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5 06: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東京
研究生(外文):Liu Tung Ching
論文名稱:台北盆地震度微分區研究及其地理資訊系統之建立
論文名稱(外文):Seismic Micorzonation of Taipei Bas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eismic Micorzon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指導教授:林美聆林美聆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Meei L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土木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9
畢業學年度:8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0
中文關鍵詞:震度微分區地理資訊系統地理資訊系統
外文關鍵詞:Seismic Microzonation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43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台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西側中部,地震活動甚為頻繁;而位居全國政經與文化重心之台北盆地乃屬典型之盆地地形,加上人口密度名列世界前茅,重大工程逐年大幅增加,更凸顯了台北盆地地震危害度分析及相關震災防治工作,是重要且迫切探究之課題。
本研究主要以SHAKE程式與中央地調所五股測井井下陣列地震資料,進行台北盆地之震度微分區研究,求得台北盆地之基本週期、平均剪力波速以及地表最大加速度等值微區圖。研究成果顯示,台北縣關渡、蘆洲與五股一帶,以及台北市之松山區與信義區兩局部區域,分別為台北盆地內松山層厚度最厚、及土層局部凹陷軟弱之區域,於受震反應分析中亦皆呈現相對之高低值區。顯示這些區域之土層放大效應較為顯著,於工程耐震設計上須特別予以注意。另外,比較SHAKE程式分析結果與氣象局實測地震紀錄,顯示除去盆地地形效應或邊緣山區岩盤側向震波之影響,本研究之方法可獲致不錯之成果,加上本研究分區較為細微,應可反映微小區域單元受震反應行為。
透過Arc/Info與ArcView等地理資訊軟體,將震度微分區之研究成果與土層及主題圖資料庫進行整合,完成台北盆地震度微分區地理資訊系統之建立。本研究所建立之震度微分區地理資訊系統,除可提供各項主題圖與震度微區等值圖之套疊、查詢、展示及輸出等功能外,更具備線上即時查詢土層資料庫之便捷功能。顯示地理資訊系統於輔助台北盆地震度微分區之分析研究,提供相當大的助益,
誌 謝I
摘 要II
目 錄III
表目錄V
圖目錄VI
符號說明IX
第一章 緒 論1
1.1 前言1
1.2 研究動機與目的1
1.3 研究方法與內容2
第二章 文獻回顧5
2.1 前言5
2.2 震度微分區之定義與用途5
2.3 國外之相關研究6
2.4 國內之相關研究8
2.5 地理資訊系統在微分區之應用9
第三章 台北盆地地層特性與工程分區11
3.1 前言11
3.2 台北盆地地層分佈11
3.2.1 地理與地質概況11
3.2.2 台北盆地地層分佈14
3.3 台北盆地土壤工程特性分區及資料庫建立18
3.3.1 台北盆地之工程特性分區19
3.3.2 土層資料庫之建立21
3.4台北盆地微區劃分及平均代表土層剖面求取23
3.5台北盆地土層特性之分區26
第四章 各分區之地震地表反應分析32
4.1 前言32
4.2 彈性波傳理論與SHAKE程式32
4.2.1 一維剪力波傳理論32
4.2.2 SHAKE程式分析法34
4.3 土層之剪力模數與阻尼比36
4.4 土層之剪力波速38
4.5 地震紀錄選取41
4.6 基盤位置之決定44
4.7 SHAKE程式之執行45
第五章 分析結果與討論47
5.1 前言47
5.2 五股測井之土層剖面與剪力波速47
5.3 彈性基盤與剛性基盤之差異49
5.4 五股測井礫石層頂部之地震歷時求取51
5.5 基本振動週期與平均剪力波速52
5.4.1 台北盆地松山層基本振動週期52
5.4.2 松山層平均剪力波速55
5.4 地表最大加速度 (PGA)56
第六章 震度微分區之地理資訊系統建立60
6.1 前言60
6.2 地理資訊系統(GIS)簡介60
6.3 鑽探資料庫與相關主題圖之蒐集建立64
6.3.1 鑽探資料庫之查詢與展示64
6.3.2 主題圖之分級與分類65
6.3.3 主題圖之套疊與展示66
6.4 震度微分區等值圖之建立與展示67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69
7.1 結論69
7.2 建議71
參考文獻73
附錄157
丹桂之助(1939),「台北盆地之地質」,矢部教授還曆紀念論文集,第一卷,pp.370-380。
王乾盈(1996),「台北盆地反震測結果」,台灣之第四紀第六次研討會暨台北盆地地下地質與工程環境綜合調查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pp.58-62。
王乾盈、蕭文啟、孫志財(1994),「台北盆地之震測地層解釋─關渡蘆洲地區」,中國地質學會會刊,第三十七卷,第一期,第69-95頁。
王執明、鄭潁敏、王源(1978),「台北盆地之地質及沈積物之研究」,臺灣礦業,第30卷,第4期,pp.350-380。
何春蓀(1974),「台灣北部台北斷層及其有關地質構造之研究」,中國地質學會專刊,第17期,第95-109頁。
