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115.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30 16: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秋蘭
研究生(外文):chiou-lan Lee
論文名稱:《浮生六記》新探
指導教授:康來新康來新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9
畢業學年度:8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7
中文關鍵詞:浮生六記沈復新典律自傳小說江南文學次文類生活美學五四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45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浮生六記》自二、三○年代受五四文人一度且高度評價形成典律後,在時代的推移中,不斷受到後來讀者的評價與重新書寫,於是五四→紅學→浮學(《浮生六記》研究)這樣的系統雖不致一脈相承,卻也不絕如縷。五四菁英對《浮生六記》的熱烈接受,乃因其中反禮教的意識型態符合了五四文化運動的期待視野,如個性解放、孝道質疑、婚戀自由等。因此沈復的「孝而情」、「夫妻大於親子」的觀念,可謂是五四的先河。事實上,沈復重視個人婚戀自由的觀念,從晚清直至戰後臺灣,一直受到讀者的高度評價。所以本文致力於從讀者反應論的角度檢視《浮生六記》的接受狀況,論證受到文化菁英熱烈接受下的《浮生六記》,典律化後,其文本接受狀況軌跡的宏觀考察。
本文由文人史的角度,定位出沈復是一位「承先啟後」的「新男性」。從沈復所記錄下私密的閨房生活與私人情緒,以及文中所呈現重視女性的觀念,沈復前衛、新穎的觀念顛覆、跨越了傳統文人的制式思考。沈復的「新」文人特質尚表現在他的活動場域,由中心至沿海,沿海至域外的移動,預示著十九世紀末中國與西方國家互動的時代即將來臨。所以沈復的誕生,意味著「新」文人、「新」時代的來臨。
本文進一步藉次文類觀點,判斷《浮生六記》為「自傳小說」。由小說美學的角度來論析《浮生六記》的形式問題,試圖由中國經、史、子、集傳統的文學脈絡中,重新定位《浮生六記》的形式位階。以此觀念來檢視《浮生六記》,發現沈復藉著第一人稱的敘述技巧將自己和愛妻芸娘共同生活的二十三年之間,從聚到離、從生到死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完整的安排在六記之中,尤以芸娘形象的刻畫最為成功。若就中國自傳系統而言,作者勇於創新,如命名的方式即是新創之一。此外,作者成功的將自傳以小說形式呈現,將乾嘉盛世的社會舖敘在世人面前,其深層的意義則暴露出中國傳統大家庭的名份僵化之處。即作家意圖通過「自我」表達社會,反映出那個「我」所處的社會。採取此一研究進路,是對《浮生六記》形式的加以解讀與肯定,也是《浮生六記》形式新探的重要關捩。
本文由「接受」與「宏觀」的角度,以「新讀者」、「新男性」、「新小說」,新探《浮生六記》。由此三個面向,重新檢視、閱讀此一文本。發掘其內容的美育性以及形式的美文性,並發現《浮生六記》其中深蘊的前驅意義。

緒論
壹 二度評價的論文動機
貳 「接受」與「宏觀」的「新探」策略
參 更高定位的先驅人/文
上編 新讀者─文化菁英的時代接受
壹 晚清─洋務派王韜的悼亡私情與才命辯證的跋文
貳 五四文化菁英的高度接受
一 新文化運動者的典律化與國際化
(一) 五四時期自敘體的興起
(二) 五四作家的肯定與流傳
二 國故史學家的「私」傳肯定
三 鴛蝴舊文人的史傳考證
參 文革時期女文化人的互文
肆 戰後台灣─「浪漫」禮讚與江南文學「在地化」
一 戰前文人的必讀書單
(一) 新感覺派-劉吶鷗的古典書單
(二) 鹽分地帶文學之父-吳新榮的臺灣《浮生六記》
(三) 第一才子-呂赫若的古典書單
二 鵝湖新儒家的「浪漫」禮讚
三 江南文學的「在地化」
(一) 林爽文論─臺灣史觀的強化
(二) 憨園論─邊緣角色的焦聚
四 比較文學的次文類界定
中編 新男性─乾嘉文人沈復的承先與啟後
壹 晚明餘韻
一 生涯經歷
(一) 幕僚生涯
(二) 「易儒為賈」時期
(三) 棄商賣畫時期
二 生活藝術
(一) 生活美學之「新」
(二) 家庭生活之「新」
三 人格審美
貳 晚清地緣
一 邊境─浪遊采風
二 琉球─域外機驗
三 臺灣─歷史議題
參 五四先河
一 家變一:大變小
二 家變二:孝而情
三 家變三:夫妻大於親子
下編 新小說─《浮生六記》的繼往與開來
壹 新文類的自傳小說─《浮生六記》的形式表現
一 自傳小說的界義
二 史傳傳統的繼承與開創之「自傳小說」
三 情真、景真、筆亦真之「自傳小說」創作
(一) 筆記和傳奇的綜合體
(二) 神似「小品」實為「小說」
貳 《浮生六記》的藝術形式美
一 《浮生六記》的形式藝術表現
(一) 自傳小說中的「奇葩」
(二) 記憶與書寫─《浮生六記》的寫作策略
二 《浮生六記》的美學風貌
(一) 完整的抒情氛圍─小說語境的「物」「意」相合
(二) 形靈神動的人物刻劃
(三) 不見雕琢的和諧美感
結語
附錄
壹 《浮生六記》版本集校表
貳 《浮生六記》「小說」定位一覽(1983-1998)
參 歷代自敘文鈔節選
肆 〈人耦〉-邊緣角色的焦聚
伍 引用文獻目錄
一、中文古典相關著作(依書名筆劃排序)
《二刻拍案驚奇》,明‧凌濛初著,臺北:世界書局,1967年12月再版。
《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明‧吳納、徐師曾著,臺北:長安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12月初版。
《水滸傳》,明‧施耐庵著、清‧金人瑞評,臺北:三民書局,1970年4月初版。
《西湖夢尋》,明‧張岱著,臺北:漢京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初版。
《足本浮生六記等五種》(揚州夢、影梅庵憶語、香畹樓憶語、秋燈瑣憶、浮生六記),楊家駱主編,臺北:世界書局,1992年9月四版。
《近思錄》,【宋】朱熹、呂祖謙著【清】江永集注,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0年10月一版一刷。
《金瓶梅》,明‧蘭陵笑笑生著、清‧張道深評,山東:齊魯書社,1991年2月第二版第三刷。
《幽夢影》,明‧張潮著,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3月初版。
《袁中郎全集》,明‧袁中郎著,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2月初版。
《陶庵夢憶》,明‧張岱著,臺北:漢京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初版。
《焚書》,明‧李摯著,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5月初版。
《閒情偶記》,明‧李漁著,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3月一版一刷。
《園治》,明‧計成著,臺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5月初版。
《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一》,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
二、當代中文著作(依書名筆劃排序)
