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81.91)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1 13:4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仲康
研究生(外文):Lee, Jong-Kang
論文名稱:以代理人程式為基礎的網路購物商場
論文名稱(外文):Agent-based Web Mall
指導教授:許通安許通安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管理研究所
學門:電算機學門
學類:電算機一般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9
畢業學年度:8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2
中文關鍵詞:網路購物商場代理人程式派翠網路可到達樹
外文關鍵詞:AgentPetri-NetReachability tre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21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近年來,由於Internet的蓬勃發展,導致網路的使用人口與日俱增;為了因應網路購物的需求,以Web形式成立的購物網站、購物商場,便如雨後春筍般成立。根據資策會調查,截至87年底台灣地區上網人口已經達到270萬人,但是實際上在網路上購物的人次並沒有預期的多,主要的原因有網路交易安全性問題、網路過慢問題,以及購物網站服務品質不佳的問題。
為了解決傳統網路購物商場的問題,本研究結合代理人程式(Agent)的特性,提出一個以代理人程式為基礎的網路購物商場架構。在此架構中,採用兩種類型的代理人程式--動態代理人程式以及靜態代理人程式。其中靜態代理人程式,可以加強與消費者的互動,加強消費者網路購物的滿意程度;而動態代理人程式,經過效能的驗證,則可明顯的降低系統負荷、降低網路負擔。
除了提出以代理人程式為基礎的網路購物商場架構外,本研究亦針對代理人程式的功能架構及通訊,針對網路購物商場的需求,作進一步的設計,以作為未來實際開發時的依據;在論文最後,本研究則採用派翠網路的可到達樹分析,來驗證系統運作的可行性與正確性。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1
第三節 論文結構2
第貳章 文獻探討3
第一節 網路購物與網路購物商場3
一、 電子商務4
二、 購物商場5
三、 網路購物流程7
四、 網路交易的安全性機制10
第二節 代理人程式14
一、 代理人程式的定義與特性14
二、 代理人程式的分類18
三、 代理人程式的研究領域20
四、 代理人程式的功能設計22
五、 代理人程式的通訊語言架構24
第參章 系統架構28
第一節 一般的網路購物商場28
一、 系統架設觀點28
二、 流程處理觀點30
第二節 ABWM系統架構32
第三節 有限狀態機圖39
第肆章 代理人程式的功能與通訊設計41
第一節 代理人程式的功能設計41
第二節 代理人程式的通訊語言43
一、 KQML的說明43
二、 ABWM代理人程式溝通語法實例45
第伍章 系統效能討論與驗證48
第一節 系統效能的初步討論48
一、 執行量48
二、 通訊量的討論51
第二節 系統驗證54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59
參考文獻 60

中文部份
[ 1] 中央日報1998,http://www.cdn.com.tw/daily/1998/12/28/text/871228da.htm,12月27日。
[ 2] Kalakota, R., and Whinston, A. B.,“跨世紀網路商戰系列叢書6─電子商務管理指南“,和碩科技文化,1998,3月。
[ 3] 劉瑞三,”電子商務的發展與前景“,
http://www.ba.ntust.edu.tw/eb/team8/messages/74.htm,1998,12月30日。
蕃薯藤網路科技,“網路調查報告“,
http://techart.nia.edu.tw/~suchu/internet/News/981228-3.html,1998,12月28日。
[ 4] 林立人、王瑞之,“商業潮流-電子商業計畫簡介“,電子商業研討會手冊,1996,11月。
[ 5] 李清發、劉昌龍,“電子商場代理程式:理論架構與實例探討“,資訊管理學報,第四卷第二期,1996,第57-85頁。
[ 6] 賴宏仁、楊子青、陳年興,“Intelligent Agent的整合性功能架構“,第七屆國際資訊管理研討會,1996,第322-330頁。
[ 7] 鄭又豪,“電子式產業交易平台的形成與發展“,中央資管所碩士論文,1998,6月。
[ 8] Kalakota, R., and Whinston, A. B., “跨世紀網路商戰系列1─電子交易觀念啟蒙“,和碩科技文化,1997,9月。
[ 9] 李展謀,”Active Server Pages實例與應用”,博碩文化,1999年,1月。
[ 10] Peter Wayner, "跨世紀網路商戰系列1-電子交易觀念啟蒙",和碩科技文化,1998,7月。
英文部份
[ 11] Barbuceanu, M., and Fox, M. S., “COOL: A language for Describing Coordination in Multi Agent System,” In Proceeding of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Agent Systems, 1995, pp. 17-24.
[ 12] Coriat, M., “Stepwise Development of Correct Agent: A behavioral approach based on Colored Petri Net,” IEEE CCECE/CCGEI 1993.
[ 13] Etzioni,O., and Weld, D.S., “Intelligent Agents on the Internet: Fact, Fiction, and Forecast,” IEEE Expert, August 1995, pp. 44-49 .
[ 14] Fitzmaurice,G., “Form-centered Workflow Automation Using an Agent Framework,“ Brown university, 1991.
[ 15] Gaspari, M., and Dalmonte, A., “Modelling Interaction in Agent Systems,” University of Bologna, 1995.
[ 16] Genesereth,, M.R.,” Interoperability : An Agent-Based Framework, “AI Expert, 1995, pp. 34-40.
[ 17] Kambil, A., “Doing Business in the Wired World,” IEEE Computer, Vol. 3, No.5, May 1997, pp. 56-61.
[ 18] Mayfield, J., Labrou, Y., and Finin, T., “Evaluation of KQML as an Agent Communication Language,” 1994.
[ 19] Magedanx,T., Rothermel, K.,and Krause, S.,“Intelligent Agents: An Emerging Technology for Next Generation Telecommunication?,” In Proceedings of IEEE INFOCOM96, 1996, pp.464-472.
[ 20] Minsky, M., “A Conversation With Marvin Minsky About Agent,”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Vol.37, No.7, July 1994, pp.23-29.
[ 21] Oliverira, E., Mouta, F., And Rocha, P., “ Negotiation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within a Community of Cooperative Agents,” Proceedings of ISADS 93, 1993, pp.421-427.
[ 22] Palaniappan, N., Yankelovich, G., Fitzmaurice, A., Loomis, B., Hann, J., Coombs, and Meyrowitz, N., ” The Envoy Framework: An Open Architecture for Agents,” 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System, Vol. 10, No. 3, July 1992, pp233-264.
[ 23] Peterson, J., L., ”Petri Net Theory And The Modeling of System, ” Prentice Hall, Inc., Chapter 2, 1981, pp7-30.
[ 24] Steenekamp, P., and Roos, Prof. J.,“Implementation of Distributed Systems Management Policies: A Framework for the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Agent Technology,“ IEEE, 1996.
[ 25] Wong, S.T.C., “Preference-Based Decision Making for Cooperative Knowledge-Based Systems,” 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Systems, VOL. 12, 1994, pp4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