何憲禎(1984),「以動力三軸試驗決定黏性土壤之動態性質」,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偉特(1979),「台北盆地土壤之工程特性」,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土木水利,第5卷,第2期,pp.53-64。
吳偉特(1983),「台北盆地土壤之剪力模數與阻尼比特性」,土木水利,第十卷,第一期,pp.69-88。
吳偉特(1988),「台北盆地地盤分區土壤之工程性質」,地工技術雜誌,第22期,pp.5-27。
吳福泰(1965),「台北盆地新莊構造地下地質之研究」,台灣石油地質,第四號,第271-282頁。
李咸亨(1995),「第三代台北市震度徵區圖」,第二屆兩岸地震學術研論會論文集。
李咸亨(1996),「台北市區工程地質分區」,地工技術,第54期,pp.25-34。
李咸亨、吳志明(1990),「台北盆地土壤之動能性質研究﹙Ⅲ﹚—下井探測法與剪力波速迴歸分析之探討」,行政院國科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NSC-79-0414-P001-01B。
李咸亨、沈國瑞(1988),「台北盆地土壤之動態性質研究─仁愛路段」,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7-40號。
李咸亨、蕭秋安(1989),「台北盆地(南區)非黏性土壤之動態性質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8-19號。
李奕亨(1996),「使用反射震測法研究台北盆地松山層剪力波速度構造」,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建中(1988),「台北盆地粉質土壤之動態性質」,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9-60號。
李清俊(1983),「台北盆地土壤動力特性之研究」,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營建工程組碩士論文。
李錦發、林朝宗、賴典章、蘇泰維、邱禎龍、曾俊傑(1999),「台北盆地成因之探討」,台北盆地地下地質與工程環境專輯─紀念簡芳欽博土榮退專刊,經濟部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十一號。
亞新工程顧問公司(1989),「台北市地層大地工程性質分析報告」。
周天穎,周學政(1997),「ArcView透視3.X」,松崗電腦公司。
林少思(1987),「台北盆地粉質土壤之動態性質」,碩土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昭銘(1994),「台北盆地西緣五股板橋地區之地球物理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聆(1994),「八十一年度台北盆地地下地質與工程環境綜合調查研究—地層壓密之現地監測研究」,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83-011號。
林美聆(1995),「八十四年度台北盆地地下地質與工程環境綜合調查研究—地層壓密之現地監測研究」,中央地調所報告第84-017號。
林美聆、蔡明欣(1992),「台北盆地粉土質黏土之動態性質及剪力模數之長期效應」,土木水利,第十九卷,第二期,pp.35-48。
林晉祥、趙炳焜(1985),地工技術雜誌,第9期,第67~80頁。
林健元(1991),「地理資訊系統ARC/INFO入門」,松崗電腦公司。
林朝棨(1957),「台北盆地」,台灣省通誌稿,第一冊,地形,第303頁。
施陽東(1992),「台北盆地內以地表反應為主之震度微分區」,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如江(1966),「台北盆地各土壤之物理特性」,國立台灣大學工程學刊,第10期,第194-217頁。
洪如江(1994),「八十一年度台北盆地地下地質與工程環境綜合調查研究—地層分佈研究」,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83-023號。
唐嘉俊(1990),「台北盆地粉質土壤之動態性質」,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文義(1997),「地理資訊系統在液化潛能之研究」, 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營建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海龍(1988),「台北盆地粉質土壤之動態性質─南京東西路(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7-08號。
郭鎧紋(1989),「台北盆地水文地質模式的發展與應用」,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寶生(1991),「長期效應與解壓擾動對凝聚性土壤動態性質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土
陳正興(1995),「八十二年度台北盆地地下地質與工程環境綜合調查研究—盆地對地震波效應之研究(Ⅱ)」,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83-019號。
陳正興(1995),「八十四年度台北盆地地下地質與工程環境綜合調查研究—盆地對地震波效應之研究(Ⅱ)」,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84-013號。
陳立言(1994),「台北盆地土層放大效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土論文。
陳堯中、游步上(1990),「台北盆地粉質砂土之剪力模數與阻尼比”,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第二卷,第三期,pp.213-223。