《人欲的解放─明清社會經濟變遷與大眾審美》,陳東有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7月一版一刷。
《十七世紀江南社會生活》,錢杭、承載著,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8年6月初版一刷。
《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皮述民、邱燮友、馬森、楊昌年等著,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10月一版二刷
《小說美學》,吳功正著,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85年6月一版二刷。
《小說美學》,陸志平、吳功正著,臺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11月初版一刷。
《小說敘事學》,徐岱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9月版。
《小說稗類》,張大春著,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3月初版。
《王韜評傳》,張海林著。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1月一版一刷。
《中國新文學整體觀》,陳思和著,臺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3月初版。
《中國比較文學批評史綱》,楊義、陳聖生著,臺北:業強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
《中國小說的近代變革》,袁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6月。
《中國小說思維的文化機制》,吳士餘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中國小說美學》,葉朗著,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6月。
《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陳平原著,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5月。
《中國小說源流論》,石昌渝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2月版。
《中國小說學通論》,寧宗一主編,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中國中篇小說史》,王萬森、張達著,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5年9月。
《中國文言小說史稿》(上、下),侯忠義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3月一版一刷。
《中國文言小說參考資料》,侯忠義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4月。
《中國古代婚姻與家庭》,史鳳儀著,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一版一刷。
《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董乃斌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初版社,1994年2月版。
《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資料匯粹》,孫遜、孫菊園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一版一刷。
《中國古典園林分析》,彭一剛著,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一版、1997年10月第五刷。
《中國江浙地區十四世紀至十七世紀社會意識與文學》,陳建華著,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6月一版一刷。
《中國近代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余英時著,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9月一版三刷。
《中國宮苑園林史考》,岡大路著,臺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部,1990年3月版。
《中國婦女生活史》,陳東原著,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9年9月臺景印初版。
《中國婚姻史》,蘇冰、魏林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4月初版一刷。
《中國婚姻與家庭》,邵伏先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一版一刷。
《中國敘事學》,楊義著,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6月。
《中國敘事學》,蒲安迪教授講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一版一刷。
《中國現代小說史》第一卷(1917-1927),葉子銘主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10月初版。
《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研究》,卲伯周著,上海:學林出版社,1993年1月一版一刷。
《中國散文史綱》,劉衍主編,劉衍、成松柳等著,湖南:胡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一版一刷。
《中國筆記小說史》,陳文新著,臺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3月初版。
《中國傳記文學史》,韓兆琦主編,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
《中國園林藝術》,安懷起、王志英合編,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臺一版。
《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中國小說史研究》,何滿子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月。
《中國歷代小說與文化》,楊義著,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什麼是傳記文學》,劉紹唐等著,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5年12月再版。
《元白詩箋證稿》,陳寅恪著,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1月初版。
《文體鑑賞藝術論》,曹明海著,濟南:山東文藝初版社,1992年8月一版一刷。
