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6 04: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言
研究生(外文):HSU,YEN
論文名稱:現代漢語目的句關聯詞語及教學語法初探
指導教授:鄧守信鄧守信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eng ,Shou-hs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9
畢業學年度:87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關聯詞語目的句教學語法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39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論文要探討現代漢語目的關聯詞語「好」,「為」(為了,為著,為的是),「以」的核心意義及其句式的語法、語義特徵、語用特點。第一章導論說明研究動機。第二章理論基礎的建構,建議對複句、關聯詞語的形成與作用採用功能語法的看法,虛詞不虛,以核心意義分析法探討相關語句,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別針對「好」,「為」(為了,為著,為的是),「以」及其相關目的句進行較為深入的探討,認為目的句關聯詞語,「好」,「以」都是連詞,「為」(為了,為著,為的是)是介詞,使用不使用關聯詞語對語義有「增強」與否的作用,並討論了它們的使用限制,第六章則針對對外華語教學討論目的句關聯詞語教學,第七章提供一些課堂教學、練習與測驗的參考實例,第八章總結。期盼經由理論的探索為對外華語教學帶來一些實質助益。
目錄
圖目錄
表目錄
提要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理論基礎的建構
2.0前言
2.1複句、目的複句
2.3虛詞不虛
2.4核心意義及核心意義分析法
第三章 「好」及「好」字句的探討
3.0前言
3.1研究範圍
3.2文獻的省察
3.3「好」字的定位
(I) 從信息的角度看問題
(II) ''好''字的探索
(III) ''好''字的核心意義
3.4「好」字句的語法特徵
3.5「好」字句的語義特徵
3.6小結
第四章 「為」及「為」字句探討
4.0前言
4.1「為」(wei)字的詞類定位
4.2文獻的省察
4.3「為」字與"介詞與動詞"
4.4介詞與時間一維性的制約
4.5「為」(wei) 字的核心意義
4.6「為」字句語法特徵
4.7「為」字句的語義特徵
4.8小結
第五章 「以」及「以」字句的探討
5.0前言
5.1「以」的義項與定位
5.2「以」字的核心意義
5.3「以」字句的句法特徵及分析
5.4「以」字句的語義特徵
5.5「以」的衍生詞
5.6語用
5.7小結
第六章 目的句關聯詞語教學
6.0前言
6.1認清對外華語教學的性質和特點
6.2界定學習的對象
6.3認識關聯詞語教學重要性
6.4外籍學生學習漢語難點
6.5提出可供參考的教學方式
6.6小結
第七章 課堂教學、練習與測驗
7.0前言
7.1課堂教學實例
7.2練習
7.3測驗
第八章 總結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畢永娥. 1994.<"也"在三個話語平面上的體現:多義性或抽象性>. 於《功能主義與漢語語法》.北京: 北京語言學院.
丁邦新. 1994. (中譯本)《中國話的文法》. 趙元任. 1968. (原著)《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台北: 學生書局.
《高級漢語教程》. (上冊). 1989. 北京: ;北京語言學院.
《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 1994. 北京: 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漢語水平考部.
胡樹鮮. 1990. 《現代漢語語法理論初探》.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
胡壯麟. 1989. <小句與複句>於《語言系統與功能》. 北京: 北京大學.
胡壯麟. 1994. 《語篇的銜接與連貫》.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賈彥德. 1992. 《漢語語義學》. 北京: 北京大學.
江藍生, 白維國. 1997. (中譯本) 《白話語匯研究》. [日]香阪順一. (原著). 北京: 中華書局.
黎錦熙. 1957. 《新著國語文法》. 香港: 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
李金子. 1988. <因果複句和條件複句>. 於《漢語文教學與研究》第2期. 延邊: 東北朝鮮族民族教育出版社.
李臨定. 1988. 《漢比較變換語法》.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黎天睦. 1994. <論"著"的核心意義>. 於《功能主義與漢語語法》. 北京: 北京語言學院.
李曉琪. 1994. <介詞"給,為,替"-兼論外漢語虛詞教學>. 於《語法研究與語法應用》. 北京: 北京語言學院.
劉月華. 1986. 《實用現代漢語語法》.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呂叔湘. 1952. 《中國文法要略》. 北京: 商務印書館.
呂必松. 1980. <談談對外漢語教學的性質和特質>. 於《對外漢語教學論集》 7-27, 北京: 北京語言學院.
呂叔湘主編. 1980. 《現代漢語八百詞》. 香港: 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
呂叔湘譯. 《漢語口語語法》. (台灣版書名 《國語語法》 台北: 學海出版社). 趙元任. 1968. (原著)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陸儉明. 1980. <關於漢語虛詞教學>. 於《對外漢語教學論集》. 237-251, 北京: 北京語言學院.
