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丁樹範,中共軍事思想的發展(一九七八-一九九一)(台北:唐山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九月初版)。
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編,中國台灣問題(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九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編輯室主編,中國外交概覽一九九○,(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一九九○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編輯室主編,中國外交概覽一九九一,(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編輯室主編,中國外交概覽一九九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編輯室主編,中國外交概覽一九九三,(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編輯室主編,中國外交概覽一九九五,(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編輯室主編,中國外交概覽一九九四,(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主編,中國外交一九九六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初版)。
王懷安等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全書(吉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年六月第四次印刷)。
包宗和,「現階段『一個中國』的詮釋」,收錄於包宗和主編,時事導論:內政、外交與兩岸關係(台北:永杰文化出版股份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初版一刷)。
曲明,二○一○年兩岸統一:中共邁向海權時代(台北:九儀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八月,初版一刷)。
朱銳總編,中國政府工作概要(北京:新華書局,一九九一年)。
行政院大陸工作委員會編,兩岸直航的問題與展望(行政院大陸工作委員會發行,民國八十一年九月十九日)。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辜汪會談』四項協議全文」,收錄於大陸工作參考資料(第一冊大陸政策重要聲明及文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行,民國八十七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中共一九九二年對台工作會議文件分析『當前台灣局勢和兩岸關係形勢』」,收錄於大陸工作參考資料(第二冊中共對台政策重要聲明及文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行,民國八十七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中共內部密件所闡明的『對台工作』」,收錄於大陸工作參考資料(第二冊中共對台政策重要聲明及文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行,民國八十七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中共副總理錢其琛於美國外交政策協會講話中有關對台政策部分」,收錄於大陸工作參考資料合訂本(第二冊中共對台政策重要聲明及文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行,民國八十七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於新年茶會發表『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重要講話」,收錄於大陸工作參考資料合訂本(第二冊中共對台政策重要聲明及文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行,民國八十七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中共發表『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收錄於大陸工作參考資料(第二冊中共對台政策重要聲明及文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行,民國八十七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李總統登輝先生在國家統一委員會第十次全體委員會議講話:讓炎黃子孫昂首屹立」,收錄於大陸工作參考資料(第一冊大陸政策重要聲明及文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行,民國八十七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國家統一委員會界定『一個中國』的涵意」,收錄於大陸工作參考資料(第一冊大陸政策重要聲明及文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行,民國八十七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國家統一綱領」,收錄於大陸工作參考資料合訂本(第一冊大陸政策重要聲明及文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行,民國八十七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中共外交部就美國政府宣布允許李總統進行所謂『私人訪問』一事發表聲明」,收錄於大陸工作參考資料合訂本(第二冊中共對台政策重要聲明及文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行,民國八十七年)。
吳新興,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台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一九九五年八月)。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三年八月,第七版)。
宋時輪,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及其發展(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李文志等合著,劇變中的亞太與兩岸關係(台北:業強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
李明,南北韓政經發展與東北亞安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七年三月,初版一刷)。
