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6 14: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潘志宏
論文名稱:三維地下水數值模式應用於林邊溪集水廊道之模擬
指導教授:徐年盛徐年盛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土木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9
畢業學年度:8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0
中文關鍵詞:集水廊道三維地下水數植模式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25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建立模擬集水廊道附近區域之三維地下水數值模式,並利用此數值模式應用於集水廊道附近地下水流況之模擬。
在數值模式之建立與求解方面,本研究以Yeh(1987)所發展的3D-FEMWATER為本研究電腦程式之主體,再加以修改成本研究之三維飽和-未飽和地下水流控制方程式,並以Galerkin有限元素法進行空間之離散,以後差分法(backward difference method)處理時間項之導數,再以疊代試誤法求解變動邊界之適用性,最後應用Picard疊代法求解非線性方程式。
本研究在檢定集水廊道附近區域之透水係數K值,再代入數值模式中,模擬集水廊道出水量與其附近區域之地下水位,並以林邊溪集水廊道之實際觀測資料加以驗證。
本研究驗證林邊溪集水廊道附近區域之兩觀測井地下水位與集水廊道出水量之關係,結果顯示其與實際觀測資料相近,而地下水流自山脊及上游河川流向集水廊道,並在集水廊道附近形成一帶狀匯頭;本研究推估其集水廊道最大出水量為142347.6CMD,由曼寧公式計算可得廊道內最大水深為0.648公尺。
目錄
摘 要Ⅰ
目 錄Ⅱ
表目錄Ⅳ
圖目錄Ⅴ
第一章 導 論1
1-1 研究動機1
1-2 文獻回顧3
1-3 目的4
第二章 控制方程式5
2-1 集水廊道附近地下水流場概念化5
2-2 集水廊道地下水水流控制方程式5
2-3 起始條件與邊界條件10
第三章 數值模式之建立14
3-1 地下水流場之離散14
3-2 時間域之離散21
3-3 邊界條件之處理24
3-4 非線性聯立方程式之求解26
3-5 電腦程式之寫作29
第四章 模式之應用-以林邊溪為例32
4-1 林邊溪集水廊道場址概況32
4-2 概念模式之建立33
4-3 數值模式之建立34
4-4 模擬結果3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42
5-1 結論42
5-2 建議43
參考文獻44
附 表47
附 圖54
附 錄92
參考文獻
1. 鳥居信平,利用伏流水來開拓荒蕪地-台灣製糖株式會社萬隆農場創設及其經過:日本農學會第七回大會講演集,共13頁,1936年。
2. 經濟部水資源局統一規劃委員會,「台灣地區雨量記錄,二中部地區,三南部區域」,1989年。
3. 經濟部水資源局統一規劃委員會,「台灣地區河川月雨量記錄」,1991年。
4. 周立銘,「非飽和層與飽和層地下水流串聯模式之建立與參數檢定」,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5. 屏東平原水文地質剖面圖,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996年。
6. 張良正,區域性地下水觀測站網檢討(Ⅲ)-屏東平原觀測站網佈井及觀測頻率檢討,經濟部水資源局,1996年。
7. 張良正、林明杰,GMS於屏東平原地下水數值模式模擬之應用,1996年。
8. 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中華民國84年台灣水文年報」,1996年。
9. 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台灣地區雨量紀錄」,1996年。
10. 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台灣地區河川月流量紀錄」,1996年。
11. 聯合報,「新疆坎兒井重生」,聯合報民國85年1月22日第五版專題報導,1996年。
12. 徐年盛、張德鑫、郭哲昆,「集水廊道對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影響之研究」,1997年。
13. 台大慶齡工業研究中心,「台灣地區水資源供需情勢分析(二)」,1997年。
14. 江崇榮、黃智昭、賴典章,「以集水廊道開發水資源之可行性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997年。
15.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水文地質條件及供水潛能評估之數值模擬」,期末報告,1998年。
16. Bear, J., Dynamics of Fluids in Porous Media, Elsevier, New York, 1972.
17. Bear, J., Hydraulics of Groundwater, McGraw-Hill, New York, 1979.
18. Bear, J. and A. VerruiJt, Modeling Groundwater Flow and Pollution, 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Dordercht., 1987.
19. Bear, A.J. and D.W. Peppr, Finite Elements 1-2-3, McGraw-Hill, New York, 1991.
20. Bouwer, H., Groundwater Hydrology, McGraw-Hill, Inc., 1978.
21. Bybordi, M., Ghanats: Drainage of Sloping Aquifer, J. Irrig. Drain. Div., Proc. Am. Soc. Civ. Eng., 1978.
22. Istok, J.D., Groundwater Modeling by the Finite Element Mothod, Water Resources Monograph 13,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Washington, D.c., 1989.
23. Mualem, Y., A new model for prediciting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unsaturated porous media, Water Resour. Res., Vol.12, No.3, pp.513-522, 1976.
24. Mualem, Y., Extension of the similarity hypothesis used for modeling the soil water characteristics, Water Resour. Res., Vol.13, No.4, pp.773-780, 1978.
25. Van Genuchten., A close-form equation for predicting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unsaturated soils, Soil Sci. Soc. Am. J., Vol.44, pp.892-896., M.T., 1980.
26. Warrick, A.W., Numerical approximation of Darcian flow through unsaturated soil, Water Resour.Res., Vol.27, No.6, pp.1215-1222., 1991.
27. Yeh, G.T. and D.S. Ward, FEMWATER: A finite-element model of water flow through saturated-unsaturated porous media, ORNL-5567, Oak Ridge Nat.Lab., Oak Ridge, Tenn., 198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