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
王文科(民87)。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
王秋絨(民80)。批判教育論在我國教育實習制度規劃上的意義。台北:師大書苑。
王秋絨(民86)。我國國中師資培育學程之建構。台北:師大書苑。
王家通(民73)。日本教育制度- 特色與趨勢。高雄:復文。
王家通(民74)。如何發揮師範教育的功能。中國時報,10月2日,第2版。
王家通(民75)。新制師範學院課程設計芻議。現代教育,1卷4期,93-101。王家通(民77)。師範教育的一些爭議性問題。國教研究雙月刊,創刊號,30-34。
王家通(民78)。日本師資養成制度之探討--兼論我國現行制度之問題。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各國小學師資培育,243-303,台北:師大書苑。
王家通(民80a)。評師範教育法草案。師說,31期,27-31。
王家通(民80b)。日本師資培育制度研究。載於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主編,世界主要國家師資培育制度比較研究,39-76,台北:正中書局。
王家通(民81)。中日師資培育制度比較研究。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國際比較師範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69-124,台北:師大書苑。
王家通(民84)。中小學師資培育。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教育改革的展望--教育部與教改會教育政策報告書評析,59-70。台北:師大書苑。
王家通(民85)。我國師資培育制度的比較教育學分析。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制度的新課題,25-52,台北:師大書苑。
王家通(民87)。比較教育論叢。高雄:麗文。
王家通、吳裕益(民73)。師大與師院教育功能之調查研究。教育學刊,5期,95-131。王家通、邱祖賢(民81)。師範教育法修正草案之評析。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89-100,台北:師大書苑。
王家儉(民81)。期待一個健全的「師範教育法」的產生。師說,45期,37-39。
王順平(民81)。美國教師能力測驗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方德隆(民88)。九年一貫課程基本理念與內涵。載於國立高學師範大學所舉辦,「國民中小學課程教學研討會」會議手冊及論文彙編,9-29。
伍振鷟(民75)。課程設計的理想與實踐。中國論壇,22卷7期,25-27。
伍振鷟(民78)。當前師範教育的困境。中央月刊,22卷9期,98-99。伍振鷟(民84)。師資培育法的變革與衝擊。載於中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權力與責任,47-53。台北:師大書苑。
江文雄(民82)。我國師範大學教育實習制度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之研究報告。江文雄(民84)。多元化師資培育的省思。技術與職業教育雙月刊,26期,2-9。
吳文侃、楊漢清主編,王家通校訂(民85)。比較教育學。台北:五南。
吳清山(民73)。師範院校非教育學系教育專業科目效果之調查研究。台灣教育輔導月刊,34卷4期,14-18。
吳清山(民85)。師範學院專業教育的挑戰與因應:兼論國小師資教育學分班的發展。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的挑戰與展望,3-24。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基(民81)。修正師範教育法有利中小學師資問題的解決。師說,45期,26-31。
吳淑玲(民76)。針對國小教師之角色需求:新制師院的課程設計。師友,240期,10-11。
李天健(民82)。台灣師資培育法的修正。人本教育札記,54期,28-31。
李威熊(民75)。談師院語文系課程。中國時報,6月6日第八版。
李園會(民73)。師範專科學校課程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14卷5期,13-38。
李園會(民78)。日本實施初任教師研修制度之經過與現況之探討。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各國小學師資培育,243-303,台北:師大書苑。
李園會(民79)。日本戰後初期師範教育政策之形成。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政策與問題,頁261-312。台北:師大書苑。
李錫津(民85)。教師實習與檢定制度之省思。載於中國教育學會等主編:師範教育的挑戰與展望,125-134。台北:師大書苑。
沈亞梵(民84)。師資培育多元化與教師品管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文瑛(民79)。改進師範教育芻議。諮商與輔導,52期,40-41。
林玉體(民75)。師範院校不宜單獨設立。中國論壇,259期,28-32。
林玉體(民77)。師範院校--精神的國防?中國論壇,307期,28-30。
林明美(民82)。由修業學分談起。人本教育札記,52期,28-33。
林美玲(民83)。我國國民中學教師學用配合分析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林美玲(民87)。教師資格檢定制度之研究--以我國國民中學教師資格檢定為對象。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寶山譯(民83)。國家在危機中:美國的教育改革計畫。高雄:復文。
邱兆偉(民72)。能力本位師範教育的改革與批評。比較教育通訊,3期,14-17。