李啟明,孫子兵法與現代戰略(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八年八月初版)。
李登輝,台灣的主張(台北:遠流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日,初版一刷)。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二年十二月,第八版)。
林弘展,中國人民解放軍:X檔案(台北:本土文化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六月十五日)。
林正義,「台灣安全的戰略」,收錄於謝淑媛編著,台海安全情報:透視兩岸戰備攻防實力(台北:玉山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元月,初版一刷)。
林孝誠、康元水、李海順、侯章勝編,軍隊財務管理二○○題(北京:海事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政大選舉研究中心,「民眾對千島湖事件及兩岸關係的看法」民意調查報告書(台北:政大選舉研究中心出版,一九九四年)。
政大選舉研究中心,「民眾對當前兩岸關係的看法」民意調查報告書(台北:政大選舉研究中心出版,一九九五年)。
柏克市場研究顧問有限公司,「民重對當前兩岸關係的看法」民意調查報告書(台北:柏克市場研究顧問有限公司出版,一九九六年)。
胡鞍鋼,挑戰中國(台北:新新聞出版杜,一九九五年)。
海軍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九月)。
翁明賢等編著,二○一○中共軍力評估(台北:麥田出版社,民國八十七年,初版)。
翁明賢等編著,未來台海衝突中的美國(台北:麥田出版社,民國八十七年一月,初版一刷)。
高孔廉,兩岸經濟現狀與展望(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民國八十二年三月)。
高長、蔡慧美,「海峽兩岸投資與貿易關係研究」,收錄於黃天中、張五岳合編,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四月,初版)。
國防部主編,中華民國八十二-八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三年三月,初版)。
國防部主編,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文化公司,一九九六年五月)。
國防部主編,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文化公司,一九九八年五月)。
國防部史正編譯局譯,亞太安全譯文彙輯Ⅱ(台北:國防部史正編譯局,民國八十六年)。
國家統計局編,九八中國發展報告(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月第一版)。
張召忠,海洋世紀的沖擊二十一世紀中國與世界叢書(台北:忠信出版社,一九九○年)。
張保民編,中國大陸研究基本文件(台北:人間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一月)。
張榮豐,台海兩岸經貿關係(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出版,一九八九年五月)。
郭傳濤,人民戰爭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陳力,戰略地理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一九九○年)。
陳春山,兩岸經貿政策解讀(台北:月旦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七月)。
陳崇北、秦曉松、梁曉秋,威懾戰略(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陳德昇,兩岸政經互動、政策解讀與運作分析(台北:永業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六月)。
陳鴻瑜著,南海諸島之發現、開發與國際衝突(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八十六年,初版)。
鈕先鍾,國家戰略論叢(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三年四月)。
Beaufre, Ander著,鈕先鍾譯,戰略緒論(台北:軍事譯粹社,民國六十九年三月)。
黃鳳碩,綜合國力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楊旭華、蔡仁照,軍事威懾學概論(山西:書海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楊志恆等合著,我國應有的南海戰略(台北:業強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初版)。
當代中國財政(上)(北京:中國杜會科學出版杜,一九八八年)。
當代中國財政(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詹滿容等著,亞太集體安全體系之建構與我國扮演之角色(台北:行政院研究考核委員會,一九九六年六月)。
鄭文翰主編,軍事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月)。
嚴宗大,「終止動員戡亂後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收錄於趙春山編,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台北:民主基金會出版,一九九一年十一月)。
二、期刊及論文
「中共領導人及對台負責人談兩岸『三通』」,瞭望週刊(海外版),一九九一年第二十三期(一九九一年六月十日)。
「關於建國以來檔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新華月報(北京),總第四四○期(一九八一年七月三十日)。
丁樹範,「中共軍隊的生產工作與國防預算」,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八卷第五期(民國八十四年五月)。丁樹範,「中共精簡軍隊的內容、性質與未來」,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五卷第九期(民國八十一年九月)。丁樹範,「全球國防工業的調整、中共軍事現代化、與兩岸關係」,中共研究(台北),第三十卷第十二期(一九九六年十二月)。
丁樹範,「當前台灣海峽兩岸軍事情勢之分析」,問題與研究(台北),第三十一卷第八期(民國八十一年八月)。少華,「中共國防費遞升原因探討」,中共研究(台北),第三十三卷第四期(一九九九年四月)。
