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引用書目
王世德主編,1987,《美學辭典》(台北:木鐸出版社,初版)。
朱天文,1995,《童年往事電影專集》(台北:中央電影公司,初版)。
朱 狄,1988,《當代西方美學》(台北:谷風出版社,初版)。
朱光潛,1991,《西方美學的源頭》(台北:金楓出版社,再版)。
沈從文,1990,《老伴》(台北:卓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二版)。
李天鐸,1997,《台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初版)。
李天鐸,1996,《當代華語電影論述》(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初版)。
李春發譯,1991,多娜理奇(Donald Richie) 著, 《小津安二郎的電影美學》(台北:電影資料館,二版)。
李幼蒸,1991,《當代西方電影美學思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初版)。
李顯立譯,1997,Tim Bywater & Thomas Sobchack著,《電影批評面面觀》(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吳念真.朱天文,1994,《戀戀風塵》(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新版二刷)。
林文淇譯,1996,《電影的社會實踐》,格林透娜(Graneme Turner)原著(台北:遠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林寶元譯,1994,娜歐蜜.葛林(Naome Greene)著,《異端的電影詩學》(台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周華山,1995,《意義*詮釋學的啟迪》(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初版二刷)。
宗白華著,1989,《美學與意境》(台北:淑馨出版社,初版)。
姚一葦,1993,《藝術的奧妙》(台北:台灣開明書局,十二版)。
姚曉濛,1993,《電影美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初版)。
俞建章.葉舒憲,1992,《符號:語言與藝術》(台北:久大文化出版,初版)。
施忠連譯,1994, 大衛.麥克里蘭(David Mclellan)著,《意識形態》(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徐復觀,1991,《中國藝術精神》(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初版十一刷)。
黃建業,1992,《潮流與光影》(台北:遠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版)。
黃寤蘭主編,1992,《當代港台電影:1988-1992》(上冊)(台北:時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初版)。
黃寤蘭主編,1993,《當代港台電影:1993》(台北:時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初版)。
曾偉禎譯,1992,《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大衛.鮑得威爾(David Bordwell&Kristin Tompson)著(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陳榮華,1992,《海德格:思考與存有》(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初版)。
陳國富譯,1983,道利.安祖(Dudley Andrew)著,《電影理論》(台北:志文出版社,初版)
陳麗貴、李泳泉譯,1994,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y Tarkovsky)著 《雕刻時光》(台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一版二刷)。
崔君衍譯,1995,安德烈.巴贊(Andre* Bazin)著,《電影是什麼?》(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郭洪紀,1997,《文化民族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焦雄屏編著,1990,《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初版)。
焦雄屏,1991,《台港電影中的作者與類型》(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焦雄屏等譯,1992,路易士.傑尼特(Louis D.Giannetti)著,《認識電影》(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六刷)。
焦雄屏,1993,《台灣電影精選系列*侯孝賢》(台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游惠貞.李顯立譯,1994,大衛.鮑得威爾(David Bordwell)著,《電影意義的追尋》(台北:遠流事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初版一刷)。
葉維廉,1988,《比較詩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再版)。
楊儒賓.黃俊傑編,1996,《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初版)。
劉文潭譯,1989,達達基茲(Wtadystaw Tatarkiewicz)著,《西洋文大理念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初版)。
劉 俐,1990,吉貝特(G.Betton)著,《電影美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劉昌元,1989,《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第三次印行)。
劉森堯譯,1989,史蒂芬遜(Ralph Stephenson)等著,《電影藝術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再版)。
劉森堯譯,1991 ,彼得.伍倫著, 《電影記號學導論》(台北:志文出版社,初版)。
劉綱紀.李澤厚主編,1987,《中國美學史》(台北:谷風出版社,再版)。
齊隆壬,1993,《電影符號學》(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初版二刷)。
廖祥雄譯,1981,佐藤忠男著,《電影的奧妙》(台北:志文出版社,初版)。
滕守堯,1996,《海德格》(台北:生智出版社,初版)。
鄭金川,1993,《梅格*龐蒂的美學》(台北:遠流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薛 絢,1997,奈森.嘉戴爾斯(Nathan P. Gardels)編著,《世紀未》(台北:立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簡瑛瑛主編,1997,《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初版)。
顏忠賢,1996,《影像地誌學》(台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魏雅婷譯,1994,渥林格(Wilhelm Worringer)著, 《藝術風格的心理學*抽象與移情》(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二刷)。
羅頗誠翻譯改編,1997,陳儒修著,《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台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一版三刷)。中文引用期刊
林文淇,1996,<侯孝賢電影的寫實風格與敘事>,刊於《1996台北金馬影展:華語影片觀摩展專題特刊》(台北:金馬執行委員會)。
孟洪峰,1993,<侯孝賢風格論>,刊於《當代電影》第五十二期。
里奧,1995,<電影一百年不變的特質>,刊於《影響雜誌》第八十一期(台北:影響雜誌社)。孟上勇整理,1988,<傳說悲情>(朱天文訪問),刊於《影響雜誌》創刊號(台北:影響雜誌社)。
陳久會,1988,<關於《悲情城市》之見>,刊於