《文學解釋與美的再創造》,龍協濤著,臺灣: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版。
《文學解釋學》,金元浦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日記四種》,陳文新譯注,湖北﹕辭書出版社,1997年2月。
《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以婚姻為定位的考察》,陳翠英著,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年6月初版。
《古代小說與歷史》,歐陽健著,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古代散文文體概論》,姜濤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
《古典短篇小說藝術新探》,陳炳熙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9月一版一刷。
《古典與現代的女性詮釋》,孫康宜著,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4月初版。
《史家陳寅恪傳》,汪榮祖著,臺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9月初版二刷。
《司馬遷傳記文學論稿》,李少雍著,重慶出版社,1987年1月。
《生活的藝術》,林語堂著,臺北:遠景出版社,1980年2月五版。
《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美】柯文著,雷頤、羅檢秋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一版一刷。
《守節.再嫁.纏足及其它─中國古代婦女面面觀》,陜西人民出版社主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一版一刷。
《江南士風與江蘇文學》,費振鐘著,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一版一刷。
《江蘇歷代文學家》,李紹成、董惠君、徐柏春編,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一版一刷。
《沈三白和他的浮生六記》,陳毓羆著,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11月。
《沈復散文選集》,徐柏容、鄭法清主編,天津:百花文藝出版,1997年8月一版一刷。
《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高辛勇著,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11月初版。
《姑蘇園林與中國文化》,曹林娣著,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12月初版。
《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傅衣凌著,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9月版。
《明代琉球王國對外關係之研究》,徐玉虎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10月初版。
《明季東南中國的海上活動》(上編),張增信著,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出版,1988年10月出版。
《明清人情小說研究》,方正耀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12月一版一刷。
《明清小說的思想與藝術》,傅繼馥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一版一刷。
《明清小說思潮論稿》,王國健著,廣州:廣州出版社,1993年9月一版一刷。
《明清文人畫新潮》,林木著,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8月第一版、1993年11月第二刷。
《明清文化史》,馮天瑜著,武昌: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4年2月第一版第二刷。
《明清江南市鎮探微》,樊樹志著,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9月一版一刷。
《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陳學文著,台北:稻禾出版社,1991年12月初版。
《明清社會經濟結構》,姜守鵬著,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1月一版一刷。
《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王爾敏著,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
《明清飲食研究》,伊永文著,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3月初版一刷。
《紅雜誌.紅玫瑰》(全四十一冊),上海書店.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出版,1989年12月一版一刷。
《紅樓夢的兩個世界》,余英時著,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6月第三次印刷。
《侯方域集校注》,何法周主編,王樹林校箋,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9月一版一刷。
《侯朝宗文選》,徐植農﹑趙玉霞注譯,山東﹕齊魯出版社,1988年12月。
《俞平伯散文雜論編》,俞平伯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4月一版一刷。
《紀念陳寅恪教授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1989年6月一版一刷。
《苦惱的敘述者—中國小說的敘述形式與中國文化》,趙毅衡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3年。
《郁達夫文論集》,浙江文藝出版社主編,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5年12月一版一刷。
《郁達夫─自敘小說》,郁達夫著,高云選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7月版第五次印刷。
《郁達夫研究綜論》,張恩和著,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一版一刷。
《風雅淵源─文人生活的美學》,范宜如、朱書萱合著,臺北:臺灣書局,1998年3月初版。
《個人主義與五四新文學》,李今著,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92年6月版。
《唐人傳奇小說》,汪辟疆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10月再版。
