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5 17: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周俊宏
論文名稱:暇滿人身教育思想之探究
指導教授:鄒川雄鄒川雄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管理學院
系所名稱: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8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2
中文關鍵詞:暇滿人身社會熵值生態環保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3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人自身的身體,就是生命的一大公案。
一句「你是誰啊」?「你從那裡來」?只要向自箇兒一直追問下去,就可讓你看破美醜、有無、苦樂、善惡、生死等二元對立的概念。人自身的身體,就是生命的一大沉重負擔;也因為如此無奈,才足以激發人的自覺能力。從人自身的完美,推展到社會的完美和生命的完美。天人合一的生命真理,絕非以文字推敲、觀念遊戲或那向上死漢所能探尋得到的。
梅洛龐蒂 (Merlea-Ponty) 在當代哲學上提供一個新的模式。他認為抽象概念與科技知識,愈來愈與實際生活脫節。因而主張應返回人最純粹的知覺,尋回自己與他人及世界相繫的原始出發點,也就是哲學上所謂的「身體觀」。所謂教育也應回歸到這「生命」的基點上。否則教育永遠是一潭死水,束手無策,終不得解困。
異化的前奏是外化與物化,人心不見了,跑到外面去追逐名聞利養去了。簡言之,異化就是不認同自己,無法做主。伊利奇 (Illich) 就曾痛心疾首地指出,當人被科技的制度異化後,即會產生三大問題:自然環境的污染、社會的兩極分化、和人的心理虛弱無能;這是全球現代化的惡化與災難。
暇滿是沒有執著的滿足,是詩的,是禪的,是自然律的。湖濱散記的梭羅 (H. D. Thoreau) 認為生活就是清醒,也就是吾人所謂的暇滿。那是簡樸生活的,那是道藝一體的,那是精滿、氣滿、神滿的,那是生命需要的。生命即創作,是無可被解析的。
本文即建立在熵的對話教育系統模式中,由此對教育產生滌蕩與融合。生態環保,是21世紀的主題。因此,如何讓教育回歸到暇滿人身的基點上,乃本文所欲提出來加以反思並試圖建構的教育思想。

第1章 緒論 ------------------------------------------------------ 001-008
1.1 緣起與旨趣 3
1.2 架構與論點 5
第2章 現代教育的迷失 -------------------------------------- 009-026
2.1 教育量化的迷思 11
2.2 教育職化的迷思 13
2.3 教育文憑化的迷思 14
2.4 教育學校化的迷思 17
第3章 回歸教育的基點 -------------------------------------- 027-043
3.1 人身的意涵 29
3.2 暇滿的意涵 32
3.3 暇滿人身是教育的基點 35
第4章 教育思潮的動向與反思 -------------------------- 044-078
4.1 開放多元教育與社會熵值 46
4.2 通識人文教育與異化人身 57
4.3 本土生活教育與生態失衡 64
第5章 暇滿人身的教育理念 ------------------------------ 079-100
5.1 教育方針:信證 82
5.2 教育目的:真人 86
5.3 教育真言:人人、時時、處處 88
5.4 教育典範:大宗師 92
第6章 暇滿人身的教育實踐 ------------------------------ 101-123
6.1 教育原則:對話與悟轉 103
6.2 教育方法:觀機與逗教 106
6.3 教育內容:作務與環保 111
6.4 教育評鑑:自覺與覺他 116
第7章 暇滿人身教育是生命的展現 -------------------- 124-144
7.1 暇滿人身教育是科技社會的指南針 128
7.2 暇滿人身教育是智慧之光 131
7.3 暇滿人身教育是春天裡的木棉花 134
7.4 結論:暇滿人身教育思想的建立 146
□ 參考書目 -------------------------------------------------------- 147-152

王家祥
1997 《四季的聲音》台北:晨星。
王俊秀
1994 《環境社會學的出發》台北:桂冠。
台灣師大歷史學系主辦
1998 〈鄉土使教育學術研討會記錄〉。
余嬪
1998 《輕鬆休閒操之在我》高雄:復文
吳康寧 譯
1997 《非學校化社會》Illich著 台北:桂冠。
沈清松
1996 《追尋人生的意義》台北:台灣書店。
1998 《解除世界魔咒》台北:台灣商務。
