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 B.W. and G. Pandiyan (1997), “Decomposition of energy-induced CO2 emissions in manufacturing”, Energy Economics, vol.19 (3), pp.363-374.
Boyd, G., McDonald, J.F., M.Ross, and D.A Hanson(1987), “Separating the Changing Composition of U.S. Manufacturing Production from Energy Efficiency Improvement: a Divisia Index Approach”, The Energy Journal, vol.18, pp.77-96.
Chen, C. Y. and Wu, R. H. (1994), “Sources of change in industrial electricity use in the Taiwan economy, 1976-86”, Energy Economics, vol.16 (2), pp.115-120.
Han, X. and Lakshmanan, T.K. (1994), “Structural change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Japanese economy 1975-85: An input-output analysis,” The Energy Journal, vol.15 (3), pp.165-188.
Hawdon, D and Pearson, P. (1995) “Input-output simulations of energy, environment, economy interactions in the UK”, Energy Economics, vol.17 (1), pp.73-86.
Howarth, R.B., Schipper, Lee et al. (1991), “Manufacturing Energy Use in Eight OECD Countries”, Energy Economics, vol.6, pp.135-142.
Huang, G.H., Anderson, W. P. and Baetz, B.W.(1994), “Environmental input-output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regional solid-waste management plann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vol.42, pp.63-79.
IEA (1994) , Climate Change Policy Initiatives 1994 Update Volume 1 OECD Countries, Paris.
IPCC/OECD (1995) ,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IPCC/OECD.
Lai, Y.J. and Hwang, C.L. (1994), Fuzzy multiple objective decision making: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Springer-Verlag, Berlin.
Leontief, W. (1972), “Air pollution and the economic structure:empirical results of input-output econm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pp.273-293.
Lin, Sue J. and Tzu C. Chang (1996), "Decomposition of SO2, NOx and CO2 Emissions from Energy Use of Major Economic Sectors in Taiwan", The Energy Journal, vol.17, No.1, pp.1-17.
Narasimhan, R.(1980), “Goal programming in a fuzzy environment”, Decision Sciences,vol.11, pp.325-338.
Park, S. (1992), “Decomposition of Industrial Energy Consumption — An Alternative Method “, Energy Economics, vol.14, No.4, pp.265-270.
Sakawa, M. (1983), “Interactive computer programs for fuzzy linear programming with mutiple-object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Machine Studies, vol.18, pp.489-503.
Shrestha, R.M.and G.R. Timilsina (1996), “Factors Affecting CO2 Intensities of Power Sector in Asia: a Decomposition Analysis”, Energy Economics, vol.18(4), pp.283-293.
Torvanger, A. (1991), “Manufacturing Sector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Nine OECD Countries, 1993~1987”, Energy Economics, vol.6, pp.168-186.
Yang, T., Ignizio, J.P. and Kim, H.J.(1991), “Fuzzy programming with nonlinear membership functions: piecewise linear approximation”, Fuzzy Sets and Systems, vol.41, pp.39-53.