《書畫與文人風尚》,張懋鎔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
《浙江文化史》,滕復、楊建華等編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一版一刷。
《浮生六記》,沈復原著、陶恂若校注、王關仕校閱,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8月。
《浮生六記》,沈復原著、曾昭旭導讀,臺北:金楓出版社。
《陳寅恪學術文化隨筆》,陳寅恪著,劉桂生、張步洲編,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9月一版一刷。
《接受修辭學》,譚學純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敘事學》,胡亞敏著,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陳萬益著,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5月初版。
《晚明小品論析》,陳少棠著,香港:波文書局,1981年2月初版。
《清代臺灣民變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9)】,劉妮玲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3年9月初版。
《清代臺灣民變研究史研究》,張菼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70年5月版。
《現代散文新風貌》,楊昌年著,臺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93年3月再版。
《現代散文類型論》,鄭明娳著,臺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2月一版一刷、1992年5月二版二刷。
《散文》,謝楚發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
《欽定平定臺灣紀略》(上、中、下),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北:臺灣銀行,1961年6月初版。
《發跡變態─宋人小說學論稿》,康師來新著,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12月,一版一刷。
《閒書四種》,冒襄、沈復、陳裴之、蔣坦原著,宋凝編注,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7年1月第一版第四刷。
《飲食男女生活美學》,龔鵬程著,臺北:立緒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9月初版一刷。
《傳記小說新思維─縱橫於歷史、文學、真實、虛構、言說、書寫之間》,龔鵬程著,《年報:1997龔鵬程年度學思報告》,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8月。
《傳記文學史綱》,楊正潤著,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一版一刷。
《傳記與小說—唐代文學比較論集》,倪豪士著,臺北﹕南天書局,1995年。
《傳統小說與中國文化》,張振軍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
《幹校六記》,楊絳著,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2年9月初版一刷。
《新讀浮生六記》,沈復原著,康師來新導讀,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4月。
《新思潮與傳統─五四思想史論集》,周昌龍著,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5年二月初版一刷。
《漫說蘇州》,陳詔著,臺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11月臺灣初版一刷。
《管錐篇》,錢鍾書著,臺北﹕中華書局,1984年版。
《說園》,陳從周著,上海:同濟出版社,1984年8月第一版、1994年8月第四次印刷。
《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劉詠聰著,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一刷。
《論「五四」新文學》,劉納著,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7年3月版。
《魯迅小說史論文集》,魯迅著,臺北﹕里仁書局,1992年9月版。
《魯迅─自剖小說》,魯迅著,王曉明選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5月版。
《談陳寅恪》,俞大維等著,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年9月再版。
《歷代自敘傳文鈔》,郭登峰編,臺北:學人月刊雜誌社,1971年1月初版。
《澤瀉集》,周作文著,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7月版。
《徽商研究》,張海鵬主編,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一版一刷。
《鴻溝與超越鴻溝的歷程—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史》,胡大雷、黃理彪著,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2月版。
《第一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中琉文化經濟協會,曉園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5月再版。
《第二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中文版),中琉文化經濟協會,曉園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10月出版。
《第三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中琉文化經濟協會,曉園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6月初版。
《讀者反應理論》,龍協濤著,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3月出版一刷。
三、西方翻譯著作(依書名筆劃排序)
《小說修辭學》,WC布斯著,華明﹑胡蘇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韋勒克‧華倫著,王夢鷗、許國衡譯,臺北:志文出版社,1985年5月再版。
《情感與形式》,[美]蘇珊.朗格著,劉大基、傅志強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8月一版一刷。
《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聯邦德國]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周寧、金元浦譯,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一版一刷。
