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尹章義(1992)。台灣發展的軌跡與台灣人的精神特質,台灣文獻,卷43,期2,頁1-5。文崇一(1988)。從價值取向談中國國民性,載於李亦園、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性格,頁49-84。台北:桂冠。方永泉(1998)。西方當代宗教教育理論之評析-兼論對台灣教育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王家通(1997)。升學競爭與教學的專業自主-一個台灣的經驗,載於中國教育學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主編,一九九七東亞教育論壇論文集,頁27-53。
王家通編譯(1991)。比較教育學導論。高雄:復文。
王漢源(1996)。台灣多元文化的形成與教育,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教育學術講座專輯-第七輯,頁154-164。台北:教育資料館。
王震武(1995)。分流教育的社會效果,教改通訊,期10,頁38-40。王震武、林文瑛(1994)。教育的困境與改革的困境。台北:桂冠。
史明(1992)。民族形成與台灣民族。東京:史明。
田培林(1976)。教育與文化。台北:五南。任利劍(1993a)。光復以來台灣教育文化的流變,載於黃新憲主編,傳統文化影響下的台灣教育,頁48-56。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任利劍(1993b)。傳統文化影響下的台灣早期教育,載於黃新憲主編,傳統文化影響下的台灣教育,頁8-21。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安後暐(1998)。美援對台灣職業教育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江志宏(1990)。論文化優勢與當前台灣文化。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牟宗三(1994)。「四因說」演講錄(一),鵝湖月刊,卷20,期3,頁2-5。
羊憶蓉(1994)。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台北:桂冠。
吳天泰(1998)。九O年代台灣原住民教育文化的政策與措施,載於莊萬壽等編輯,第三屆台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41-60。
吳清山(1998)。解嚴以後教育改革運動之探究,教育資料集刊,輯23,頁263-275。吳鳳章(1993)。儒家文化與台灣經濟發展之關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聰敏(1988)。美援與台灣的經濟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卷1,期1,頁145-158。呂良弼、汪毅夫(1993)。台灣文化概觀。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呂若瑜(1994)。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喬(1992)。台灣文化造型。台北:前衛。
杜武志(1997)。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杜美(1990)。德國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學。
沈姍姍(1997)。自「借取」與「依賴」觀點探討台灣教育發展的外來影響,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NSC 86-2517-H-134-001。
林永豐(1993)。台灣師範教育之演進,載於徐南號主編,台灣教育史,頁33-57。台北:師大書苑。
林玉体(1994)。民主教育小支流演變成大動脈-台灣教育的歷史觀察,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論文集,頁927-933。林玉体(1997)。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林再復(1994)。台灣開發史。台北:作者。
林信華(1998)。台灣文化政策與當代社會科學的對話,理論與政策,期48,頁191-205。林萬義(1974)。擬定學校建築計劃時應考慮的問題,國教月刊,期11,頁10-17。
施明發(1993)。台灣職業教育之演進,載於徐南號主編,台灣教育史,頁59-84。台北:師大書苑。
柯華葳、幸曼玲、林秀地(1996)。小學日常教學活動之生態研究。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孫震(1995)。教育的社會功能與個人功能,教改通訊,期9,頁2-3。徐宗懋(1993)。台灣人論。台北:時報文化。
徐南號(1993a)。台灣教育史之回顧與展望,載於徐南號主編,台灣教育史,頁211-236。台北:師大書苑。
徐南號(1993b)。日本統治時期對台灣之影響,載於徐南號主編,台灣教育史,頁305-317。台北:師大書苑。
徐南號譯(沖原 豐著)(1995)。比較教育學。台北:水牛。
殷海光(1988)。中國文化的展望。台北:桂冠。高如峰、張保慶(1992)。比較教育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國際文教處(1999)。我國出國留學生人數統計表。
【線上查詢】http//:www.moe.gov.tw/bicer/c912.htm
張芬芬(1994)。教育實習中潛在課程的來源探討,初等教育學刊,期3,頁139-164。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淑惠(1997)。國小學區之地理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1996)。台灣開發史。台北:空大。
張鈿富(1998)。1997台灣地區教育政策與實施成效調查,教育政策論壇,卷1,期1,頁1-22。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台北:作者。
盛清圻、王詩琅、高樹藩(1977)。台灣史。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
許忠仁(1992)。台灣人性格之探討與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連雅堂(1985)。台灣通史。台北:黎明文化。
陳伯璋(1987)。教育思想與教育研究。台北:師苑。
陳伯璋、林山太(1996)。學前至高中階段課程與教材的主要問題。台北:行政院教改審議委員會。陳奎熹(1998)。我國師資培育制度變革之分析,教育資料集刊,輯23,頁171-195。
陳美如(1996)。台灣光復後語言教育政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傅偉勳(1984)。西洋哲學史。台北:三民。
彭寶瑩(1992)。青少年疏離感與犯罪傾向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曾靜悅(1995)。台灣地區學校反共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湯志民(1992)。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台北:五南。
湯志民(1995)。本土教育的學校環境規劃,教育研究雙月刊,期46,頁20-34。項退結(1993)。中國民族性研究。台北:商務。
黃俊傑(1994)。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新文化:內涵、問題與前瞻,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論文集,頁673-689。
黃隆民(1994)。我國中小學實施宗教教育可行性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楊深坑(1995)。現代化與後現代思潮衝擊下的師資培育,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傳統、現代化與後現代化,頁165-188。台北:師大書苑。楊深坑(1999)。比較教育叢書總序,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教育研究與政策之國際比較。台北:揚智文化。
楊瑩(1998)。當前台灣地區教育機會均等問題的探討,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會均等,頁1-28。台北:揚智文化。
楊錦麟(1991)。對近年來台灣政黨政治現象的初步考察,載於陳孔立主編,台灣研究十年,頁21-50。台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
楊懋春(1988)。中國的家族主義與國民性格,載於李亦園、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性格,頁133-167。台北:桂冠。
鄒進(1995)。斯普朗格,載於趙祥麟主編,外國教育家評傳(三),頁363-85。台北:桂冠。
蓋浙生(1993)。教育投資與經濟發展,載於中國教育學會、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主編,文化變遷與教育發展,頁251-285。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
