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6 12:3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范仁志
研究生(外文):Zen-Ji Fan
論文名稱:晚第四紀中赤道太平洋岩心浮游有孔蟲群集記錄之古氣候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Late Quaternary Paleoclimatic Records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Fauna from the Central Equatorial Pacific
指導教授:陳明德陳明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in-Te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海洋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
學門:自然科學學門
學類:地球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9
畢業學年度:8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6
中文關鍵詞:中赤道太平洋PC72浮游有孔蟲保存率古生態轉換函數B5m與B7m事件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5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中到東部太平洋赤道區冷舌區的聖嬰(El Nino)與逆聖嬰(La Nina)現象,
與全球大氣海洋環流的變化,以及氣候變遷的關係,是近年來海洋學與氣
象學研究的重點。從古海洋與古氣候學的角度來看,冰期--間冰期這種氣
候週期性的變化發生時,冷舌區域的反應為一值得探討的課題。
利用岩心TT013-PC72(0o6'N,139o24'W,4298m)前693cm的樣品中,25個
浮游有孔蟲化石相對豐度變化,與δ18O時間序列曲線﹑重晶石質量累積
率﹑碳酸鹽保存率﹑3He通量等指標,我們可以得到近四十萬年以來,中
赤道太平洋的氣候變遷記錄,與古生態轉換函數所推算出來的SST﹑SSAL
﹑DOT﹑營養鹽濃度等資料。
除了冰期--間冰期的週期性變化外,海洋環境的生產率與保存率,對中赤
道太平洋區的影響也不小。DOT與營養鹽濃度分布,對生物分布影響大於
海水表面溫度分布。
冷舌區域從過去四十萬年以來,可能有逐漸增強或向西延伸的現象產生。
而暖池則是從δ18O地層Stage4起至今,才有向東發展的現象。
由古生態轉換函數,和其他水文與化石與化學的代用指標中,可以看到中
赤道太平洋區古氣候變遷的趨勢。SST與DOT的變化,在冰期SST低而DOT淺
,可能受到冰期--間冰期週期的影響。營養鹽濃度的變化與重晶石質量累
積率呈正相關,似乎與海洋生產力有直接關連。
在二十萬年以及二十八萬年前,中赤道太平洋各曾經發生過一次碳酸鹽保
存率降低事件,二十萬年前的B5m事件,特徵是高營養鹽濃度﹑較深的DOT
與高SSAL。

目次
摘要
一、緒論
1-1.前言
1-2.前人研究
1-3.研究區域
1-4.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2-1.資料處理
2-1.1.岩心樣品處理
2-1.2.有孔蟲化石分類計算
2-2.赤道太平洋區水文資料分析
2-2.1.海水表面溫度(SST)分布
2-2.2.海水表面鹽度(SSAL)分布
2-2.3.溫躍層深度(攝氏20°C等溫線﹑DOT)分布
2-2.4.硝酸鹽與磷酸鹽深度分布
2-2.5.暖季與寒季海水表面溫度、鹽度、溫躍層深度資料
2-2.6.溫度隨水深之變化剖面
2-2.7.鹽度隨水深之變化剖面
2-2.8.年均硝酸鹽濃度﹑磷酸鹽濃度隨水深之變化剖面
2-3.太平洋區岩心頂樣統計
2-3.1.岩心頂樣有孔蟲資料
2-3.2.岩心頂樣水文資料
2-4.古生態轉換函數的運算法
三、研究結果
3-1.岩心頂樣中的現生有孔蟲分布
3-1.1經度變化
3-1.2. 7個優勢種的分布傾向與生存環境
3-1.3.水文資料與岩心頂樣有孔蟲化石分布的相關性分析
3-1.4.現代水文資料與P. obliquiloculata﹑N.dutertrei+
G.pachyderma R﹑G.tumida+ G.menardii重新計算之相對豐度
的相關性
3-2.PC72岩心有孔蟲的相對豐度變化
3-2.1.有孔蟲化石相對豐度變化
3-2.2.N.dutertrei+G.pachyderma R﹑P.obliquiloculata﹑與
G.tumida+ G.menardii重新計算的相對豐度變化
3-2.3.碳酸鹽保存率相關指標
3-2.4.有孔蟲化石組合與其他化學代用指標的關係
3-3. PC72有孔蟲相對豐度指標所指示之環境變化
3-3.1.岩心有孔蟲豐度資料Q型因子分析
3-3.2.其他化學參數與化石資料關係
3-4. 古生態轉換函數的運算
四、討論
4-.1. 岩心頂樣觀察
4-2.岩心樣品變化分析
4-3.古生態轉換函數顯示出的變化
4-4.特殊事件
五、結論
引用文獻

