原料業為例」,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1卷第12期,PP.76-79。
張乃斌(1997),「環境數學:系統優化原理」,新雅出版社,高雄。
張翊峰(1997),「產業能源及二氧化碳減量關聯模式建立及其應用」,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臺南。
梁志賢(1996),「東雲公司化纖事業本部新市廠-節約能源成果專文」,能源節約技術報導,第21期,PP.47-55。
梁志賢(1997),「化纖業節能新製程介紹」,能源節約技術報導,第25期,PP.38-44。
梁志賢(1997),「東雲公司化纖廠挑戰 ISO 14000認證經驗談」,環保資訊季刊,第19期,PP.28-33。
梁啟源(1987),「台灣能源經濟模型之研究」,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臺北。
梁啟源(1999),「碳稅政策對二氧化碳排放及臺灣經濟發展之影響期中報告」,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臺北。
許永綏(1980),「人造纖維學」,書恆,台中市。
許志義,劉彩雲(1989),「臺灣地區能源消費與經濟成長之投入產出分析」,能源季刊,第19卷第4期,pp.1-34。
傅成仕(1997),「台灣人造纖維工業之概況」,產業經濟,第192期,PP.19-33。
曾繁銘、林金雀(1998),「1997年人纖產業之回顧與展望」,化工資訊月刊,第12卷第1期,PP.23-35。
黃宗煌(1997),「因應溫室效應之經濟工具概述」,因應溫室效應之經濟工具及其經濟影響研討會論文集,桃園縣,PP.1-30。
黃淑卿(1997),「我國人造纖維工業之概況」,產業經濟,第185期,PP.34-54。
黃錫淇(1992),「台灣地區人造纖維工業的發展與趨勢」,產業經濟,第135期,PP.32-47。
楊任徵(1997),「台灣抑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潛力與方向探討」,因應溫室效應之經濟工具及其經濟影響研討會論文集,桃園縣,PP.343-374。
楊韻燕(1995),「台灣地區耗能產業與環境品質之研究-以鋼鐵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臺南。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1991),節約能源年報,經濟部能委會,臺北。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1992),節約能源年報,經濟部能委會,臺北。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1993),節約能源年報,經濟部能委會,臺北。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1997),節約能源年報,經濟部能委會,臺北。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1998),「中華民國台灣地區能源指標季報民國八十七年第三季」,經濟部能源委員會,臺北。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1999),「能源政策白皮書」,經濟部能源委員會,臺北。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1981-1997),「臺灣能源平衡表」,經濟部能源委員會,臺北。
臺灣經濟研究院(1994),「人纖製造業」,中華民國紡織工業年鑑,臺北,PP.127-136。
鄭玉珍(1997),「我國人造纖維工業概況」,化工資訊月刊,第11卷第11期,PP.23-31。
錢國基(1999),「台灣人造纖維工業概況」,產業經濟,第209期,PP.93-12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