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kinson, R. L., Atkinson, R. C., Hilgard E. R. (1991)。心理學(鄭伯壎、洪光遠、張東峰等譯)。台北:心理。
Blackledge, D. & Hunt, B. (民76)。教育社會學理論(李錦旭譯)。台北:桂冠。
Bennett, R. E. (1993) . On the meanings of constructed response. In R. E. Bennett & W. C. Ward (Ed.), Construction versus choice in cognitive measurment: Inssues in constructed response, performance testing and portfolio assessment (pp.1-27). New Jersey: Hillsdale.
Briscoe, C. (1991). Making the grading: Multiple perspectives on a teacher''s assessment practices. Paper present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a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
Brookhart, S. M.(1993). Theacher''s grading practices: meaning and valu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30(2), 123-142.
Brookhart, S. M. (1994).Teacher''s grading: practice and theory. Applied Measurement in Education, 7(4), 279-301.
Frondizi, Risieri. (民73)。價值是什麼-價值學導論(黃藿譯)。台北:聯經。
Glaser, R. (1962). Psychology an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n R. Glaser(Ed.), Training, research and education.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Gleitman, H.(民84)。心理學(洪蘭譯)。台北:遠流。
Inkeles, A. (1968). Society, social structure, and child socialization . In Socialization and society. Boston: Little Co.
Messick, S. (1989). Validity. In R. Linn(Ed.),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3rd ). Washington, DC: The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and National Council on Measurement in Education.
Messick, S. (1992). Validity of test interpretation and use. In M. C. Alkin(Ed.),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Phares E. T. (民80)。人格心理學(林淑梨、王若蘭、黃慧真譯)。台北:心理。
Popenoe, D. (民80)。社會學(劉雲德譯)。台北:五南。
Smelser, N. J. (1984). Sociology. New Jersey:Prentice-Hall.
Stake, R. E. (1995).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London: Sage.
丁興祥、李美枝、陳皎眉(民78)。社會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王邦雄(民64)。韓非政治哲學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王家通(民81)。初等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文崇一(民78)。中國人的價值觀。台北:東大。
片山泰久(1986)。量子力學的世界(曾煥華譯)。台北:銀禾。
伍振鷟(民77)。教育哲學。台北:師大書苑。
余民寧(民86)。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何英奇(民81)。教學評量的基本原則。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教學評量研究。台北:五南。
林順發(民84),從個別差異的觀點談教學評量相關的基本理念,臺灣教育,第534期。吳光明、黃俊傑(民81)。古代中國人的價值觀:價值取向的衝突及消解。載於漢學研究中心,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天恩。
吳汝鈞(民84)。儒家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吳裕益(民81)。教學評量的基本概念。載於陳英豪,教學評量。台南:國立台南師院。
吳裕益、陳英豪(民81)。測驗與評量。高雄:復文。
吳景峰(民86)。『個人檔案記錄評量』在多元化教學評量的應用。載於鄧運林,開放教育多元評量。高雄:復文書局。
吳毓瑩(民85)。評量的蛻變與突破-從哲學思潮與效度理論思考起。教育資料與研究,第13期。林山田(民87)。刑法概要。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林清江(民69)。教師職業聲望與專業形象之調查研究。載於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明日的師範教育。台北:幼獅。
林清山、張春興(民70)。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林清江(民70)。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
桂怡芬(民85)。自然科實作評量的效度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郭生玉(民74)。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
郭生玉(民79),當前學校教學評量工作的檢討與改進,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教學研究專集,臺北市:南宏。
郭生玉(民85)。當前學校教學評量工作的檢討與改進。載於黃政傑,教學評量。台北:師大書苑。
郭為藩(民68)。教育的理念。台北:文景。
郭齊家(民79)。中國教育思想史。台北:五南。
黃光國(民81)。自我實現與華人社會中的價值變遷。載於漢學研究中心,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天恩。
黃政傑(民85)。教學評量。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民85)。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載於黃政傑,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
康宗虎(民69)。高中生價值觀念及其與升學選科意願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春興(民80)。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民8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陳大絡(民77)。韓非思想。台北:正中書局。
陳秉璋、陳信木(1990)。價值社會學。台北:桂冠。
陳奎熹(民79)。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迺臣(民81)。教育哲學。台北:心理。
陳寶山(民74)。國民小學教師的教育價值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葉至誠(民86)。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
彭懷真(民76)。進入社會學的世界。台北:洞察。
詹志禹(民85)。評量改革為什麼要進行。教育資料與研究,第十三期,國立教育資料館。
蔡敏玲(民83)教育民族誌中研究者的角色。「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第二次科技研討會:質性研究、次級分析與綜合方法。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鄭照順(民77)。國中教師專業社會化之研究。高雄:復文。
薛梨真(民85)。談教學評量之改進。高市文教,第57期。簡茂發(民85)。評量。載於黃政傑,教學評量。台北:師大書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