于宗先、許志義(1992),「臺灣地區能源密集度之經濟分析」,經濟部能原委員會,臺北。
中國技術服務社能源技術服務中心(1994),「產業節約能源管理輔導計畫八十三年度期末報告」,經濟部能原委員會,臺北。
中國技術服務社能源技術服務中心(1998),「八十七年度產業節約能源服務計畫總結報告」,經濟部能原委員會,臺北。
台灣地區人造纖維製造工業同業公會(1998),「1998中華民國人造纖維製造工業概況」,台灣地區人造纖維製造工業同業公會,臺北。
台灣經濟研究院(1994),「抑制二氧化碳排放課徵碳稅之可行性研究」,經濟部能原委員會,臺北。
朱興華(1997),「人造纖維及加工絲工業」,中華民國86年工業發展年鑑,經濟部工業局,臺北,PP.667-680。
行政院主計處(1985),「中華民國七十年台灣地區產業關聯表(123部門)」,行政院主計處,臺北。
行政院主計處(1991),「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行政院主計處,臺北。
行政院主計處(1995),「中華民國八十年台灣地區產業關聯表編製報告」,行政院主計處,臺北。
行政院主計處(1996),「國內生產各業產值雙面平減表」,行政院主計處,臺北。
行政院主計處(1997),「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台灣地區產業關聯表(150部門)」,行政院主計處,臺北。
李正豐(1994),「臺灣地區耗能產業與環境品質之研究-以石化工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林金龍(1999),「二氧化碳減量評估模型之整合第三次研商會」,行政院環保署,臺北。
林冠汝(1998),「我國人造纖維業競爭力之檢視」,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1卷第8期,PP.35-42。
林冠汝(1999),「人造纖維業」,1999台灣各產業景氣趨勢調查告,台灣經濟研究院,臺北,PP.129-141。
林素貞(1995),「擬定我國減緩溫室效應行動方案先期作業-數國行動方案之資料整理及資料庫建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臺北。
林素貞(1996),「溫室效應氣體之管制與評估-溫室氣體減量目標與管制措施對重要產業之衝擊評估(第一年)」,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臺北。
林素貞,張子見,張翊峰,李正豐(1996),「以因素分析探討臺灣地區產業二氧化碳排放量之變動趨勢與關鍵因素」,能源季刊,第26卷第1期,PP.123-144。林素貞,張翊峰(1995),「以投入產出分析產業能源耗用與污染排放量之關鍵性-以1991年臺灣地區為例」,能源季刊,第25卷第4期,PP.52-74。徐淑美(1998),「六輕計畫的經濟效益-以人造纖維原料業為例」,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1卷第12期,PP.76-79。
張乃斌(1997),「環境數學:系統優化原理」,新雅出版社,高雄。
張翊峰(1997),「產業能源及二氧化碳減量關聯模式建立及其應用」,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臺南。梁志賢(1996),「東雲公司化纖事業本部新市廠-節約能源成果專文」,能源節約技術報導,第21期,PP.47-55。
梁志賢(1997),「化纖業節能新製程介紹」,能源節約技術報導,第25期,PP.38-44。
梁志賢(1997),「東雲公司化纖廠挑戰 ISO 14000認證經驗談」,環保資訊季刊,第19期,PP.28-33。梁啟源(1987),「台灣能源經濟模型之研究」,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臺北。
梁啟源(1999),「碳稅政策對二氧化碳排放及臺灣經濟發展之影響期中報告」,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臺北。
許永綏(1980),「人造纖維學」,書恆,台中市。
許志義,劉彩雲(1989),「臺灣地區能源消費與經濟成長之投入產出分析」,能源季刊,第19卷第4期,pp.1-34。傅成仕(1997),「台灣人造纖維工業之概況」,產業經濟,第192期,PP.19-33。曾繁銘、林金雀(1998),「1997年人纖產業之回顧與展望」,化工資訊月刊,第12卷第1期,PP.23-35。黃宗煌(1997),「因應溫室效應之經濟工具概述」,因應溫室效應之經濟工具及其經濟影響研討會論文集,桃園縣,PP.1-30。
黃淑卿(1997),「我國人造纖維工業之概況」,產業經濟,第185期,PP.34-54。黃錫淇(1992),「台灣地區人造纖維工業的發展與趨勢」,產業經濟,第135期,PP.32-47。
楊任徵(1997),「台灣抑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潛力與方向探討」,因應溫室效應之經濟工具及其經濟影響研討會論文集,桃園縣,PP.343-374。
楊韻燕(1995),「台灣地區耗能產業與環境品質之研究-以鋼鐵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臺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1991),節約能源年報,經濟部能委會,臺北。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1992),節約能源年報,經濟部能委會,臺北。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1993),節約能源年報,經濟部能委會,臺北。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1997),節約能源年報,經濟部能委會,臺北。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1998),「中華民國台灣地區能源指標季報民國八十七年第三季」,經濟部能源委員會,臺北。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1999),「能源政策白皮書」,經濟部能源委員會,臺北。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1981-1997),「臺灣能源平衡表」,經濟部能源委員會,臺北。
臺灣經濟研究院(1994),「人纖製造業」,中華民國紡織工業年鑑,臺北,PP.127-136。
鄭玉珍(1997),「我國人造纖維工業概況」,化工資訊月刊,第11卷第11期,PP.23-31。錢國基(1999),「台灣人造纖維工業概況」,產業經濟,第209期,PP.9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