蓋浙生(1995)。政府遷台後教育政策的分析與檢討,理論與政策,卷9,期2,頁11-27。趙建雄(1995)。從都市叢林裡的新新人類談後現代的人地關係,師大地理研究報告,期24,頁171-189。趙振瑛(1998)。人力資本與經濟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博士論文。劉放桐(1985)。黑格爾的哲學,載於全增嘏主編,西方哲學史(下),頁169-318。上海:人民出版社。
劉定霖(1989)。政治意識型態與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教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振倫(1994)。台灣母語即鄉土教材教學之文化意識分析-以宜蘭縣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歐用生(1995)。課程與教學-概念、理論與實際。台北:文景。
歐用生(1999)。九年一貫課程之潛在課程評析,發表於1999年3月10日之九年一貫課程的理論與理念研討會。潘朝陽(1986)。台灣民俗宗教分佈的意義,師大地理研究報告,期12,頁143-178。盧維姃(1995)。基督教對台灣音樂教育的影響及其在台灣鄉土教材研究的重要性。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蕭新煌(1982)。社會學中國化的結構問題:世界體系中的範型分工初探,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專刊,乙種之10,頁69-90。錢穆(1979)。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台北:聯經。
戴曉霞(1996)。現代與後現代:第一期及第二期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諮議報告書之比較研究,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教育改革-從傳統到後現代,頁167-204。台北:師大書苑。
鍾宜興譯(1997)。比較教育學。高雄:麗文文化。
韓鐘文(1993)。當代新儒家與台灣教育,載於黃新憲主編,傳統文化影響下的台灣教育,頁129-166。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瞿海源(1994)。評論台灣教育問題,載於台灣研究基金會主編,台灣的教育改革,頁540-571。台北:前衛出版社。
嚴禾(1993)。傳統文化影響下的台灣國文教育,載於黃新憲主編,傳統文化影響下的台灣教育,頁226-244。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權宅龍(1990)。孔子教育思想對後世影響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外文部分:
Anderson, C. A. (1961). Methodology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vol.7, No. 1, 1-23.
Brock, C.(1985). Comparative Education and the Geographical Factor. Contemporary Issue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ed.K. Watson & R. Wilson,148-173.
Halls, W. D. (ed.)(1990).Trends and Issue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Comparative Education: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Trends.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Hans, N.(1958). Comparative Eduation- A Study of Educational Factors and Tradition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imited.
Hans, N.(1959). The Historical Approach to Comparativ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vol. 5, 299-309.
Herder (1961). Weltweite Erziehung. Herder: Freiburg. Basel. Wien.
Kandel, I. L.(1933).Studie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London: George G. Harrap Co. Ltd.
Kay, W.(1985).National Character-Concept, Scope and Uses. Contemporary Issue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ed.K. Watson & R. Wilson,20-29.
Lauwerys, J. A. (1959). The Philosophical Approach to Comparativ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vol. 5, 281-298.
Mallison, V.(1975).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London: Heinemann.
Mosaik (1986). Wahrig Deutsches Worterbuch. Mosaik: Munchen.
REV. WM. Campbel, F.R.G.S.(1987).Formosa under the Dutch-described from Contemporary Rewards.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Rossello, P. (1963). Concerning the Structure of Comparative.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vol. 7, No.2: 103-7.
Sadler, M. (1964). How Far Can We Learn Anything of Practice Value from the Study of Foreighn System of Education?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Vol. 7,307-314.
Schneider, F. (1925). Der padagogische Pessimismus und Optimismus. Salzburg: Otto Muller Verlag.
Schneider, F. (1947). Triebkrafte der Padagogik der Volker. Salzburg: Otto Muller Verlag.
Schneider, F. (1961). The Immanent Evolution of Education: A Neglected Aspect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4: 136-139.
Schneider, F. (1961).Vergleichende Erziehungswissenschaft Geschichte, Forschung, Lehre. Heidelberg: Quelle & Meyer.
Schneider, F. (1966). Toward Substantive Research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10: 16-17.
Schneider, F. (1969). Ein Halbes Jahrhundert erlebter und mitgestalter Vergleichender Erziehungswissenschaft. Paderborn: Ferdinand Schoningh.
Schneider, F.(1959). Europaische Erziehung. Feigurg: Herder.
Spranger, E. (1928). Kultur und Erziehung. Leipzig: Quelle & Meyer in Leipzig.
The Government-General of Formosa (1915). A Review of Educational Work in Formosa. Japa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Affairs of the Government-General of Formosa
Wolhuter, C. C. (1997). Classification of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 Multivariate Apporach.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vol.41, No. 2,161-178.
Yang, Shen-Keng (1998). Confucian Li and Aristotelian Orthos Logos. Comparison, Understand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ed.) Schnaitmann, Frankfurt:Peter L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