傅怡仁、秦中天、王如龍、陳明山(1990),「台北盆地內礫石層分佈之研究」,土木水利,第16卷,第4期,pp.59-64。
馮至津、蕭德瑯、劉忠智、蔡義本(1976),「台北市區地盤地球物理探勘研究」,中央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組。
黃鎮台(1987),「台北市地層大地工程性質分區研究」,地工技術雜誌,第20期,pp.71-77。
溫國樑(1994),「盆地對地震震波效應之研究(Ⅰ)」,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83-046號。
溫國樑(1995),「盆地對地震震波效應之研究(Ⅰ)」,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84-012號。
溫國樑(1998),「盆地對地震震波效應之研究(Ⅰ)」,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87-004號。
葉超雄、翁作新、杜振宗、羅俊雄(1981),「台北市區微動顯著週期之量測與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報告,CEER R70-D1。
廖振鵬(1987),「關於地震小區劃之若干觀念和建議」,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第7卷,第1期,pp.71-82。
熊大綱、李崇正(1997),「地理資訊系統在台北盆地液化微分區的應用」,第七屆大地工程學術研究討論會論文集,pp.351-358。
劉震隆(1994),「台北盆地之震度微分區」,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聰桂(1992),「八十一年度臺北盆地地下水地下地質與工程環境綜和調查研究-碳十四年代與地下水水質研究」,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
蔡主權、蔡益超(1987),「台北都會區捷運系統耐震設計反應譜之研擬」,國立台灣大學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報告,CEER R76-22。
蔡岳良(1998),「台北盆地地震反應譜分布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蔡明欣(1990),「長期效應與暫時解壓對台北盆地沉泥質黏土動態剪力模數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土論文。
鄧屬予(1999),「台北盆地的滄桑史」,滄海桑田台北城─台北鄉土故事之二,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系,p.14。
鄧屬予、袁彼得、陳培源(1993),地層及沉積環境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台北盆地地下地質與工程環境綜合調查研究八十二年度成果報告摘要,p.35。
鄧屬予、袁彼得等人(1994),「台北盆地第四系地層架構」,台灣之第四紀第五次研討會暨台北盆地地下地質與工程環境綜合調查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pp.129-135。
鄧屬予、袁彼得等人(1996),「台北盆地地下地質—新資料和新看法」,台灣之第四紀第六次研討會暨台北盆地地下地質與工程環境綜合調查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pp.7-10。
謝昭輝、呂明達、陳洲生(1994),「台北盆地之地球物理與土壤動態剪力模數研究(Ⅰ)」,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83-049號。
謝昭輝、謝盛雄、黃志文(1996),「台北盆地之震測及井測調查」,台灣之第四紀第六次研討會暨台北盆地地下地質與工程環境綜合調查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pp.52-57。
“Manual for Zonation on Seismic Geotechnical Hazards”, Technical Committee for Earthquak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TC4, ISSMFE
Brown, I. and Robert, P. (1993), “The Application of 3 Dimonsional GIS in Geotechnical Earthquake Engineering”, Proceeding of a Workshop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Geotechnical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January. pp.21-24
Chen C. H. and Chen L.Y.(1995),”Ground periods of Taipei basin”, Proceedings of Is-Tokyo’s/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Tokyo. pp.543-548.
Cheng, T. Y. (1987), “Geotechnical Chatacteristics of Sungshan Formation within Taipei City”, M. E. Thesis of As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ailand.
