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45.223) 您好!臺灣時間:2023/05/29 00: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葉森益
研究生(外文):Shen-yi Yeh
論文名稱:斗六丘陵頭嵙山層之沈積環境
論文名稱(外文):Depositonal environment of the Toukoshan Formation, Douliu Hill
指導教授:袁彼得袁彼得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eter B. Yu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海洋地質及化學研究所
學門:自然科學學門
學類:海洋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9
畢業學年度:8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4
中文關鍵詞:斗六丘陵頭嵙山層沈積環境
外文關鍵詞:Douliu HillToukoshan FormationDepositonal environ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45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為詳細了解頭嵙山層的沈積環境的變化,本研究選取斗六丘陵的三條剖面,進行岩相、古水流及岩象分析,以重建本研究區域之古沈積環境。
由野外露頭的觀察結果,綜合岩性、沈積構造、生物擾動及其他特徵等,共可辨識出二十一種岩相及六種岩相組合,每一岩相組合則反應不同之沈積環境,分別為深水式礫石質辮狀河、砂質辮狀河、曲流與氾濫平原、潮坪、潮汐水道和濱面等六種沈積環境。
岩象分析結果發現,板岩屑含量有由下往上逐漸增加的趨勢。其中,梅林溪剖面從0.7%增加到12.0%;尖山坑溪剖面從0.3%增加到16.0%,代表沈積物的來源從西部麓山帶的沈積岩區,逐漸涵蓋到中央山脈的板岩區。反映了前陸盆地形成的過程之中,造山帶的剝蝕歷史。古水流的分析結果亦支持沈積物供應區來自造山帶,主要古水流為由東向西北、西或西南。
由沈積物組成中的板岩屑含量變化,可作出研究區域的地層對比:結果顯示,本研究區域的沈積環境大致呈現一由下往上、由南往北逐漸變淺的趨勢。
深水式礫石質辮狀河沈積環境為斗六丘陵的火炎山礫岩的特色,其最大特徵為,伴隨有氾濫平原的沈積,推測主河道的河床和周圍河岸可能有高達3公尺以上的高度差。
沈積物的供應量及區域構造作用所造成的河流均夷剖面的改變,是影響本研究區域沈積物的堆積型態及其分佈的因素之一。

目 錄
摘要I
目錄II
圖表目V
第一章、緒 論 1
1-1、前言 1
1-2、前人研究 2
1-2-1、地層命名 2
1-2-2、沈積環境及其它 2
1-3、研究區域 4
1-3-1、研究目的及研究區域 4
1-3-2、現生沈積環境 9
1-4、研究方法 11
第二章、岩相分析 12
2-1、礫岩相 12
2-2、砂岩相 14
2-3、砂泥互層岩相 17
2-4、粉砂、泥岩相 18
第三章、岩相組合及沈積環境 20
3-1、河流環境 20
3-1-1、深水式礫石質辮狀河(FA1) 20
3-1-2、砂質辮狀河(FA2) 22
3-1-3、曲流及氾濫平原(FA3) 24
3-2、海岸環境 24
3-2-1、潮坪(FA4) 26
3-2-2、潮汐水道(FA5) 26
3-3、淺海環境 26
3-3-1、濱面(FA6) 28
3-4、綜合解釋 28
第四章、岩象及古水流分析 32
4-1、岩象分析 32
4-1-1、顆粒成分 32
4-1-2、分析結果 33
4-2、古水流分析 36
第五章、討論 37
5-1、地層對比及沈積環境演化 37
5-2、與八卦丘陵頭嵙山層沈積環境之比較 42
5-3、深水式礫石質辮狀河 47
5-4、沈積環境差異之探討 50
5-4-1、全球海水面變化的影響 50
5-4-2、沈積物供應之影響 51
5-4-3、區域的構造變化 51
第六章、結論 52
參考文獻 55
附錄一、梅林溪剖面地層柱狀圖63
附錄二、尖山坑溪剖面地層柱狀圖76
附錄三、松柏坑溪剖面地層柱狀圖85
附錄四、照片說明93
圖表目
圖目
圖1-1、研究區域地質圖及剖面位置圖 5
圖1-2、梅林溪剖面地理位置及層位位態分佈 6
圖1-3、尖山坑溪溪剖面地理位置及層位位態分佈 7
圖1-4、松柏坑溪剖面地理位置及層位位態分佈 8
圖1-5、濁水溪河道沈積物粒徑分布 10
圖3-1、深水式礫石質辮狀河岩相組合(FA1)地層柱狀圖 21
圖3-2、砂質辮狀河岩相組合(FA2)地層柱狀圖 23
圖3-3、曲流及氾濫平原岩相組合(FA3)地層柱狀圖 25
圖3-4、潮坪(FA4)岩相組合;入潮口(FA5)岩相組合地層柱狀圖 27
圖3-5、濱面岩相組合(FA5)地層柱狀圖 29
圖3-6、岩相組合及沈積環境示意圖 30
圖5-1、各剖面間沈積環境對比 38
圖5-2、沈積環境演化示意圖 39
圖5-3、八卦丘陵地層對比圖 45
圖5-4、深水式礫石質辮狀河之沈積模式示意圖 48
表目
表2-1、岩相代號、岩性沈積構造及解釋13
表4-1、沈積物計點結果及組成成分表 34
表4-2、沈積物計點結果及組成成分所佔百分比 35
表5-1、八卦丘陵岩象計數結果 43
表5-2、八卦丘陵中各沈積物所佔之百分比 44

何春蓀(1975)台灣地質概論-台灣地質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台北,共153頁。
何春蓀(1986)台灣地質概論-台灣地質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增訂第二版),台北,共163頁。
林朝棨(1933)關於台灣產哺乳類化石的產出狀態:台灣地學記事,第四卷,第5-6期,第39-41頁
林朝棨(1963)台灣之第四紀。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灣文獻」,第十三卷,第三期,第13-30頁。
林朝棨、周瑞燉(1974)台灣地質。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共450頁。
柯炯德(1997)三義台地、大度台地及八卦台地地區頭嵙山層之沈積環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90頁。
耿文溥(1986)台灣中部竹山及嘉義間之地質: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四號,第1-26頁。
張麗旭(1955)台灣之地層:台灣銀行季刊,第七卷,第二期,第26-49頁。
陳文山、何信昌、王源、楊昭男、高銘健、張益生、鄂忠信、陳勉銘(1994)台灣西南部上新統至更新統岩象學研究與地層對比: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八號,第83-99頁。
陳文福(1998)濁水扇洲末次冰期盛期以來之演化--沈積作用與全球海水準變動之影響,未發表,66頁。
陳振華、陳文山、王源、陳勉銘 (1992) 由台灣中部前陸盆地砂岩之岩象研究看褶皺逆衝帶之剝蝕歷史:地質,第12卷,第2期,第147-165頁。
鳥居敬造(1936)東勢地質圖幅及同說明書。台灣總督府殖產局,第732號。
黃鑑水、張憲卿、劉桓吉 (1994)台灣南部觸口斷層之地質調查與探勘: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九號,第51-76頁。
楊志成(1997)台灣中部地區錦水頁岩、卓蘭層與頭嵙山層的沈積環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20頁。
劉桓吉、李錦發 (1998)台灣地質圖說明書。第38號,雲林圖幅,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47頁。
顏清連、王如意、張守陽 (1986)沖積河流之沖淤力學與數值模擬--以濁水溪為應用對象:國科會防災科技報告,第77-35號。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