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戲劇史上,由民間自組的業餘北管子弟社團在台灣各地為普遍存在之組織,幾乎每個開發較早的角落都曾出現此類的戲曲團體。基隆地區正是此類北管社團活動旺盛的區域,曾經先後存在大約四、五十個大小堂社,許多社團至今仍有固定的會館及祭祀活動,其中靈義郡、聚樂社、得意堂皆為百年以上的老社團,但文獻及近人的研究卻往往只是就西皮、福路之戲神與派別的不同做簡要概述,或稍提及分類械鬥時兩派所在之分布位置,其關注的焦點並不在於子弟社團在基隆地區歷史過程中發展變遷的論述,對地方志或社團史的建立著力不多。暖暖位於基隆市區的南方基隆河岸,為清朝時泉州安溪移民之聚落,曾為附近山區居民之貨物運輸買賣轉運站,其社區的靈義郡,為一個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子弟社團,至今仍不斷有〞子弟戲〞的演出,這在當今的社會是一個難得的現象。作者在基隆暖暖地區的子弟社團靈義郡,以親自參與學習北管的方式,期望能藉由真正深入社團,進入研究領域,獲得子弟社團之現況真貌,輔以訪談的方式,進行口述資料的搜集,由靈義郡的〞先賢〞名錄,分析子弟組織之人員結構、技藝的傳承、與社區間形成的互動關係等,從靈義郡的演出經驗,看子弟社團如何形塑出屬於暖暖的光榮,透過靈義郡的一位子弟之〞出陣記錄明細表〞,瞭解目前北管子弟的現實處境,進而擴充至暖暖與整個基隆市的北管子弟社團組織的交誼,探討這些散見於基隆地區城鄉之間各聚落中的子弟組織、社團成員、社區人士、一般大眾與主導文化政策的政府官員,是以何種態度來面對此一〞地方劇團〞,作者將重新定義在歷史變遷的過程中,北管子弟社團在現代社會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中的〞子弟〞本質所產生的適應與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