阮新邦
1997 《批判理性、社會實踐與香港困境》台北:八方。
李聰明
1989 《教育生態學導論》台北:學生。
沉櫻譯
1972 《車輪下》Hesse, Hermann著 台北:道聲。
1987 《悠遊之歌》Hesse, Hermann 著 二刷 台北:大地。
林谷芳
1997 《諦觀有情》台北:望月。
1998 《宮本武藏》序言〈劍與禪〉台北:遠流。
1998 《性是生命的一大公案》台北:元尊。
林國陽 譯
1980 《般若心經》OSHO著 台北:妙輪。
周俊宏
1997 〈為學生近視問題請命〉南華學院教育社會所通訊 (3)。
1998 〈學校化教育的省思〉南華學院教育社會所通訊 (4)。
1998 〈人理學與今日教育〉南華學院教育社會學通訊 (5)。
1998 〈情義、品味與自覺〉南華教育社會學通訊(6)。
1999 〈社會熵值與教育展望〉中正大學第一屆教育社會學論壇。
吳怡
1991 《逍遙的莊子》三版 台北:東大。
1992 《禪與老莊》八版 台北:三民。
宗喀巴
1987 《菩提道次第廣論》台北:文殊。
祁潤興
1997 〈人性〉大陸期刊《孔子研究》(1)。
邱天助
1998 《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
姜新立
1990 《新馬克斯主義與當代理論》台北:結構群。
洛夫
1998 《洛夫小詩選》台北:小報。
范明生
1997 〈亞里斯多德論快樂、思辨和幸福〉《哲學雜誌》(21) 。
徐長安
1996 〈學習步道在開放教育中之規畫與運用〉《開放教育心策略》 高雄:復文。
迦陵
1998 〈劍客與俠客〉《妙心》台南:妙心雜誌(33)
耕雲
1993 《幸福之道》台北:中華禪學雜誌社。
高旭平
1994 《面臨抉擇的教育》台北:桂冠。
唐宗清 譯
1994 《教師與階級》K. Harris著 台北:桂冠。
笑蜀
1999 〈李宗吾考試制思想說微〉《方法》(88)大陸期刊 1999/1。
郭為藩
1986 〈通識的培養〉楊亮功先生九秩華誕紀念論文集:33-45頁。
郭泰 註
1991 《百喻經》台北:遠流。
張光甫
1995 〈談生命教育〉輔導通訊84年(44):3-4頁。
1999 《教育論叢》高雄:復文。
張春興
1990 《成長中自我的探索》台北:東華。
張默生
1993 《莊子新釋》台北:天工。
陳立夫
1984 《人理學》台北:中華。
陳壽昌
1977 《南華真經正義》台北:新天地。
陳德和
1993 《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台北:文史哲。
陳慕純
1984 《人道的探索》台北:正道。
陳伯璋
1993 《課程研究與教育革新》二版 台北:師苑。
陳宜生 劉書聲
1996 《談談熵》台北:牛頓。
陳迺臣
1994 《教育哲學》再版 台北:心理。
黃富順
1980 〈開放社會的成人教育政策〉《開放社會的教育政策》台北:台灣書店。
黃瑞祺
1997 《馬克斯論現代性》台北:巨流。
曾慶豹
1998 《哈伯瑪斯》台北:生智。
楊碩夫
1988 《孔子教育思想與儒家教育》再版 台北:黎明。
鄒川雄
1998 〈心靈教育改革芻議〉南華學院教育社會學通訊(4)
1999 〈我國大學實施不分系暨學程制的教育經濟學分析〉南華學院教育社會學通訊(5)
1999 〈身心狀態研究〉南華學院社會學理論與本土化研討會論壇。
詹棟樑
1980 〈從開放社會譚解放教育學〉《開放社會的教育政策》台北:台灣書店。
聖嚴法師
1999 〈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 88/3/29 中央日報。
葉家明
1997 《向生命系統學習》台北:淑馨。
葉啟政
1997 〈社會學科的本土化〉南華學院演講內容。
葉玉麟
1998 《莊子新釋》台北:大夏。
趙滋蕃
1986 〈世紀末的迷惘〉 85/3/26中央副刊。
滕守堯
1995 《對話理論》揚智:台北。
翟本瑞
1998 〈文憑社會與教育無用論〉南華學院教育社會學通訊(5)
廖仁義 譯
1997 《胡賽爾與現象學》台北:桂冠。
蔡志忠
1987 《莊子說》漫畫14版 台北:時報。
劉慧珍 譯
1998 《文憑社會》Collins著 台北:桂冠。
鄭世興
1986 《近代中外教育家思想》再版 台北:台灣書店。
潘朝陽
1994 〈文化生態與中國天人和諧思想下的環境觀〉《中西哲學的會面與 對話》台北:文津。
鄧運林 編
1996 《開放教育新策略》高雄:復文。
簡美惠 譯
1997 《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Giddens著 台北:遠流。
謝冰瑩 等註
1994 《古文觀止》三版 台北:三民。
羅龍治
1997 《莊子-哲學的天籟》台北:時報文化。
蘇念秋 譯
1991 《流浪者之歌》Hesse, Hermann著 六刷 台北:水牛。
釋星雲
1993 〈禪師與禪師〉高雄:佛光小叢書。
1998 〈佛教的未來觀〉高雄:佛光小叢書。