邱兆偉(民79)。師範教育改革之省思:美國經驗與我國途徑。教育文粹,20期,8-14。邱兆偉(民82)。美國教育改革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高強華(民85)。師資培育問題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高敬文(民79)。批判的反省與師資培育計畫。台灣省第一屆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157-17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民69)。我國師範院校設置輔系之研究報告。果利師範大學教育系出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民86)。師大概況。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編印。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民84)。中等學校各學科教師本科系及專門科目學分對照表修訂研究報告。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民85)。中等學校各學科教師本科系及專門科目學分對照表修訂後續工作成果報告。
國立教育資料館(民83a)。我國師範教育發展現況與評估之研究。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
國立教育資料館(民83b)。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參考資料彙編。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
許銘欽(民84)。析論日本師資培育之法令制度、課程規劃及分發任用辦法。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師範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張玉成、李宗薇、林永喜、林曼麗、林新發、徐超聖、黃秀霜、黃萬益、萬家春、劉湘川、劉錫麒、熊召弟、蔡義雄(民83)。迎向二十一世紀國民小學教師應具備之基本能力和素養。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委託研究。
張玉成、黃秀霜、李宗薇、林新發、徐超聖(民86)。國民小學教師應具備之基本能力及素養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學專業與師資培育,91-117。台北:師大書苑。
張如慧(民84)。民間團體國民中小學教育改革主要訴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春興(民73)。從多元標準檢討師範教育功能。教育資料文摘,14卷5期,39-43。
張春興(民74)。應否改革與如何改革--談師範教育觀念上的爭議。教育資料文摘,16卷5期,19-23。
張春興(民77)。莫再爭教育學分,應改革師範教育。聯合報,2月1日,第2版。
張春興、張芬芬、張景媛、湯維玲(民78)。中小學師資培育制度改革意見之調查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2期,23-48。張國財(民75)。是輕學重術嗎。中國論壇,22卷7期,21-23。
張德銳(民87)。師資培育與教育革新研究。台北:五南。
教育部(民83a)。大學法。
教育部(民83b)。大學法施行細則。
教育部(民84a)。教育部師資培育審議委員會設置要點。
教育部(民84b)。教師法。
教育部(民85a)。第六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
教育部(民85b)。教師法施行細則。
教育部(民86a)。修正大學法施行細則。
教育部(民86b)。修正師資培育法部份條文。教育部令,臺(八七)參字第八七O一八三一一號。
教育部(民86c)。師資培育法。
教育部(民86d)。師資培育法及相關法規選輯。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6e)。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教育部(民87a)。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87.9.30公佈。
教育部(民87b)。教育人員任用條例施行細則。
教育部(民87c)。教育部開會通知(87年5月25日)-研商「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資格檢定及教師實習辦法」。
教育部(民87d)。教師法施行細則。
教育部公報(民86)。修正大學法施行細則。
教育部公報(民87)。大學教育學程及師資設立標準修正條文。教育部公報,281。
教育部民國87年5月25日開會通知單之出席單位及人員。
教育部民國87年8月31日教育學程核准彙整表。
教育部函台(86)師(三)字八六O四一八九七號。「各師資培育機構行規劃及認定擬培育師資之專門科目事宜說明會」會議記錄。
教育部函台(86)師(三)字八六O四七一三五號。各類教育學程之科目及學分。
梁尚勇(民75)。如何提昇教師的專業知識與地位。師大校刊,259期,22-27。
郭玉霞、高政英合譯(民84)。明日的教師。台北:師大書苑。
郭為藩(民72)。能力本位教育與人文心理學在師範教育上的意義。載於黃光雄等編譯:能力本位師範教育,3-25。高雄:復文。
陳伯璋(民74)。潛在課程研究。台北:五南。
陳伯璋(民79)。師範教育的「迷思」與「反思」。人本教育札記,7期,10- 13。陳伯璋(民80)。我國師範政策與制度之發展與檢討。載於教育部中教司主編,世界各主要國家師資培育制度比較研究,141-162。
陳伯璋(民83)。中等學校教師修習教育專業科目及其學分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報告,未出版。
