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1. 中華徵信所,台灣地區集團企業研究1998/1999年版。
2. 天下雜誌,「一百大集團趨勢分析專欄,1998年8月」。
3. 伍忠賢,企業突破-集團財務管理,中華徵信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民國83年7月。李茂興譯,管理概論理論與實務,曉園出版社,1986年。
4. 吉瑪,「集團企業對外部融資成本之影響:台灣資料實證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7年。5. 杜惠娟,「集團企業之財務特性與績效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75年6月。6. 吳儲仰,「融資決策上之競爭優勢,集團企業與非集團企業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4年。7. 吳佩琪,「台灣地區集團企業多角化真實效果-公司價值與會計績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5年6月。8. 邱毅、陳振森,「台灣地區集團企業經營績效之研究」,台北市銀月刊,第20卷第11期,民國79年11月,2-20頁。
9. 邱清顯,「集團企業多角化策略、結合與所有權分配類型對其財務績效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4年6月。10. 林炯垚,「半強勢效率資本市場檢定之實證方法」,管理評論,民國77年7月,45-68頁。11. 林振榮,「財務結構決定因素-以集團內部上市公司為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1年。12. 林助育,「台灣地區集團企業多角化策略形成動機、分類模式與財務績效之實證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1年6月。13. 俞海琴、陳慧娟,「我國上市公司成長、槓桿與托賓Q關連之研究」,風險管理學報,1999年5月,81-101頁。14. 胡斌成,「集團企業多角化策略形態對內部上市公司系統風險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0年6月。15. 財訊月刊,「財團透視專欄」,1996年6月,252-261頁。
16. 財訊月刊,「假發票案大追蹤專欄」,1996年11月,98-133頁。
17. 財訊月刊,「世代接班總觀察專欄」,1998年10月,206-216頁。
18. 許致中,「台灣地區企業多角化策略對績效影響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76年6月。19. 陳駿賢,「新上市集團企業股票對其集團已上市股票價格之影響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79年。20. 陳豐琪,「多角化策略形態對財務政策、財務績效之影響研究:以台灣集團企業及其內部上市公司為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1年6月。21. 陳驪夫,「臺灣地區集團企業對關係事業控制與激勵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2年。22. 陳振昌,「台灣集團企業多角化策略與績效關連之實證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3年。
23. 陳輝郎,「集團企業特性與績效之相關性之實證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3年。24. 陳漢唐,「台灣上市公司轉投資活動與股價關連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7年6月。25. 張景溢,「集團企業多角化策略形態對內部上市公司每股盈餘與股價報酬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民國80年6月。26. 郭信宏,「多角化策略對風險和報酬關係之實證研究-以集團企業內部上市公司為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1年。27. 葉哲齊,「從我國關係企業與關係人之現況及立法探討非常規交易-利益輸送與規避稅賦問題」,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3年6月。28. 莊景福,「集團企業之產業別與多角化策略對財務績效影響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29. 鄭戊水,「集團企業理財方式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76年6月。30. 鄭正當,「集團企業之多角化策略、組織結構與績效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0年6月。31. 諸慧玲,「集團企業多角化策略對財務績效影響之探討」,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0年。32. 蔡振成,「企業環境、多角化策略與績效:臺灣集團企業多角化之實證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0年6月。33. 劉全益,「台灣地區集團企業多角化與其進入策略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1年。34. 謝宗益,「台灣股市月份效應之再研究-集團因素,規模因素暨產業因素之實證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7年。35. 戴嘉鈴,「集團企業投資高科技事業決策與績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7年。英文部分
1. Amihud, Yakov, and Baruch Lev , “Risk Reduction as A Managerial Motive for Conglomerate Mergers” , 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2 , 1981 , pp.605-617.
2. Amit and Joshua Livnat , “Grouping of Conglomerate by Their Segments’ Economic Attributes: Toward a More Meaningful Ratio Analysis”,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 Spring 1990, pp.85-100.
3. Barnett, William P. ,”The Dynamics of Competitive Intensit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 Mar 1997 , pp.128-160.
4. Berger, Philip, and Eli Ofek , “Diversification’s Effect on Firm Value”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7 , 1995 , pp.39-65.
5. Bhide Amar , “Reversing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 1990 , pp.70-81.
6. Copeland, T. E. and J. Fred Weston , Financial Theory and Corporate Policy/ Third Edition ,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 1992.
7. Comment , Robert and Gregg A. Jarrel , “Corporate Focus and Stock Returns”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 Jan 1995 , pp.67-87.
8. Denis , Diane K. Denis and Atulya Sarin , “Agency Problems , Equity Ownership , and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 The Journal of Finance , March 1997 , pp.135-159.
9. Dyer, J. H. , “Effective Interfirm Collaboration : How Firms Minimize Transaction Costs And Maximize Transaction Value”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8 , 1997 , pp.535-556.
10. Jensen , Michael C. ,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 Corporate Finance , And Takeovers” ,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 May 1986 , pp.323-329.
11. Lang, Larry, H. P. and Rene M. Stulz , “Tobin’s q ,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 and Firm Performance”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1994 , pp.1248-1280.
12. Lewellen Wilbur G. , “A Pure Financial Rationale for The Conglomerate Merger” , Journal of Finance , May 1971 , pp.17-26.
13. Li and Shan Li , “A Theory of Corporate Scope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 The Journal of Finance , June 1996 , pp.691-709.
14. Markides , Constantinos C. , “Back to Basics:Reversing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 Multinational Business , Winter 1991 , pp.12-25.
15. Myer , M. , P. Milgrom and J. Roberts , “Organizational Prospects , Influence Costs , and Ownership Changes” ,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 1992 , pp.9-35.
16. Robbins, Stephen P. , Management , Englewood Cliffs , NJ Prentice Hall , c1991.
17. Ross, S. A. , Randolph W. Westerfield, Bradford D. Jordan , Fundamentals of Corporate Finance/ Third Edition , IRWIN , 1995.
18. Servaes, Henri, “The Value of Diversfication during the Congolmerate Merger Wave” , The Journal of Finance , September 1996 , pp.1201-1225.
19. Shleifer, Andrei, and Robert W. Vishny , “Takeovers in the ‘60s And ‘80s :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2, 1991 , pp.51-59.
20. Simmonds, Paul G. , “The Combined Diversification Breadth and Mode Dimension and Performance of Large Diversified Firms”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 Vol. 11 , 1990 , pp.399-410.
21. Stulz, Rene M. , “Managerial Dicretion and Optimal Financing Policies”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 1990,pp.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