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17.16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7 07:4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怡緯
研究生(外文):Yi Wei Liu
論文名稱:數位相機鏡頭設計
指導教授:張榮森張榮森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Rong-Seng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光電科學研究所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電資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9
畢業學年度:8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8
中文關鍵詞:多重組態數位相機
外文關鍵詞:Muti-Configdigital camer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30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文以定焦距的設計為基礎併配合y-y bar的方法,可達到另一種新型的變焦效果。此種方法是以更換鏡片的方式達成多段式的變焦距目的,在小視場角的系統中是可行的。文中所選用的規格是三合鏡組,此系統的視場角範圍比兩鏡系統大,執行多重組態優化時無法得到合理的結果(即系統焦度大但焦數也大),僅將零度視場的優化結果列入文中。
多重組態於兩鏡系統的分段變焦優化時,其效果比三合鏡組完美(即焦數在比較合理的範圍),但其視場角小僅適用於望遠鏡系統,故未將之列入本文的探討之中。
三合鏡組的高斯解以及像差的校正是本文的核心部份,以賽得球差值與系統焦距值的比較可判斷系統初始狀況的好壞,如果初始的狀況不理想可重新給定規格參數再進行比較一次。此法有助於設計者在開始時便能做出正確的評鑑,並減輕優化所耗費的時間。

頁碼
摘要 iii
第零章 研究動機 1
第一章 緒言 2
第二章 三階像差公式 4
2-1 球面像差 6
2-2 慧形像差 7
2-3 像散 7
2-4 場曲 8
2-5 畸變 9
2-6 色像差 10
2-7 綜合整理 11
2-8 結構參數表示式 12
第三章 三合鏡組的初階解及像差校正 14
3-1 初階結構參數的求解 14
3-2 像差的校消 19
3-3 形狀因子與像差的關係 23
3-4 透鏡材質的選取 24
3-5 焦數(F/#)對光學系統的影響 25
第四章 設計概念 27
4-1 高斯光學(First-Order Optics) 27
4-2 近軸光線追跡 28
4-3 基本光學系統的規格訂定 29
4-4 鏡片製造的限制與成本的考量 31
4-5 評定成像品質的方法(鏡頭的檢測方法) 34
第五章 設計實例 36
5-1 (1/2)inch CCD半視場角20度 36
5-2 (1/2)inch CCD半視場角24度 46
5-3 (1/3)inch CCD半視場角20度 55
5-4 (1/3)inch CCD半視場角24度 64
第六章 Y-Y bar圖示法用於多重組態的初階設計 73
6-1 y-y bar圖示簡介 73
6-2 利用y-y bar設計簡單的變焦鏡頭 79
6-3 不同透鏡1的鏡面參數求解 84
第七章 結論 96
附 錄 設計流程圖 97
參考文獻 98

1. Robert E. Stephens, "The Design of Triplet Anastigmat Lenses of Taylor Type", 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Volume 38,Number 12(1948), pp.1032-1039.
2. K. D. Sharma and S. V. Rama Gopal, "Significance of selection of Petzval curvature in triplet design", Applied Optics, Volume 21,Number 24(1982), pp.4439-4442.
3. W. T. Welford, "Aberration of the Symmetrical Optical System",(1972)Academic press.
4. M. Herzberger, "Replacing a Thin Lens by Thick Lens", 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Volume 34, Number 2(1944),
pp.114-115.
5. N. V. D. W. Lessing, "Selection of Optical Glasses in Taylor Triplets(Special Method)", 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Volume 48, Number 8(1958), pp.558-562.
6. Erwin Delano, "First-Order Design and the y-y bar Diagram", Applied Optics, Volume 2, Number 12(1963), pp.1251-1256.
7. 陳璐華, "半對稱光學鏡組的設計", 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民國80年6月。
8. 林遠紹, "三片鏡組的設計方法", 輔仁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72年6月。
9. Zemax-EE Optical Design Program, Version 4.0.2 June 1 1995,
[c]1990-1995 Focus Software, Inc.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魏惠娟(民88)。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婦女回流教育方案的啟示。 成人教育,41, 12-18。
2. 魏惠娟(民88)。 近年來我國婦女教育研究之省思。 成人教育, 52, 2-13。
3. 魏惠娟(民86)。 成人教育方案規劃評析我國成人教育識字方案。 成人教育, 36, 17-24。
4. 魏惠娟(民84)。 成人教育活動設計的意義及其對活動設計者的啟示。成人教育, 25, 14-19。
5. 謝臥龍,駱慧文,吳雅玲(民88)。 從性別平等的教育觀點來探討高雄地區國小課堂中師生互動的關係。 教育研究資訊,7(1), 57-80。
6. 蔡培村(民84)。 台灣省城鄉地區成人學習意願之比較研究。 成人教育與生涯發展。 高雄: 麗文書局。
7. 蔡秀美(民88)。 邁向兩性平等與社會的婦女教育:反思與前瞻。 成人教育, 52, 30。
8. 蔡秀美(民86)。 兩性教育相關議題之探討。 成人教育, 37, 16-22。
9. 黃富順(民85)。 成人教育學術領域的發展。 成人教育, 29, 6-12。
10. 莊明貞(民86)。 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與教育實踐。 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8,15-20。
11. 張鈺珮(民87)。 女性主義教育學新流派之介紹。 測驗與輔導,148, 3061-3063。
12. 林美和(民86)。 女性觀點的成人婦女教育課程。 成人教育,37, 9-15 。
13. 吳玉鈴(民89)。 婦女教育與經驗學習的運用。 社教雙月刊, 95, 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