世界銀行,「二O二O年中國:新世紀的發展與挑戰」,海峽評論,第八十九期(一九九八年五月)。朱松柏,「中共與南北韓關係的現況與展望」,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四十卷第三期(民國八十六年三月)。朱松柏,「列強交叉承認南北韓的構想與實際」,問題與研究(台北),第二十二卷第十期,(民國七十二年十月)。朱松柏,南北韓和談經過及其統一展望,國家統一委員會委託研究(民國八十一年二月二十日)。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民眾對兩岸關係的看法(一)」,一九九八年六月。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八十七年民眾對大陸政策及兩岸關係的看法綜合分析」,一九九九年二月。<http://www.mac.gov.tw/pos/880317/8803dig.ht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眾對當前兩岸關係之看法(民國八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至十月二日)」結果摘要,<http://www.mac.gov.tw/pos/871022s/kw.ht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意調查(民國八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至四月一日)『民眾對當前兩岸關係之看法』結果摘要」,<http://www.mac.gov.tw/pos/8804/po8804ch.ht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兩岸『三通』政策說明」,<http://www.mac.gov.tw/mlpopicy/861017.ht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辜汪會晤後民眾對當前兩岸關係之看法(民國八十七年十月二十二日至十月二十六日)」結果摘要,<http://www.mac.gov.tw/pos/871107/kw2.ht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大陸工作簡報(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行,民國八十五年五月五日)。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兩岸經濟統計月報(台北),第五十八期(民國八十六年六月)。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兩岸經濟統計月報(台北),第六十五期(民國八十七年一月)。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港澳月報(台北),民國八十八年三月)。
吳文程,「台灣政治轉型理論分係架構的探討」,東吳政治學報(台北),民國八十四年。吳建德,「兩岸軍事戰略發展之比較研究」,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二十二卷第十期(民國八十五年十月十五日)。吳玲君,「亞太安全理事會與台灣角色」,國家政策雙週刊(台北),第一七三期(一九九七年九月十六日)。
吳嘉寶,「北京對台的『局部戰爭』構想」,明報月刊九五年八月號,(一九九五年八月一日)。
宋德星,「冷戰後東北亞安全形勢的變化」,現代國際關係(北京),一九九八年第九期(總第一○七期),(一九九八年九月二十日)。
宋鎮照,「台海兩岸與東南亞國家之關係策略」,問題與研究(台北),第三十五卷第五期(民國八十五年五月)。李大光、李莉,東北亞安全形勢特點及走向」,現代國際關係(北京),一九九八年第六期(總第一○四期),(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十日)。
李明,「北韓領導權轉移和兩韓關係」,問題與研究(台北),第三十四卷第二期,(民國八十四年二月)。李明峻,「南中國海的國際關係:中國威脅論與東協」,東南亞季刊(南投),第二卷,第二期(民國八十六年四月)。
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中華民國委員會會訊,第一期(民國八十六年九月)。
林文程,「中共對信心建立措施的立場及作法」,信心建立措施與國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綜合研究所戰略與國際研究所,一九九九年六月)。林文程,「後冷戰時期亞太安全體系之建構:東協區域論壇之成立與遠景分析」,「後九七兩岸三地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高雄市政府主辦,民國八十六年五月三十一日)。
林正義,「台灣與澳洲、東協的合作安全關係」,國家政策雙週刊,第一四六期(一九九六年九月三日)
林正義,「歐洲及亞洲信心暨安全建立措施之研究」,理論與政策(台北),第四十七期,一九九八年。林碧炤,「武器管制的回顧與展望」,美歐季刊(台北),第十二卷第三期(民國八十六年秋季號)。金達中,「分裂國家尋求統一之路:韓國經驗之分析」,問題與研究(台北),第三十四卷第二期,(民國八十四年二月)。柳平,「軍隊改革的一些內幕」,中國之春,第三期(一九八三年五月)。
唐天日,「一個不祥的信號--評美日安保體制的蛻變」,瞭望新聞週刊,第十八期,一九九六年四月二十九日。
夏立平,「亞太地區的安全環境與軍備控制」,亞太研究(北京),一九九二年三月。
徐本欽,「中共對南海的戰略思想與利益」,東南亞季刊(南投),第二卷第四期(民國八十六年十月)。高長,「九七後在港陸資企業來台投資問題評議」,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二十三期第四卷(民國八十六年四月)。高朗,「台灣重返政府間國際組織策略之檢討」,理論與政策(台北),第九卷第一期(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高朗,「東亞戰略新形勢下的美國與台灣關係」,美歐月刊(台北),第九卷第七期(一九九四年七月)。高朗,「評析近十年來兩岸外交競賽(1988-1997)」,理論與政策(台北),第十二卷第三期(一九九八年九月)。專題報導,「TMD威力厲害」,亞洲週刊,一九九九年一月三十一日。<http://www.yzzk.com/yz/199905/5ae1b.htm.>
專題報導,「美台導彈聯防北京大反擊」,亞洲週刊,一九九九年一月三十一日。<http://www.yzzk.com/yz/199905/5ae1a.htm.>
張大林,「日美同盟向何處去」,國際問題研究(北京),一九九六年一月。
張中勇,「兩岸合作共同打擊犯罪的可行方案」,國家政策雙週刊,第一四四期(一九九六年八月六日)。
張保民,「北京為何堅持統一?」,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二十二卷第一期(民國八十五年一月十五日)。強塞,「生機勃勃,充滿活力:改革開放中的中國經濟」,求是(北京),一九九五年第十九期(一九九五年十月)。
郭臨伍,「信心建立措施與台灣海峽兩岸關係」,戰略與國際研究(台北),第一卷第一期(一九九九年一月)。陳一新,「中、美兩國關係的延續性與變遷性」,美歐月刊(台北),第十卷第二期(一九九五年二月)。陳佳吉,「解嚴後我國政黨規範之研究」,復興崗學報(台北),第六十期(民國八十六年六月)。陳性桂,「韓國的統一政策」,第七屆中韓學術會議論文集(民國七十六年六月)。
陳欣之,「東協諸國對『中國威脅論』的看法與回應」,問題與研究(台北),第三十五卷第十一期(民國八十五年十一月)。陳偉軍,「軍方將領要求大幅增加軍費,江澤民、李鵬表態支持防不測」,廣角鏡(香港),第二二一期(一九九一年二月)。
陳德昇,「兩岸第二次台北會談述評」,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卷第八期(民國八十三年八月)。
黃庭煒、楊明杰,「蘇俄巨變後的國際情勢」,現代國際關係(北京),第三十三期(一九九二年一月二十九日)。