陳伯璋、陳柏達合譯(民67)。教育的過程。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陳芳慶(民77)。高中工藝教師學科專門能力需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奎熹(民77)。師範教育的調適與革新。台灣教育,446期,20-24。
陳奎熹(民84)。全國教育會議有關改進師資培育之建議評析。台灣教育月刊,533期,7-12。
陳英豪(民68)。中等學校教師暑期教育專業科目進修效果之研究。高雄師範學報,7期,376-416。
陳迺臣(民76)。由師院通識教育說起。台灣教育,440期,1-2。
陳舜芬(民80)。美國的師範教育。載於教育部中教司主編,世界各主要國家師資培育制度比較研究,1-24。台北:正中書局。
陳峰津(民71)。布魯納教育思想之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梅生(76)。明日師範教育。明日世界,149期,26-29。
單文經(民81)。課程與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湯維玲(民79)。我國中學師資培育專業教育課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湯維玲(民85)。反省取向的師資培育學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湯維玲(民86)。我國中學師資培育制度與專業教育課程。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教育資料集刊第二十二輯師資培育專輯,179-206。台北:教育資料館。舒緒緯(民86)。師資培育法制訂過程及其內涵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馮朝霖(民84)。教育學程發展檢討。國家政策雙周刊,127期,16-17。黃正鵠、戴嘉南(民66)。教育學系專業課程之評鑑。教育文粹,6期,32- 41。黃光雄(民72)。能力本位師範教育。高雄:復文。
黃光雄(民84)。我國師資培育的動向。師大校友雙月刊,277期,2-4。
黃政傑(民74)。教育與進步。台北:文景。
黃政傑(民75)。課程該何去何從?中國論壇,22卷7期,23-25。
黃政傑(民79)。對師範教育問題的省思。人本教育札記,7期,14-16。黃政傑(民80a)。教育理想的追求。台北:心理。
黃政傑(民80b)。教育理念革新。台北:心理。
黃政傑(民82)。展望師資培育新制。師說,64期,1-5。
黃炳煌(民75)。從理論觀點談師範教育問題。現代教育,1卷1期,91-107。黃炳煌(民77)。論「教育自由化」。現代教育,3卷1期,3-11。黃炳煌(民84a)。師資培育多元化後師資專業化可行方案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
黃炳煌(民84b)。高級中學以下及幼稚園教師資格檢定可行方案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
黃炳煌(民84c)。教師專業素質之提昇。教改通訊,12期,9-11。黃富順(民81)。論師資培育多元化問題。師說,46期,21-23。
楊思偉(民86)。日本實習輔導教師制度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楊深坑(民84)。英美德各國師資培育制度改革動向。技術與職業教育雙月刊,26期,10-15。
楊國賜(民76)。建立現代教師的專業知能與地位。師友,241期,1-2。
楊景堯、黃三吉、邱祖賢合編(民86)。教育法規。高雄:復文。
楊龍立(民84)。教師資格檢定辦法關鍵問題的探討。教育研究資訊,3卷2期,13-26。葉連祺(民86)。美國中小學師資檢覆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葉學志(民75)。中小學師資教育的檢討與展望。中央日報,9月28日,十五版。
詹棟樑(民86)。師資培育的理念與目標。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教育資料集刊第二十二輯師資培育專輯,41-58。台北:教育資料館。蓋浙生(民83)。師資培育應兼顧經師、人師的養成--我們對師資培育法的期待與建言。師說,66期,14-15。劉兆祐(民75)。「專業」與「專門」之間。中國時報,6月6日,第八版。
劉興漢(民77)。我國國中師資培養問題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1期,1-42。劉興漢(民79)。我國師範教育政策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3期,1-33。歐用生(民70)。課程研究方法論-課程研究的社會學分析。高雄:復文。
歐用生(民75)。日本小學師資培育課程。現代教育,1卷3期,129-138。歐用生(民83)。日本的實習教師制度。載於楊深坑、歐用生等著:各國實習教師制度比較,117-130。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民85)。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民86)。日本新制教育大學現況分析。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會務通訊,17,10-20。
蔡清華(民85)。美國師資教育學程的發展。屏東師院學報,9期,1-32。蔡清華(民86)。美國師資培育改革研究。高雄:復文。
鄭重信(民76)。師範教育。載於林清江主編,比較教育,534-582。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鄭湧涇(民83)。「師資培育法」對師範校院的定位平議。自立晚報,4月18日,第4版。
薛曉華(民84)。八0年代中期後台灣的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社會」的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鍾清漢(民82)。日本教育改革步驟與趨向。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等主編:邁向二十一世紀之教育改革,頁305-323。台北:師大書苑。