1998 〈叢林的教育〉高雄:佛光小叢書。
1998 〈特殊的教育〉高雄:佛光小叢書。
釋傳道
1998 〈學佛三要〉《妙心》台南:妙心雜誌(31) 。
謙達那 譯
1991 《草木自己生長》OSHO著 二刷 台北:武陵。
1992 《生命、愛與歡笑》OSHO著 二版 台北:武陵。
Apple, Michael W.
1979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London and Bost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5 Education and Power. Bost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8 Teachers and Texts: A Political Economy of Class and Gender Relations in Education.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1993 Official Knowledge. Democratic Education in a Conservative Age.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Bailey, K. D.
1994 "Talcott Parsons, social entropy theory, and living systems theory" . Behavioral Science, (39) : 25-32.
Bernstein, B.
1967 "Social Structure, Language and Learning",in A. Harry Passow ed., Education of the Disadvantaged. New York: Holt.
1971a 'Theoretical Studies towards a Sociology of Language", Class, Codes and Control (Vol.1): 42,55. London: Henley and Boston.
1971b "Towards a Theory of Educational Transmissions", Class, Codes and Control (Vol.3):169.
1985 "On Pedagogic Discourse", in J.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Bourdieu & Passeron
1990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London: Sage.
Bourdieu, P.
1989 "Social Space and Symbolic Power" Sociological Theory 7(1):14-25.
Bowles, Samuel and Herbert Gintis.
1976 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 N.Y.: Basic Books/Harper.
Clark,H. F., and H. S. Sloan
1966 Classrooms on main street. New York: Teachers Collage Press.
Illich, Ivan
1971 Celebration of Awareness New York : Penguin Books.
Karen L. Gorder
1980 "Understanding School Knowledge:A Critical Appraisal of B. Bernstein & P. Bourdieu", EducationalTheory 30(4) : 335-336
Morrow & Torres
1995 Social Theor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Albany.
Outhwaite, William
1996 "Technical Progress and the Social Lifeworld", The Habermas Reader (3)
Young, Michael F. D., ed.
1971 Knowledge and Control: New Directions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London:Collier-Macmilla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