楊永明,「從戰略模糊到三不政策」,理論與政策(台北),第十二卷第四期(一九九八年十二月)。
楊志恆,「中共發表國防白皮書之評析」,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二十四卷第八期(民國八十七年八月)。
楊念祖,「中共軍事演習對台灣的影響與意義」,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二十一卷第十二期(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
董顯堂,「俄羅斯對華政策:基點與措施」,社會科學探索(長春),一九九六年一月。
廖文中,「從中共觀點看南海與南沙群島問題」,中共研究(台北),第三十卷,第五期(一九九六年五月)。趙中生,「後冷戰時期亞太地區政治情勢分析」,國防雜誌(台北),第九卷第八期(民國八十三年二月)。趙建民,「中共對台獨因素的互動解釋」問題與研究(台北),第三十五卷第三期(民國八十五年三月)。趙綺娜,「一九四○年代美國外交政策中的台灣戰略地位」,美國研究(台北),第十二卷第一期(一九八二年三月)。趙曉春,「中國威脅論對我國周邊環境的影響及有關對策」,國際關係學院學報(北京),一九九五年二月。
劉化綿,「試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軍事經濟」,軍事經濟研究(武漢),第一期(一九九三年一月)。
魯競,「江澤民主政後中共外交走向分析」,中共研究(台北),第三十卷第三期(一九九六年三月)。蕭朝琴,「後冷戰時期中共對亞太軍事威脅:南沙領土爭議」,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二十五卷第二期(民國八十八年二月)。羅建元,「對李登輝總統兩岸關係六大主張的體認」,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二十一卷第六期(民國八十四年六月)。
邊裕淵,「九七後香港經濟前景之分析」,中共研究(台北),第三十一卷第六期(一九九七年六月)。
三、報紙
人民日報(北京),一九九一年五月五日,第一版。
人民日報(北京),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七日,第一版。
人民日報(北京),一九九七年三月一日,第四版。
人民日報(北京),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五日,第一版。
人民日報(北京),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第一版。
人民日報(北京),一九九五年一月三十一日,第一版。
人民日報(北京),一九九五年八月二日。
人民日報(北京),一九九六年一月三十一日,第一版。
人民日報(北京),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第一版。
人民日報(北京),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三十日,第一版。
人民日報(北京),一九九六年十月十九日,第二版。
人民日報(北京),一九九六年四月二十七日,第一版。
人民日報(北京),一九八四年十月十七日,第二版。
人民日報(北京)一九九三年五月二十七日,第六版。
大公報(香港),一九九九年五月十七日,第二版。
大公報(香港),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八日,第五版。
大公報(香港),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八日,第A六版。
中央日報(台北),一九九七年五月二日,第七版。
中央日報(台北),一九九七年四月一日,第三版。
中央日報(台北),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日第二版。
中央日報(台北),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日第四版。
中央日報(台北),一九九九年五月十九日,第九版。
中央日報(台北),一九九九年五月十五日,第七版。
中央日報(台北),一九九九年四月十六日,第一版。
中央日報(台北),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一日,第八版。
中央日報(台北),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日,第二版。
中央日報(台北),一九九八年三月九日,第四版。
中央日報(台北),一九九八年三月二十三日,第二版。
中央日報(台北),一九九五年四月九日,第二版。
中央日報(台北),一九九五年四月九日,第二版。
中國時報(台北),「江澤民訪日新聞專輯背景文件」。http://www.chinatimes.com.tw/report/japan/01-1.htm.>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年九月二十四日。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年四月二十六日,第十一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七年,十月九日,第三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第二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七年十月二日,第一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七年三月三日,第九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七年五月四日,第四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七年六月二十四日,社論。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九年一月十四日,第三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九年一月六日,第三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九年二月十四日,第一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九年三月三日,第五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一日,第四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九年五月十五日,第十四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九年四月七日,第十四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九年四月十六日,第十四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八年一月九日,第四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八年七月十五日,第二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八年九月十九日,第一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第七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第十四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第二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第四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第一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七日,第六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二日,第一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六日,第三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九日,第十四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六日。