瞿立鶴(民73)。師範教育的革命--廢除師範院校共同必修科目。教育資料文摘,14卷5期,4-12。
瞿立鶴(民74)。把握契機,改造師範。教育資料文摘,16卷5期,8-16。
簡紅珠(民83)。師範生學科與學科教學的知識基礎。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多元化與師資素質,1-15。台北:師大書苑。
簡茂發、彭森明、李虎雄、黃長司、吳明清、吳清山、毛連塭、林來發、黃瑞榮、張敏雪(民85)。中小學教師基本素質之分析與評量專案研究計畫期中報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饒見維(民86)。師資培育的理念取向與典範之評析。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教育資料集刊第二十二輯師資培育專輯,59-84。台北:教育資料館。二、英文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for Teacher Education(1993) . Alternative Paths to Teaching : A Directory of Post-Baccalaureate Programs.Washington , DC: Author. ERIC 364550.
American Express Company(1999). Teach for America : program overview.
http://www.americanexpress.com/student/right/orgs/teach/teach.html.
Applegate, J.(1985). Preparation for middle school /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ing . In Burke, P. J. et al. , Career-Long Teacher Education .
Illinois & U. S. A.: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98-121.
Arends , R. & Winitzky , N. (1996) . Program structures and learing to teach . In F. B. Murray (Ed.), The teacher educator''s handbook (pp. 526-556).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Publishers (A publication sponsored by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for Teacher Education ).
Bestor , A. (1953). Educational Wastelands: The Retreat from Learning in
Our Public Schools. Urbana ,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
Bruner , J. S.(1963).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New York: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Bruner , J. S.(1966).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New York: W. W. North & Company , Inc.
Conant, J. B. (1963). The Education of American Teachers. New York:
McGraw-Hill.
Cruickshank, D. R. (1984). Model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America''s
Teachers. Phi Delta Kappa Educational Foundation.
Darling- Hammond ,L . & Berry B.(1988). The Evolution of Teacher
Policy. Santa Monica , CA:The Rand Corporation .
De Landsheere, G. (1985). Teacher Education: concepts.
In T. Husen & T. N. Postlethwaite (Eds.) ,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5002-5008.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1991). A Guide to the NTE biology and
general Science specialty area test. USA:ETS.
Feiman-Nemser, S.(1990). Teacher preparation: Structural and concept
alternative. In Houston, W. R.(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A Project of the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pp.212- 233). New York: Macmillan.
Feistritzer , C. E. & Chester , D. T. (1996). Alternative teacher certification:
A state-by-state analysis 1996. Washington , D. C. , CO: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Information.