《實用國語會話(二)》. 1989. 台北: 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
石毓智. 1995. <時間的一維性對介詞衍生的影響>. 於《中國語文》. 第一期.
佟秉正. 1996. <從口語到書面>. 於《世界漢語教學》. 第四期.
王 力. 1985. 《中國現代語法》. 北京: 商務印書館.
王 力. 1987. 《中國語法理論》. (台灣版). 台北: 藍燈文化事業公司.
王 力. 1988. 《漢語史稿》於《王力文集》第九卷.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
王維賢等. 1994. 《現代漢語複句新解》.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
邢福義. 1985. 《複句與關係詞語》.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徐 丹. 1990. <評介《介詞問題及漢語的解決方法》>. 於《中國語文》. 第6期.
葉德明主編: 1997. 《實用視聽華語 II》. 台北: 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
張伯江, 方梅. 1996. 《漢語功能語法研究》. 江西教育出版社.
朱德熙. 1982. 《語法講義》. 北京: 商務印書館.
英文部份
Li, Charles N., Sandra A. Thompson 1981 Mandarin Chinese,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ight, Timothy. (黎天睦) 1980, ''Conceptual Contrastive Analysi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Xiandai Waiyu: Guangzhou Forign Language Institute)
Lyons, John 1977. Semantics. Cambridge: 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Quirk, Randolph 1985 A Comprehensin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New York: Longman Inc.
teng, Shou-hsin(鄧守信). 1997 towards a Pedagogical Grammar of chinese. JCLTA, 32.2 29-39.
Teny, Shou-hsin. (鄧守信) 1998 Sequencing of Structures in a Pedagogical Grammar. JCLTA, 33.2 41-52.
Westney, Paul 1994. Rules and Pedagogical Grammar, in Terence Odlined 1994 Perspectives on Pedagogical Grammar 72-96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工具書
《漢語詞期》. 1981. 北京: 北京外語學院英語系《漢英詞典》編寫組編.
《現代漢語詞典》. 1990. 香港: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現代漢語頻率辭典》. 1985. 北京: 北京語言學院.
《新漢語英詞典》. (第一版第2次印刷). 1989. 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中英研究院 平衡語料庫》. 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kiwi.sh.
Dictionary of Spoken Chinese. 1966 Compiled by the Staff of The Institute of Far Eastern Languages, Yale University.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Taipei Mei Ya Publications, Inc.)
Fred Fangyu Wang. 1966 Mandarin Chinese Dictionary. Mei Ya Publications, Inc.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26. 陳櫻琴,現行法制中公營事業之民營化爭議,月旦法學雜誌,第36期,1998年5月。
2. 24. 陳愛娥,公營事業民營化之合法性與合理性,月旦法學雜誌,第36期,1998年5月。
3. 20. 許志義,專題演講: 國際電業自由化發展趨勢及其對台灣之涵義,民國87年9月28日,公平交易委員會競爭政策通訊,第2卷第6期,見http://www.ftc.gov.tw/ framec2.htm
4. 15. 徐筱菁,公營事業之法律概念,公營事業評論,第1卷3期,1999年6月。
5. 12. 高凱聲,論電信事業價格調整上限管制制度,經社法制論叢,第23期,民國88年1月。
6. 11. 高凱聲,論電信普及服務制度之設立,經社法制論叢,第21期,民國87年1月。
7. 10. 李昭賢,公平交易法第四十六條第一項之除外適用檢討實施計畫內容及執行情形,公平交易季刊,第3卷2期,民國84年。
8. 8. 江耀國,一九九八年美國有線電視新市場---從結構管制的觀點分析,月旦法學雜誌,第47期,1999年4月。
9. 7. 江耀國,美國有線電視的特許、整合及競爭管制---市場與法律政策的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0卷4期,1998年12月。
10. 6. 江淑貞、張玉山,台灣電力公司核能發電部門分割方式之探討,公營事業評論,第1卷1期,民國87年10月。
11. 5. 石世豪、官智卿,我國有線電視相關產業結構概況,月旦法學雜誌,第46期,1999年3月。
12. 4. 王郁琦、夏志豪,數位媒體法制發展與擬議中「資訊、通訊與傳播委員會」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46期,1999年3月。
13. 3. 毛治國,電信、資訊與傳播的匯流-勾勒廿一世紀新通訊產業的遠景,公營事業評論,第1卷2期,民國88年。
14. 1. 王文宇,政府、民間與法律---論公營事業民營化的幾個基本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36期,1998年5月。
15. 27. 陳櫻琴,公平會獨立性之研究,公平交易季刊,第7卷1期,民國8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