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一日,第十四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八年十月十五日,第八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十八日,第四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五年八月一日,第十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五年八月三日,第十一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五年十月四日,第一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五年十月四日,第一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五年六月一日,第四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六年九月五日,第一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六年二月八日,第一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一日,第二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六年三月十九日,第十八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六年三月十六日,第二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六年三月十六日,第二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六年三月三十日,第一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六年三月六日,第一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六年六月二十一日,第九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六年四月十一日,第九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六年四月十八日,第一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六年四月十八日,第十一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四年七月十三日,第十四版。
中國時報(台北),一九九四年九月十日,第十一版。
文匯報(香港),一九九六年四月二十六日。
文匯報(香港),一九九四年一月十四日,第A二版。
台灣日報(台北),一九九年九月一日,第七版。
自由時報(台北),一九九七年六月十二日,第四版。
自由時報(台北),一九九三年八月三十一日。
自由時報(台北),一九九五年三月十日,第四版。
自由時報(台北)一九九五年一月二十五日。
自立晚報(台北),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青年日報(台北),一九九六年二月二十六日。
信報(香港),一九九九年二月二十六日,第七版。
解放軍報(北京),一九九六年三月八日,第四版。
聯合報(台北),一九九七年一月三十日,第八版。
聯合報(台北),一九九七年十月三十一日,第十版。
聯合報(台北),一九九九年一月十八日,第十三版。
聯合報(台北),一九九九年一月十六日,第十三版。
聯合報(台北),一九九八年二月十日,第一版。
聯合報(台北),一九九八年五月十九日,第七版。
聯合報(台北),一九九八年四月十九日,第十版。
聯合報(台北),一九九五年一月三十一日,第二版。
聯合報(台北),一九九五年一月三十日,第二版。
聯合報(台北),一九九五年五月二十四日,第八版。
聯合報(台北),一九九六年三月三十日,第一版。
聯合報(台北),一九九六年四月十一日,第九版。
貳、英文部分
一、專書:
" China''s Military Expenditure," in Military Balance 1995~1996(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he Institute of Strategic Studies, October 1995)。
Acharya, Amitav, ASEAN Regional Forum: Confidence Building (Ottawa: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February 1997).
Borawski, John, "The World of CBMs," in John Borawski(ed.), Avoiding War in the Nuclear Age: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for Crisis Stability(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86).
Cline, Ray S., The Power of Nations in the 1990s: A Strategic Assessment (Lanham, Maryland: University of American Press Inc; 1994).
DOCUMENT OF THE STOCKHOLM CONFERENCE (Stockholm, 19 September 1986). <.http://www.osceprag.cz/docs/csbmfsc.htm>
Document of the Stockholm Conference, CSCE/SC 9.
Dreyer, June Teufel, "A History of Cross-Strait Interchange," James R. Lilley and Chuck Downs ed., Crisis in The Taiwan Strait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1997).
