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8e11:74e4:2207:41a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5 17:0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慕如
論文名稱:東坡詩文思想之研究
指導教授:邱燮友邱燮友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8
畢業學年度:87
語文別:中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0
  • 點閱點閱:45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封面
目次
第一章 前言
一 東坡詩文思想產生背景
二 東坡其人其文
第二章 東坡詩文中之儒家思想 壹 導論
貳 東坡儒家思想溯源
一 時風師承
二 家學薰陶
三 取自先賢
四 東坡一己融貫
參 東坡儒家思想內涵
一 基本論點
二 憂國重民
三 東坡倫理思想在-誠、仁、氣
四 稽古通今
五 育才致用
六 均民富國
七 安邊教戰
八其他
肆 東坡詩文中之儒家思想實踐
一 基本理念
二 政治上
三 倫理上
四 歷史上
五 教育上
六 經濟上
伍 東坡詩文中之儒家思想之貢獻與影響
一 自儒家思想承傳言
二 自思想獨創言
三 自兼善濟世言
四 自獨善其身言
五 自生活實踐言
陸 小結
一 由東坡儒家思想之源言
二 由東坡儒家思想內涵言
三 東坡儒家思想之實踐言
四 東坡儒家思想之貢獻與影響
第三章 東坡詩文中道家道教思想之研究 壹 導論-東坡體道之淵源
一 北宋崇道極盛
二 眉州之風-好隱逸、重經術
三 以道士為師友
四 受家族崇道影饗
五 讀道書遊聖地
貳 東坡一生祟道歷程
一 28歲前-由年少至出川欲求道學仙
二 29-44歲之崇道-杭州,密州、徐州時-由入世無望、早衰而及時行樂、崇道好仙
三 45-50歲黃州.登州之崇道.貧病憤憑思歸田稜生
四 51-54歲時於注京崇道-從政顛峰而道根猶深
五 54-59歲出守杭,穎.揚、定四州時崇道-求遠禍全身
六 59-66歲貶嶺南迄北歸之崇道-如「玉堂仙」不涉名利
參 東坡崇道之活動
一 誼道藏
二 交道友
三 煉道丹
四 服道食
肆 東坡詩文中之道家道教思想
一 窮、達觀
二 物化觀-以萬物為一
三 虛、靜、明觀-來自莊子「心齋」、「坐忘」
四 隱逸出世觀
五 安命觀-人生如寄
六 仙道觀
七 隨緣忘情累
伍 東坡詩文中之仙道
一 仙道之情
二 仙道之理
三 仙道之方
四 仙道之境
陸 道家道教封東坡時文之影響
一 自然平淡
二 虛靜幽獨
三 重學尚理
柒 小結
一 東坡體道淵源
二 東坡一生崇道歷程
三 東坡崇道之活動
四 東坡詩文中之道家道教思想
五 東坡所言仙道之性
六 道家道教對東坡思想詩文之影響
第四章 東坡詩文中之禪佛思想 壹 前言
一 禪學之起
二 東坡是否為佛徒、禪宗
貳 東坡習禪學禪之機緣
一 時風習染
二 地緣影響
三 家學淵源
四 個人體悟
參 禪釋與東坡生活-「身」見禪跡
一 好禪讀佛書
二 喜禪遊廟寺
三 參禪交方外
肆 東坡禪佛思想
一 習佛不佞重理悟(早年習佛)
二 形神俱泰觀人生(中年習佛)
三 妙悟玄理處順逆(壯年習佛)
四 以逆為順-晚歲習佛
五 修行解脫入禪境-晚歲習佛
伍、東坡詩文中之禪思佛意
一 東坡習禪
二 東坡習禪之與創作
三 東坡詩文創作受佛學影牢例說
陸 東坡思想、創作、生活入禪之影響
一 思想上
二 詩文創作上
三 生活上
柒 小結
一 印度禪宗東傳,開創中國禪宗
二 東坡習禪學釋之機緣
三 東坡禪釋生活之跡
四 東坡禪釋思想與生活
第五章 東坡詩文中之文學思想 壹 導論
貳 東坡文學思想溯源
一 得自傳承
二 來自本性
三 政壇失意
四 融貢眾家
五 自我體悟
參 東坡文串思想內涵
一 寓道於文
二 辭達於「意」
三 自然成文
四 觀物求質
五 文尚新變-求新意於法度之中
六 形神相依
七 風格多元
肆 東坡文串思想之實踐
一 文
二 詩
三 詞
四 民歌-文尚自然
伍 東坡文串思想與創作之相關
一 東坡創作發仞期-即嘉祐、治平間之初入仕
二 東坡創作欠收期-兩度在朝任職
三 東坡創作發展期-熙寧、元豐與元祐、紹聖之兩度外任期,其間凡三十餘年
四 東坡創作豐收期-於多變中豐收-元豐黃州與紹聖、元符嶺海之兩次長達十餘年之生活迭變調居。茲分黃州與惠州、傭州二期以言
陸 東坡文學思想之影響
柒 小結
第六章 東坡詩文中之美學思想 壹 導論
一 美學之對象及範疇
二 東坡於美學發展之承傳地位
貳 東坡美學基本理念
一 與時風同步
二 美醜之認定-藝術價值認定
三 「詩畫一律」之獨創
四 尚「文章自一家」
參 東坡美學思想探源
一 受時風影饗-重意味
二 家學與師友影響-知畫好畫
三 受儒家思想啟迪
四 受道家思想影響
五 得自禪佛思想引發
六 一己融貫-詩畫一律
肆 東坡詩文之美學思想
一 自然感興,隨物賦形
二 寓意于物
三 成竹在胸
四 辭達口手
五 至味在平淡與新化
六 形似 、與神似與象外
七 風格多元
伍 東坡美華思想實踐
一 和陶詩
二 畫作
三 書藝
陸 東坡美學思想之影響
一 當代
二 後世
染 小結-東坡美華思想
一 自然感興。隨物賦形
二 寓意于物
三 成竹在胸
四 辭達于口手
五 至味於-平淡與新化
六 技法新變
七 風格多元性
第七章 東坡詩文中之生活藝術思想 壹 導論
貳 東坡生活口術思想溯源
一 政治革新
二 社會環境
三 家庭因素
四 一己融貫
參 東坡生活藝術思想
一 鎔鏞三家-儒、道、釋
二 憂國惠民
三 別出蹊徑
四 好同容異
五 熱愛生活
六 曠達閑適
七 隨緣處逆
肆 東坡生活藝術面面觀
一 應世
二 寓情寄性-在文字
三 生活情趣
四 嗜好品評
伍 東坡生活茸術思想予人之啟迪
一 熱愛生活
二 感悟人生哲理
三 善於處逆-在超然自得
四 小品實錄有真情
五 後紐有人傳其學
陸 小結─東坡詩文中之生活萃術思想
一 東坡生活藝術思想溯源
二 東坡生活藝術思想
三 東坡生活藝術面面觀
四 東坡生活藝術思想予人之啟迪
第八章 結論 一 東坡思想之迭變-與其一生仕宦同步
二 東坡文學,美學思想之一貫性
三 東坡思想與實踐之合一
四 詩文思想予人之啟迪
主要參引書目(各子類,依年代先後為序)
附錄一《東坡文集》卷篇統計表
附錄二《蘇軾詩集》卷篇統計表
附錄三 龍榆生《東坡樂府箋》所收詞
附錄四 各家評論東坡文一覽表
附錄五 《蘇軾文集》、《志林》、《仇池筆記》比較異同表
附錄六 本文英文提要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