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1993):《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王俊秀(1993):〈歐、美、日主要環保團體行動策略之探討及分析〉。見《中國社會學刊》,17期,281-302。王順民(1991):《宗教福利思想與福利服務之研究:以慈濟功德會與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為例》。台中: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麗容(1991):〈民間環保組織在環保運動中的角色和功能〉。見《社區發展季刊》,56期,127-131。李永展(1993):〈資源回收行為與垃圾處理之規劃〉。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7期,65-77。
李永展(1995):《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理論與實證》,台北市:胡氏圖書。
李亦園(1989):〈自然觀察研究〉。見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和李亦園等編(1989a):《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台北市:東華書局。
陳永仁、劉崑山(1998):〈我國垃圾處理課題及政策〉。見《環境教育季刊》,36期,2-3。沈志修(1998):〈資源回收工作推動策略〉。見《環境教育季刊》,36期,32-36。邱秀芷(1996):《大愛─證嚴法師與慈濟世界》。台北:天下文化。
呂理德(1998):〈垃圾問題面面觀〉。見《環境教育季刊》,36期,44-49。何淑華(1993):《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志工服務隊之組織文化及其表達形式》。台北: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汪靜明(1995):〈自然保育與社會環境教育〉。見《自然保育教育研討會專集》,137-190。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周如芬(1995):《我國社區婦女環境教育目標與策略之發展:以得懷數(delphi techniqe)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周 儒(1994):《環境教育師資培訓(在職訓練)相關之問題探討與評析》。教育部環保小組委託之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周儒(1995):〈民間團體與環境教育的推展〉,見《台灣教育》,562期,37-46。
周儒、張子超(1995):《民間團體推動環境教育模式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林宜璇(1996):《人間佛教與生活實踐─慈濟現象的社會學解析》。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柯志弘(1991):〈我國現階段社區環保政策〉。見《社區發展季刊》,56期,35-36。胡秀芳(1996):《探索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出創時期推展環境教育工作的狀況》。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東陞(1983):〈個案研究法〉。《教育研究法》。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陳李綢(1990):〈個案研究的意義與方法〉。見《諮商與輔導》,57期,37-39。陳永仁、劉崑山(1998):〈我國垃圾處理課題及政策〉。見《環境教育季刊》,36期,2-3。陳建甫(1990):〈環保組織在環保體系中的作用〉。見《中國論壇》,29期,70-75。陳曼麗(1991):〈主婦推動社區環保-已主婦聯盟為例〉。見《社區發展季刊》,56期,134-140。
黃琪智(1993):《建立慈濟基金會電腦化勸募系統之研究》。新竹: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乃文、楊岱容(1998):〈非營利組織在社會環境教育的角色及功能〉。見《中華民國八十七學年度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428-436。
許心欣(1995):《參與環境保護工作之民間團體主要幹部環境態度調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梁明煌(1998):〈社區整體營造與環降教育者的角色〉。見《中華民國八十七學年度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399-405。
馮文堯(1992):《志願福利服務組織形成及運作之探討》。嘉義: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燕燕(1995):《八十三年度台北市十大環保社區環境行動及其影響因素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乃斌(1998):〈垃圾回收清除處理管理資訊系統〉。見《環境教育季刊》,36期,8-13。張國龍(1990):〈台灣環保團體的社會定位〉。見《現代學術研究專刊Ⅲ》。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張維安(1996):〈佛教慈濟與資源回收:生活世界觀點的社會學分析〉。見《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生命、生態、環境關懷論文集》。台南縣:佛教文獻基金會。
黃靖惠(1993):〈台北地區環保組織運用義工之現況初探〉。見《社教雙月刊》,53期,22-27。楊冠政(1990):〈環境價值教育的理論基礎〉。見《環境教育季刊》,8期,3-14。
楊冠政(1992):《環境教育概述》。教育部環保小組。
楊冠政(1992):〈環境行為相關變項之類別與組織〉。見《環境教育季刊》,15期,10-24。楊冠政(1996):〈環境倫理概述(一)人類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見《環境教育季刊》,28期,7-20。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明文。
黃建興(199?):〈資源回收之研究〉。見《中國工商學報》,8期,25-33。黃國斌(1998):〈如何打好一場環保聖戰〉。見《中華民國八十七學年度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366-374。
楊惠南(1994):〈當代佛教環保理念的省思-以『預約人間淨土』和『心靈環保』為例〉,《當代》,30期,68-81。慈濟月刊
慈濟道侶
慈濟文化(1992):《慈濟年鑑1966-1992》。台北:慈濟文化。
慈濟文化(1993):《慈濟年鑑1993》。台北:慈濟文化。
慈濟文化(1994):《慈濟年鑑1994》。台北:慈濟文化。
慈濟文化(1995):《慈濟年鑑1995》。台北:慈濟文化。
慈濟文化(1996):《慈濟年鑑1996》。台北:慈濟文化。
慈濟文化(1997):《慈濟年鑑1997》。台北:慈濟文化。
慈濟文化(1998):《慈濟年鑑1998》。台北:慈濟文化。
慈濟文化(1998):《風雨見真情》。台北:慈濟文化。
鄧 銘(1991):〈社區環保教育與宣導〉。見《社區發展季刊》,56期,17-21。
歐用生(1992):《質的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劉潔心、邱詩楊、晏涵文(1998):〈社區環境需求、組織運作及其環境行動之現況調查研究〉。見《中華民國八十七學年度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383-390。
劉潔心(1998):《運用社區組織策略促進社區居民參與環境行為之介入研究》,國科會研究論文。
蕭新煌(1985):〈正確理解民間團體的功能與角色〉。見《社區發展季刊》,56期,6-10。
賴銘輝(1998):〈台北市垃圾清理工作〉。見《環境教育季刊》,36期,37-43。盧蕙馨(1992):〈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的道德意義〉。見《山西大學「中國佛教思想與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
釋宏印(1992):《宏印法師演講集》。台北:靜思文化出版社。
釋證嚴(1997):《清水之愛》。台北:慈濟文化。
二、英文部份
Arnstein, G. E. (1971). What i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1): 7-9.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2nd. ed). California, U.S.A.:Sage Publication, Inc..
Lin, Y. R. (1995). The roots of taiwan buddhists'' environmental concern.(未發表)
Cutter (1985). Resource Recovery:An Overview. Environmental Policy, 5(4):169-171.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1986). Gidelines for the deveopment of non-form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iries 23). Division of Science, Tecknical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2nd. ed). California, U.S.A.: Sage Publication,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