Fry, John, The Helsinki Process: Negotiating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1993).
Halperin, Morton H., The Taiwan Straits Crisis of 1958 (Santa Monic: Rand Corporation Research Memorandum, 1966).
Huang, Alexander-Chieh, "Taiwan''s View of Military Balance and the Challenge it Presents," James R. Lilley and Chuck Downs ed., Crisis in the Taiwan Strait, (Washington, D.C.:NDU Press, 1997).
Hufbauer, Gary Clyde, and J. Schott, Economic Sanctions Reconsidered(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5).
IMF, World Outlook (New York: IMF, April 1996).
Kramer, Gerald H., and Joseph Hertzkerge, "Formal Theory," in Fred I. Greenstein and Nelson W. Polsby,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Strategies of Inquiry, vol.7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75).
Krehbiel, Carl C., Confidence-and Security-Building Measures in Europe: The Stockholm Conference (New York: Praeger, 1989).
Krepon, Michael, (eds), A Handbook of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for Regional Security, 2d ed. (The Henry L. Stimson Center, January 1995).
Krepon, Michael, Dominiqe M. McCoy, and Mattaw C. J. Rudolph (eds.), A Handbook of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for Regional Security(Washington, D.C.: The Henry L. Stimson Center, 1993).
Liu Huaqiu and Zheng Hua,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in Asia," in Michael Krepon, ed., Chinese Perspective on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Washington, D.C.: The Henry Stimson Center, Report No.23, May 1997).
Military Balance 1994-1995 (London: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1994).
Pederson, Susan M., and Stanley Weeks, "A Survey of Confidence and Security Building Measures," in Ralph A. Cossa ed., Asia Pacific Confidence and Security Measures, Significant Issues Series,vol.17,no.3(Washington,D.C.: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95).
Rethinking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Adelphi Paper 307 (London: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1996), pp.24-27.
Schelling, Thomas C., The Strategy of Conflic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ourth Printing, 1970).
Sharp, Jane M. O., "Conventional Arms Control in Europe," in SIPRI Yearbook 1991
SIPRI Yearbook 1991: World Armaments and Disarma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SIPRI Yearbook 1993: World Armaments and Disarma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SIPRI Yearbook 1995: Armament, Disarmamen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VIENNA DOCUMENT 1990 (Vienna, 17 November 1990),<.http://www.osceprag.cz/docs/csbmfsc.htm.>
VIENNA DOCUMENT 1992 (Vienna, 4 March 1992), <.http://www.osceprag.cz/docs/csbmfsc.htm.>
VIENNA DOCUMENT 1994 (Vienna, 28 November 1994), <.http://www.osceprag.cz/docs/csbmfsc.htm.>
Xia Liping,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View Toward CBMs," in Michael Krepon, ed., Chinese Perspective on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Washington, D.C.: The Henry Stimson Center, Report No.23, May 1997).
二、期刊及論文
"A Survey of China," The Economist, November 28, 1992.
"Chairman''s Statement: The First Meeting of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Thailand, 25 July 1994, <http://www.asean.or.id/politics/pol-ARF1.htm.>
"Chairman''s Statement: The Second Meeting of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Brunei, 1 August 1995, <http://www.asean.or.id/politics/pol-ARF2.htm>.
"CSCAP CHARTER AND STRUCTURE," <http://coombs.anu.edu.au/Depts/RSPAS/AUSCSCAP/Cascap.html>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Australia," <http://wwww.dfat.gov.au/arf/arf_1_confid.html, 1998/4/8>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Australia," <http://wwww.dfat.gov.au/arf/arf4.hml, 1998/4/10>.
"Military Aspects Security," <http://www.osceprag.cz/docs/csbmfsc.htm>
"The Decade for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http://www.stimson.org/cbm/decade.htm>
"The Security Situation in The Taiwan Strait,"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pp.1-2., <http://www.defenselink.mil/pubs/twstrait-02261999html>
"The United States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 ,"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pp.1-32., <http://www.defenselink.mil/pubs/easr98/.>
"What are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PP.1-4., <http://www.stimson.org/cbm/cbmdef.htm>.