Hartoonian, M.(1985) . Preparation for secondary school Teaching. In
P. J Burke,. et al. , Career-Long Teacher Education.(pp.122-143).
Illinois :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Howe, N. (1999). About Teach for America .
http://simon.cs.cornell.edu/Info/People/nihowe/personal/tfa-myview.html
Howey, K. R. & Zimpher, N. L.(1989). Profiles of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Alba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Keppel , F. (1963). Master of Arts in Teaching . In P. Woodring & J. Scanlon(Eds.), American Education Today .New York: McGraw
Hill Books Co.
Koerner , J. D. (1963). The Miseducation of American Teachers .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
Moehlman ,A.H.(1963). Comparative Educational Systems. New
York: The Center for Applied Research in Education , Inc.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Directors of Teacher Education &
Certification (1998).The NASDTEC Manual 1998-1999.
Ohio State(1999). Teacher Education and Licensure Standards.
http://www.ode.ohio.gov/www/tc/licensure.html.
Pearson, A. T. (1989).The Teache8r :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eacher
Education . New York & London : Routledge.
Raths , J . (1995). Teac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and standards. In
L. W. Anderson (Ed ) ,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pp. 561-565). Cambridge , UK: Pergamon .
Roth , R . A . & Pipho ,C. (1990) . Teacher education standards. In W. R .
Houston ,M. Haberman , & J. Sikula ( Eds ) ,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 pp.119-135 ) . New York : Macmillan .
Roth , R . A . (1996) . Standards for certification , licensure , and
accreditation . In J. Sikula , et al. ( Ed.) ,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2nd)(pp.242-278). New York : Macmillan .
Shulman ,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1-22.
Sikula , J.(1990).National Commission Reports of the 1980s.In W. R. Houston(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pp.72-82). NY : Macmillan .
Smith , D. C. (1987). Redesigning the curriculum in teacher education. In
Magrath, C.P. , Egbert, R. L.& Associates , Strengthing teacher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 87-96.
Smith , J. E. (1991). The alternate route: Flaws in the New Jersey pla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9(3),32-36。
Teach for America.(1991a). Teach for America:Crops member handbook
1991-92. New York , NY:Author. ERIC 338622.
Teach for America.(1991b). Teach for America:Program summary 1991-
92. New York , NY:Author. ERIC 338582.
Teach for America.(1999a). Our History.
http:www.teachforamerica.org/apply/history.html.
Teach for America.(1999b).Statistics.
http:www.teachforamerica.org/2apply/stats.html.
Teach for America.(1999c). Overview.
http:www.teachforamerica.org2/apply/overview.html.
The Carnegie Forum on Education and the Economy(1986). A Nation
Prepared : Teachers for the the 21st Century . New York : Author .
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1999a).
NCATE Standards. http://www.ncate.org/about/stdi.html.
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1999b).
NCATE Constituent Members.
http://www.ncate.org/general/conslist.html.
Tryneski , J . (1996) . Requirements for Certification of Teachers ,
Counselors ,Librarians , Administrators for Elemem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61st ed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Zeichner, K. & Tabachnick, B. R. (1991). Reflections on reflective 32 Teaching .In B. R. Tabachnick & K. Zeichner,(Eds.) .Issues and Practices in Inquiry-Oriented Teacher Education.
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Zeichner, K.(1983).Alternative paradigms of teacher education .
Journal of Tacher Education, 34(3), 3-9.
三、日文
一九八五年日本教育年鑑。東京:ぎようせい。
一九九三年日本教育年鑑。東京:ぎようせい。
山田昇(1994)。戰後日本教員養成史研究。東京:風間。
兼子仁等編(1995)。教育小六法。東京:學陽。
新堀通也編(1986)。教員養成の再檢討。東京:教育開發研究所。
若井彌一(1989a)。臨時教育審議會の答申。教職研修,創刊200號記念臨時增刊號。
若井彌一(1989b)。教員養成課程認定の基準。教職研修,創刊200號記念臨時增刊號。
若井彌一(1989c)。中央教育審議會‧教育職員養成審議會の答申‧建議。教職研修,創刊200號記念臨時增刊號。
平田宗史(1989)。教員認定課程。教職研修,創刊200號記念臨時增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