《影響雜誌》創刊號(台北:影響雜誌社)。
西文引用書目
Heidegger, M., 1997,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lated by Albert Hofstader(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中文參考書目
小 野,1986,《一個運動的開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初版)。
王生平,1987,《李澤厚美學思想研究》(台北:駱駝出版社,初版)。
王國瓔,1988,《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初版)。
古添洪著,1984,《記號詩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李元洛,1990,《詩美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李幼蒸選編,齊隆壬校,1994,烏伯托.艾柯等原著,《結構主義和符號學-電影文集》(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初版三刷)。
吳其諺著,張靚蓓編,1996,《邊緣視角》(台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吳其諺,1993,《低度開發的回憶*一種異類影評》(台北:唐山出版社,初版)。
邱芳莉.邱怡君譯,1996 ,Maya Turovskaya原著《時空的軌跡》(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林年同,1990,《中國電影美學》(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林同年,1987,《鏡游》(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初版)。
洛 夫,1979,《詩的探險》(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袁行霈著,1989,《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初版)。
孫非譯,1987, Mikel Dufrenne原著,《美學與哲學》(台北:五洲出版社,初版)。
郭小平.翟燦譯,1994,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藝術心理學新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初版二刷)。
黃武永,1992,《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初版十印)。
曾祖蔭,1987,《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
游惠貞譯,1995,大衛.鮑得威爾 ( David Bordwell)著,《開創的電影語言》(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童慶柄著,1992,《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初版)。
顏匯增,1992,《世俗與神聖》(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劉大基譯,1991,蘇珊.郎格著,《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文化出版.千華圖書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初版)。
中文期刊參考資料
李天鐸、陳蓓之,1990, <八十年代台灣新電影的社會學再探>,刊於《第二屆電影電視錄影國際學術論文集:螢幕與螢幕-東西影像文化探討》(台北:中華民國視覺傳播藝術學會暨輔仁大學傳播學系)。
李天鐸,1994,<重讀九○年代台灣電影的文化意涵>,刊於《一九九四年台北金馬影展-「斷裂」與「複合」:展望九○年代中國電影專輯特刊》(台北:金馬獎執行委員會)。
李 淪,1986,<童年的再失落>,刊於《當代》第8期(台北:當代雜誌社)。
李振亞,1997,<《南國再見.南國》:一個輕易的告別式>,刊於《中華民國八十六年電影年鑑》(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林文淇,1995,<「回歸」、「祖國」與「二二八」:《悲情城市》中的台灣歷史與國家屬性>,刊於《當代》第一○六期(台北:當代雜誌社)。林文淇,1994,<戲、歷史、人生:《霸王別姬》與《戲夢人生》中的國族認同>,刊於《中外文學》第二十三期。
黃建業,1986,<台灣新電影面對的成見>,刊於於《當代》第6期(台北:當代雜誌社)。黃櫻棻,1995,<長拍運鏡之後:一個當代臺灣電影美學趨勢的辯證>,刊於《當代》116期(台北:當代雜誌社)。 吳正桓,1987,<台灣電影文化和兩種電影觀>,刊於《當代》第10期(台北:當代雜誌社)。葉維廉,1988,<中國古典詩中的一種傳釋活>,收錄於《歷史、傳釋與美學》一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初版)。廖金鳳,1997,<侯孝賢與王童的「台灣三部曲」:電影、敘事與歷史再現>,刊於《1997台北金馬影展:國片專題影展節目特刊》(台北:金馬執行委員會)。
齊隆壬,1995,<電影美學理論的肇始>,刊於《當代》第115期(台北:當代雜誌社)。蕭振邦,1998,<道家美學思想基型*《莊子》的美學觀>,刊於《鵝湖學誌》第二十期(台北:鵝湖雜誌社)。 西文參考書目
Langer.Susanne K., 1953, Feeling And Form(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Maya Turovskaya, 1989, Cinema As Poetry , translated by Natasha Ward, Tarkouska(London: Faber and Faber).
Andrey Tarkovsky , 1994, Time Within Time, translayed from Kitty Hunter-Blair(London: Faber and Faber).
西文論文參考資料
Rudolph Von Abele, 1972,“Film as Interpretation: A Case Study of Ulysses”in The Journal of And Art Criticism(Maryland: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Aesthetics a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Henry P. Raleigh, 1973, "Film: The Revival of Aesthetic Symbolism "in The Journal of And Art Criticism(Maryland: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Aesthetics at Temple University, and The Clevelan Museum of Art).
Robert Curry, 1974, "Films and Dreams" in The Journal of And Art Criticism(Maryland: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Aesthetics at Temple University, and The Clevelan Museum of Art).
Alexander Sesonske, 1974, "Aesthetics of Film, or A Fu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Movies" in The Journal of And Art Criticism(Maryland :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Aesthetics at Temple University, and The Clevelan Museum of Art).
Haig Khatchadourian, 1974, "Film as Art" in The Journal of And Art Criticism(Maryland: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Aesthetics at Temple University, and The Clevelan Museum of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