<http://www.osceprag.cz/news>
<http://www.stimson.org/cbm/cbmdef.htm>
<http://www.stimson.org/cbm/china/crplus.htm.>
<http://www.stimson.org/pub/stimson/cbm/cbmdef.htm>
Aellen, Kenneth W., "Military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A paper prepared for the Conference on Building New Bridges for a New Millennium, (Sponsored by The Public Policy Institut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December 6-7, 1998).
Amri, Zain, "ASEAN Regional Forum: Towards Cooperative or Collective Security in the Asia-Pacific?," Asian Defense Journal, (Sep, 1994).
Anonymity, "ASEAN Forum Leaves the Big Issues on Hold," Jane''s Defense Weekly, Vol. 26, No.5, (July 31, 1996).
Chalmers, Malcolm, "Openness and Security Policy in Southeast Asia," Survival, Vol.38, No.2, (Autumn 1996).
Choi, Kang, "Inter-Korean Confidence-Building", Asian Perspective, Vol.20, No.2, (Fall-Winter 1996).
Cohen, Jerome Alan, "A China Policy forth Next Adminstration," Foreign Affairs, Vol.55, No.1(Oct. 1976).
Editorials, "A Body of Many Parts: In Promoting Regional Security, ARF Must be Open to All Players," Asiaweek, Vol.22, No.32(August 9, 1996).
Extract from FSC/Journal No.49, Annex 1 (adopted in Rome 1 December 1993), <http://www.osceprag.cz/docs/csbmfsc.htm>
Foot, Rosenary, "Chinese-Indian Relations and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Confidence: Implications for the Asia-Pacific," The Pacific Review, Vol.9, No.1.
Harding, Harry, "Prospects for Cooperative Security Arrangement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n Studies, Vol.13, No.3, (Fall 1994).
Holst, Johan Jorgen,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Survival, Vol.25, No.1, (January/ February 1983), pp.14.
Jencks, Harlan W., "People''s War under Modern Conditions, Wishful Thinking, National Suicide, or Effective Deterrent?," The China Quarterly, No. 98(Jane 1984).
Joffe, Ellis, "People''s War under Modern Conditions: A Doctrine for Modern War," The China Quarterly, No.112(December 1987).
Kruzel, Joseph J., "From Rush-Begot to the START: The Lessons of Arms Control," Orbis, Vol.30, No.2, (Spring, 1986).
Lee, Yen S., "Is China the Potential Enemy of the U. S.?," Chinese American Forum, Vol. 11, No.2(October 1995).
Lieberthal, Kenneth G., "Cross-Strait Rel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PRC after the Fifteenth Party Congress: Reassessing the Post-Deng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rospects," February 19-20, 1998.
Lin, Chong-Pin, "The Military Balance in the Taiwan Straits," The China Quarterly 1996.
Mack, Andrew, "Confidence- and Security- Building Measures and Military Security," Disarmamnet: A Periodic Review by the United Nations, Vol.13, No.3, (1990).
Niksch, Larry A., "North Korea''s Campaign to Isolate South Korea," Korea and World Affairs, Vol.19, No.1 (Spring, 1995).
Prager, Karsten, "China: Waking Up to the Next Superpower," Time, Vol.147, No.13, (March 25, 1996).
Sarah, Walkling, "CSCE Summit Reflects Unity, Disputes over Security Issues," Arms Control Today, Vol.25, No.1, ( Jan 1995).
Segal, Gerald, "As China Grows Strong," International Affairs, No.2(Spring 1988).
Shambaugh, David, "Growing Strong: China''s Challenge to Asian Security," Survival, Vol. 36, No. 2 (Summer 1994).
三、報紙
"Vienna Document 1992," U.S. Department of State Dispatch, Vol.3, Supplement No.3 (July 1992).
Bush, Georg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elsinki Final Act," U.S. Department of State Dispatch (Washington), Vol.3, (Sep 1992), pp.1-2.
Clinton, Bill, ? Summit of the Council on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Dispatch (Washington), Vol.5, No.50, (Dec 12, 1994).
Lachica, Eduardo, "Beijing Protests U.S. Naval Presence," The 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 March 13, 1996.
Talbott, Trobe, "The OSCE''s Role in Building an Undivided Europ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Dispatch (Washington), Vol.6, No.50-52, (December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