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克先(民84)學習心理學。台北:桂冠。
白禮源(民80)甘龍醫用生理學。台北:譯軒。
毛連塭、林貴福(民82)臺北市中小學健康體能常模研究報告書。臺北市
政府教育局。
尤淑純、蔡玉瑟(民87)城鄉兒童學習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台
中師院學報,12,55-100頁。
邢文華(1985)中小學生體質測定與評價。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吳裕益(民82)台灣地區國民小學學生學業成就調查分析,台南師範學院
初等教育學報,6,80-90頁。
宋維煌(民78)國民中學學生體格與體能發展之研究,體育學報,11,43-
58頁。
李劍如(民72)大學運動員反應時間與動作時間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勝瑛(民83)高智商兒童的七十年追蹤研究,資優教育季刊,51,35-37頁。
沈青良(民84)人體解剖學。台北:杏林。
延 峰(民84)實用運動練問答。台北:浩園。
林正常譯(民67)運動員與體力訓練的理論與方法。台北:師大。
林建豪(民87)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運動能力發展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
林風南(民68)幼兒智能與運動能力之相關研究,亞洲體育,2:3,201-
205頁。
林貴福(民82)臺北市中小學健康體能常模研究報告書。台北市教育局。
林順萍 陳俊忠(民82)田徑訓練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神經傳導速度、動作
反應時間、敏捷性及瞬發力之影響。體育學院論叢,3:2,171-189
頁。
林清和(民64)智能與基本運動能力的相關研究,師大:碩士論文。
林輝雄(民85)運動員選材與診斷方法初探,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2,193-201頁。
許秀桃(民85)婦女與幼兒的運動特性及處方,國民體育季刊,3:25,32-39頁。
徐享良(民80)致力因素結構之探索----國中學生注意力、記憶力及認知
能力之相關分析,特殊教育學報,6,321-372頁。
許樹淵(民76)4~20歲男女生瞬發力相關發展研究,體育學報,9,71-79頁。
胡永崇(民82)動態性評量及其對特殊教育的啟示,初等教育研究,24-57
頁。
陳文詮(民84)都市國小學童與鄉村國小學童在體適能方面的差異性,體
育學院論叢,3:1,129-145頁。
陳全壽(民86)由性別差地域差看兒童大肌肉活動能力、小肌肉活動能力、
學科學習能力的發達傾向及相關。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
畫成果報告書。
陳全壽(民87)由性別差地域差看兒童大肌肉活動能力、小肌肉活動能力、
學科學習能力的發達傾向及相關。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
畫成果報告書。
陳相榮(民79)台灣省中小學生體能訓練手冊。台灣省教育廳。
陳貞秀(民81)桌球校隊與興趣選項學生之反應時間與迴轉之追蹤技能學
習之研究,體育學報,14,321-329頁。
陳建志(民87)族群及家庭背景對學業成績之影響模式-以台東縣原、漢
學童做比較,教育心理研究,21,85-106頁。
陳俊忠(民81)大學體育運動神經傳導時間與全反應時間之研究,大專體
育,2:2,45-54頁。
陳俊忠(民81)國小學童生長發育、運動能力和神經系統運動機能之研究。
台北:宏泰。
陳啟明(民85)運動醫學與科學。台北:金名。
陳淑枝(民85)不同運動項目選手之手眼協調、腳眼及全身協調反應能力
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鶴姿(民84)不同地區平地、山地學童體格和基本運動能力發展比較研
究。台中師院學報,9,577-607頁。
陳鶴姿(民86)國小學童體格、基本運動能力、種族、年齡關係之研究。
台中師院學報,11,661-697頁。
張善楠(民86)社區、族群家庭因素與國小學童學業成就關係----台東縣
四所國小的比較分析,台東師院學報,8,27-52頁。
張善楠、黃毅志(民86)原漢族別社區與學童學業成績關連性之因果機制
,少數族群和原住民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東師範學
院。
張景祥(民84)國民小學男性學童年齡、身高、體重與基本運動能力關係
之研究,大專體育,18,102-107頁。
黃永任(民83)運動科學講座。台北:八熊星。
黃奕仁(民82)優秀羽球選手、普通學校代表隊及一般人的判別時間及敏
捷性之比較。國立體育學院論叢,3:2,157-169頁。
黃富元(民66)兒童敏捷性與智力之相關研究,全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體
育學術研討會專題研究。
葉憲清、阮如鈞(民75)國小學童身高體重與身體作業能力的研究,體育
學報,8,51-59頁。
彭鈺人(民82)體育測驗與測量。台北:師大。
教育部體育司(民84)台閩地區各級學校學生身高體重胸圍測量報告書。
董國珍(1990)運動訓練學。大陸:人民體育出版社。
曾賢亮、邱慶宏、王同茂、王金城(民73)大學男女運動員與非運動員多
重判斷反應與單純動作反應之研究,體育學報,6,209-251頁。
澎湖縣政府(民87)澎湖縣統計要覽。澎湖:馬公。
蔡文欽(民81)T.K.K.全身反應器與肌電圖之反應時間測量方法之研究比
較,國立體育學院論叢,2:2,151-159頁。
吳萬福譯(民65)近代運動訓練法。台北:維新。
楊國樞(民77)行為統計學。台北:國立編譯館。
趙家琪(民84)用運動生理問答。台北:浩園。
鄭榮源(民84)台中縣國民小學9~12歲體能調查研究。台中縣政府。
賴曉蓉(民84)國小學童健康體能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院:碩士論文。
謝啟誠(民82)運動員與非動員間心理運動能力之比較。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春安(民79)澎湖縣小離島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綜合調查報告。東海大學
社會工作系。
劉立宇(民84)國小高年級運動頻數對體適能的影響,體育學報,12,435-442頁。
劉照金(民87)性別、年級、生活型態對國小學童體適能影響之研究。屏
東科技大學學報,7:1,8191頁。
劉獻武、林文、胡亦海、何健、王賀立、王金燦(1991)運動選材學。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羅興準、賴榮興、黃美好(1998)運動員選材原理與實用方法。唐州體育
學院。
魏美惠(民83)A Cross - Cultural Study on People''s Perspectives of
Intelligence,台中師院學報,8,48-72頁。
外文部分:
中光西雄、岩崎義正、山本清洋、磯川正教,金本益男、佐九間春夫、酒
井 晟、山崎秀夫、山宅紀子、北 一郎(1989)日本人的體力標準值
第四版。東京:不眛堂。
永田晟(1991)運動的健康手冊。東京:大修館。
金子英一(1984)運動的健康。東京:山崎制本所。
松浦義行(1987)體力測定法。東京:朝倉書店。
Drabik, Jozef (1996)Children and sports training: how your future
champions should exercise to be healthy, fit, and happy. Island
Pond.
Friedman, L (1989) Mathematics and the Gender Gap: A meta analysis
of recent studies on sex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al task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9(2), p185-213.
Malina, R. M. (1980) Growth, strength,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In
G. A. Stull and T. K. Cureton (eds.).
Margaret J. & Safrit (1990) Introducation to measurement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ercise science. Boston: Toronto.
Patricia Davies Boettcher (198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performanc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seventh grade boys and
girls. unpubished doctoral disseration, university of
pepperdine, Miami city.
Person,W.R,and O''connell, E. R. (1962) Age, height, weight and grip
strength. Research Quarterly , 33(3) 439-443.
Sharon Fisher Barrett (1987)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hysical
fitnes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unpubished doctoral disseration, East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