《接受理論》,張廷琛編,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年版。
《結構主義詩學》,喬納森.卡勒著,盛寧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
《結構主義─批評的理論與實踐》,[美]羅伯特.蕭爾斯著,高秋雁審譯,臺北:結構群出版社,1989年5月初版。
《閱讀活動:一種審美反應理論》,沃爾夫岡.伊瑟爾著,金元浦、周寧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
《影響的焦慮》,哈羅德.布姆斯著.徐文博譯,三聯書局。1989年版。
《讀者反應理論批評》,伊麗莎白.弗洛恩德著,陳燕谷譯,臺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6月。
《讀者反應理論批評》,帕特里沙.渥厄著,錢競﹑劉雁濱譯,臺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1月。
《讀者反應批評》,簡.湯普金斯編,劉峰等譯,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版。
四、辭典工具書(依書名筆劃排序)
《中國小說辭典》,秦亢宗主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4月一版一刷。
《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編輯部編,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4月一版一刷。
《中國古典小說藝術鑑賞辭典》,段啟明主編,北京:北京師範學出版社,1991年4月一版一刷。
《中國古典小說鑑賞辭典》,關永禮、孟向榮等主編,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9年8月一版一刷。
《古代小說百科大辭典》(修訂版),白維國、朱世滋主編,北京:學苑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次印刷。
《古代小說鑑賞辭典》,古典小說鑑賞辭典編輯委員會編,北京:學苑出版社,1989年10月一版一刷。
《明清小說鑑賞辭典》,何滿子、李時人主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9月第一版,1994年11月第二刷。
五、期刊論文(依書名筆劃排序)
〈二十一世紀世界文化格局中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張稔穰著,收錄於《20世紀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回顧與前瞻國際研討會》。
〈女作家與傳世欲望─清代女性彈詞小說中的自傳性問題〉,胡曉真著,收錄於〈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1996年7月。
〈小說敘述視角藝術功能探尋〉,張德林著,收錄於《文藝理論》第五期,1988年。
〈小說敘述視點研究〉,李賾著,收錄於《文藝理論》第三期,1988年。
〈五四文人的浪漫精神〉,李歐梵著,收錄於《五四與中國》,1982年9月六版。
〈古代散文的研究範圍與音樂標界的分野模式〉,楊慶存著,收錄於《20世紀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回顧與前瞻國際研討會》。
〈在大清與大和之間─宦游紅學〉,吳盈靜著,收錄於《引君入夢─1998紅樓夢博覽會》,1998年12月5日。
〈自傳體文學與人類經驗—試論盧梭之《懺悔錄》與沈復的《浮生六記》〉,杜瑞樂(Joel Thoraval)著,收錄於《當代》第六十七期,1991年11月。
〈明清小說人欲表現的表現特徵及其嬗變〉,許建平著,收錄於《20世紀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回顧與前瞻國際研討會》。
〈東西方歷史陣痛時期反對封建鬥爭的啟示─盧梭《懺悔錄》與沈復《浮生六記》比較研究〉,周偉民著,收錄於《武漢論壇》1986年11月。
〈《浮生六記》淺析〉,鄭明娳著,收錄於《暢流》45卷4期,1972年4月。
〈浮生六記與紅樓夢〉,邱崇丙著,收錄於〈人民日報〉海外版,1990年7月4日第二版。
〈《浮生六記》滄桑錄〉,顧關元著,收錄於〈人民日報〉海外版,1990年8月16日。
〈《浮生六記》與《幹校六記》敘述風格的比較〉,吳燕娜著,收錄於《中外文學》第十九卷第九期。
〈浮生若夢話「三白」〉,王壽來著,收錄於《聯合文學》十四卷十期,1998年8月號。
〈匿名的自傳作者羅蘭巴特/沈復〉,張漢良著,收錄於《中外文學》第十四卷第四期。
〈晚明小品中的遊記、傳記與日記〉,廖玉蕙著,收錄於《中正嶺學術研究集刊》第四集。
〈晚明袁中道的婦女觀〉,鄭培凱著,收錄於《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一期,1993年6月版。
〈晚清小說理論的域外發展─以星洲才子邱煒萲為例〉,吳盈靜著,收錄於《第五屆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1999年3月。
〈傳記在西方文化中的發展與流變〉,馬耀民著,收錄於《文訊》雜誌第五十九期,1993年12月。
〈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王明珂著,收錄於《思與言》第三十四卷第三期。
〈論自傳〉(上)(下),李有成著,收錄於《當代》第五十五期﹑第五十六期。
〈論《浮生六記》藝術特色〉,曹金鍾、韓武朋著,收錄於《哈爾濱師大學報》,1990年1月。
〈《儒林外史》結構學補論—論《儒林外史》的紀傳性結構形態〉,張錦池著,收錄於《20世紀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回顧與前瞻國際研討會》。
〈關於小說的視點(上)﹑(中)﹑(下)〉,諾曼弗里德曼著﹐林鈞譯,收錄於《文藝理論》第一期,1988年。
六﹑學位論文(依書名筆劃排序)
《自傳文研究》,廖卓成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6月。
《晚明文藝社會「山人崇拜」之研究》,林宜蓉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晚清小說之特質研究》,崔桓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
《搜「人」記─《聊齋誌異》的「文人」研究》,蔡怡君著,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話本小說敘事技巧析論》,劉恆興著,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論張岱小品文學─從生命模塑到形式意義的完成》,蔣靜文著,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TEXTUALISING THE AUTOBIOGRAPHICAL SUBJECT:DESCRIPTION,NARRATIVE,DISCOURSE(《自傳主體的呈現:描述、敘述、論述》),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