Dobry, B. R., Issa Oweis and A. Urzua(1976), “Simplified Procedures for Estimatong the Fundamental Period of a Soil Profile”, BSSA, Vol.66, No.4, pp.1293-1321.
Evernden, J.F. (1982), “Comment on Seismological Microzonation Maps”, Proceeding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Earthquake Microzonation Conference, Seattle, WA, USA, Vol.3, pp.1171-1203.
Huang, C.T., Lin, Y.K., KAO, T.C. and MOH, Z.C.(1987),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Mapping of the Taipei City”, Proceeding of Nineth Asian Regional of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Bangkok.
Kanekoot, F. and Tonouchi, K. (1989), “Surface Ground Classificaion for Seismic Microzoning”, Proceedings of Discussion Session on Influence of Local Conditions on Seismic Response, Twel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on Engineering, Rio de Janeiro, pp.87-90.
King, S. A. and Anne, S. K. (1993), “GIS for Regional Seismic Hazard and Risk Analyses”, Proceeding of a Workshop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Geotechnical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January. pp.56-60
Michael, P. Gaus. and Mehmet, A. Sherif. (1972), ”Zonation and Microzonation”, 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zonation for Safer Conscruction Research Applicaion, Seattle, WA, U.S.A., Vol. 1, pp.3-11。
Moh, Z.C. and Ou, C.D.(1990),"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 of Taipei Silt", Proceeding of Sixth Asian Reg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Singapore.
Murphy, V.J. (1972), “Geophys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Techniques for Microzonation”, 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zonation for Safer Construction Research Application, Seattle, WA, U.S.A. Vol. 1, pp.161-182.
Ohsaki, Y. (1972), “Japanese Microzonation Methods”, 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zonation for Safer Construction Research Application, Seattle, WA, U.S.A. Vol. 1, pp.161-182.
Schnabel, P.B., Seed, H. B. and J. Lysmer(1972), “SHAKE — A Computer Program for Earthquake Program for Earthquake Response Analysis of Horizontally Layered Sites”, Report No. EERC 72-12, Univ. Calif. Berkeley.
Seed, H. B., R. T. Wong, I. M. Idriss, and K. Tokimatsu(1984), “Moduli and Damping Factors for Dynamic Analysis of Cohesionless Soils”, Report No. EERD 84-14, EERC, University of Camofornia, Berkely, California.
Seed, H. B., Ugas, C. and Lysmer, J.,”Site Dependent Spectra for Earthquake Resistant Design”(1974),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Vol. 59, pp.909-922.
Seed, H. B., Whitman, R.V., Dezfulian, H., Dobry, R. and Idriss, I. M. (1972),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Conditon and Building damage in the 1967 Caracas Earthquake”, Journal of the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s Divison, ASCE, Vol. 98, No. SM8, August, pp.1-23.
Seed, H.B. and I.M. Idriss(1970),”Soil Moduli and Damping Factors for Dynamic Response Analysis”, Report No. EERD 70-10, EERC, University of Camofornia, Berkely, California.
Seed, H.B.(1975), “Design Provision for Assessing the Effect of Local Geology and Soil Conditions on Ground and Building Response during Earthquake”, ASCE/SEAONC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mmittee.
Stokoe, K.H., Ⅱ, and Lodde, P.F. (1978), “Dynamic Response of San Francisco Bay Mud”, Precedings of the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oil Dynamics Conference, ASCE, Vol. 2, pp.940-959.
Wen, K. L., Fei, L. Y., Peng H. Y., and Liu C. C. (1995a), “A Site Effect Analysis From the Records of the Wuku Downhole Array”, TAO, 6, 2, pp.285-298.
Wen, K. L., L. Y. Fei, H. Y. Peng, L. F. Liu, and T. C.Shin,(1995b), “Basin Effect Analysis from a Dense Strong Motion Observation Network. Earthq. Eng. Sturct. Dyn. Vol. 24m. pp.1069-1083.
Wen, K. L., Y. T. Yeh, and W. G. Huang (1992), “Effects of alluvial basin on strong ground motions”, Bull. Seism. Soc. Am. 82, 2, pp.1124-1133.
Wu, F. T. (1965), “Subsurface Geology of Hsinchuang Structure in the Taipei Basin”, Petroleum Geology of Taiwan 4, pp.271-28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