表一:PC72浮游有孔蟲種計數資料
表二:低緯太平洋岩心頂樣位置與水深(N=552)
表三:岩心頂樣浮游有孔蟲相對豐度資料之描述統計(N=552)
表四:PC72浮游有孔蟲相對豐度資料之描述統計(N=135)
表五:岩心頂樣13個抗溶種浮游有孔蟲相對豐度資料之描述統計(N=552)表六:岩心頂樣中25個浮游有孔蟲化石種的7個主要種與水文資料相關係數.. 53
表七:岩心頂樣重新計算的3個主要有孔蟲化石種與水文資料相關係數
表八:低緯太平洋古生態轉換函數(25種,N=552)
表九:低緯太平洋古生態轉換函數(13種,N=552)

圖一:岩心PC72﹑GC51﹑GC46﹑與RC11-210中各重要事件所在時間圖
圖二:岩心位置圖
圖三:中低緯度太平洋區主要洋流圖
圖四:低緯度太平洋區表水溫度圖
圖五:低緯度太平洋區表水鹽度圖
圖六:低緯度太平洋區20℃等溫線深度圖
圖七:低緯度太平洋區表水硝酸鹽與磷酸鹽圖
圖八:赤道太平洋水溫垂直剖面圖
圖九:西經140°水溫垂直剖面圖
圖十:赤道太平洋鹽度垂直剖面圖
圖十一:西經140°鹽度垂直剖面圖
圖十二:赤道太平洋硝酸鹽與磷酸鹽剖面圖
圖十三:西經140°硝酸鹽與磷酸鹽垂直剖面圖
圖十四:低緯度太平洋區主要浮游有孔蟲種相對豐度分布圖
圖十五:PC72與SPECMAP氧同位素時間序列曲線比較圖
圖十六:主要有孔蟲種相對豐度時間序列曲線圖
圖十七:主要有孔蟲種於沈積物中總含量時間序列曲線圖
圖十八:PC72重新計算之主要三個浮游有孔蟲種相對豐度時間序列曲線圖
圖十九:碳酸鹽保存度指標參數圖
圖二十:其他生物化學參數時間序列曲線圖
圖二十一:Q型因子分析結果
圖二十二:古生態轉換函數估測圖-25種
圖二十三:古生態轉換函數估測圖-抗溶種

Berger.W.H., 1967. Foraminiferal ooze:solutionat depth. Science
156, 383-385.
Be, A. W. H., Tolderlund, D.S., 1971. Disyribution and ecology
of living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in surface waters of the Atlantic
and Indian Oceans. In: Funnell, B.M., Riedel, W.R. (Eds.), The
Micropalaeontology of Oceans. Cambridge Univ. Press, Cambridge, pp.
105-149.
Bryden, Harry L., Esther C. Brady. 1985. Diagnostic Model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Circulation in the upper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J.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1255-1273.
Chen M. T., 1994. Estimating thermocline from planktonic
foraminifer faunal data: the development of paleoecological
transfer functions for reconstructing low-latitude Pacific
upper-layer conditions. J. Geol. Soc. China 37, 443-474.
Chen M. T., W. L. Prell, 1998. Faun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s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low-latitude
Pacific. Paleogeography, Pal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137,
55-77.
Chuey, John M., David K. Rea, Nicklas G. Pisias. 1987. Late
Pleistocene Paleoclimatology of the Central Equatorial Pacific:A
Quantitative Record of Eolian and Carbonate Deposition. Quaternary
Research 28. 323-339.
Farrell, John W.,Warren L. Prell. 1989.Climate Change and CaCO3
Preservation: an 800,000 year Bathymetric Reconstruction from the
central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Paleoceanography, 4, No. 4, 447
-466.
Farrell, J. W., T. F. Pedersens, S. E. Calvert, B. Nielsen. 1995.
Glacial-interglacial changes in nutrient utilization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Nature, 377. 514-517.
Imbrie, J., J. D. Hays, D. G. Martinson, A. McIntyre, A. C. Mix,
J. J. Morley, N. G. Pisias, W. L. Prell, N. J. Shackleton. 1984.
The Orbital Theory of Pleistocene Climate: Support from a Revised
Chronology of the Marine δ18O Record. Milankovitch and Climate,
Part 1, 269-305.
Hayes, S. P., Ping Chang, M. J. McPhaden. 1991. Variability of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during
1986-1988.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96, No. C6, 10,533-10,
56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